1. 首頁
  2. 讀後感

引導學生努力求學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

引導學生努力求學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

假期翻閱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感覺受益匪淺,陶行知是五四時期的教育改造的旗手,在深入瞭解中國本身國情和西學東漸濃厚風氣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教育當一反“老八股”,二反“洋八股”,堅持辦中國人民所需要的教育,以1927年在南京創辦曉莊試驗鄉村師範學校為起點,陶行知先生開闢了一條中國教育的新路,並同時創立了“生活教育”學說,這在世界上引起了各方教育家的關注。所以說陶行知先生被譽為“中國偉大的教育家”可謂當之無愧!

時至今日,陶行知先生所研究和實驗的教育問題實在是還有其意義和價值的,因為諸如教學做合一、行是知之始、在勞力上勞心、引導學生努力求學、以教人者教己等等理論在今天看來依然是散發著生機和活力的,仍然為我們的教育工作指引著前進的方向。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1927年11月2號在曉莊師範寅會上的演講辭,具體言之,即: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前者是先生,後者是學生。教學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故當為“教學做”,而非“教”、“學”、“做”。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說:做便是學。

一直以來,我們都有強調“教學相長”,並且認為在教育過程中如果能夠做到教與學的互動就已經是很好得完成了“教書”的任務了,但是看到陶行知先生這一句“教學做合一”,我才恍然感覺到,一直以來,我們的教學工作做得太簡單了,當然,首先是在思想上就考慮得不夠深入和全面。而事實上,學習是離不開實踐的,所以“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所以“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師”。像這樣的古訓我們有很多,但是在現代教學中都已經被排斥在了建造優美的教室以外,透明的玻璃窗雖然不足以阻擋外面的風景,但是對於教學與做的關係而言,斬斷的力度和程度都已經足夠大了。於是,我們的學生能流利地背誦“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但食堂的浪費仍然屢禁不止;我們的學生能痛快地答對英語的選擇題,但面對外教卻張嘴困難。面對這些情況,身為一名教師,我實在不敢再說,教學互動是成功的。相反我看到了工作中的不足,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能夠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至少是充當學生學習和實踐的橋樑,而且,對於學生表現出來的“孩童的創造力”更是要予以充分的重視。

行是知之始也是陶行知先生很重視的一點。初看起來這與教學做合一有重合之處,細想來則不盡然,“教學做合一”是在教學實際過程中對“做”提出的要求,而“行是知之始”則是在思想上奠定了“行”在學習中的地位,這是一種對思維方式的敘述,“墨辯”提出三種知識:一是親知,二是聞知,三是說知。親知就是從“行”中得來的。而聞知和說知在本質上都是對“行”的間接接受,由此可見“行”對於教學的重要性。而這種“行”絕不僅僅是“教學中的.實踐”那麼簡單,在現代教學中,我們已經太習慣於教導學生“上課認真聽講,課後認真作業”了,而學生認真聽講和作業的代價往往就是“從生活中學習”的能力的缺失。當然,並不是說要“行”就要放棄聽講和作業,只是要明確這三者應該被提升到相當的高度上,而不應該是現在這樣的只重聽講和作業而忽略對生活的觀察和學習。

1927年11月3日,陶行知先生在曉莊師範寅會上演講時又提出了“在勞力上勞心”一說,這對前面一再強調的“做”和“行”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因為這個“做”和“行”不能是盲行盲動,不能是胡思亂想,而應該是手到心到,即“在勞力上勞心”,面對這個說法又有人用二元論將它們分開,他們認為,勞力和勞心是分開的,以至弄成“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現象。但是陶行知先生則認為,勞心和勞力應當是一元並重的,只有這樣才能在探尋萬物之真理上有所獲得,而這個任務的完成時需要教師來承擔基礎建設責任的。

引導學生努力求學是陶行知先生在給正之先生的信中提到的,言“大凡生而好學為上,薰染而學次之,督促而學又次之,最下者雖督促不學”,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要學生學會學習,古人云“授人魚不如授人漁”,但是這句話雖然已經說了很多年了,究竟該如何“授人漁”呢?我認為當有三點值得注意:一為教師自己必須具備紮實的知識功底,即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否則水盡源竭,當何往之?陶行知先生也說“好學是傳染的……要想學生學好,必須先生好學。唯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二為耐心親切的態度。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人與人的關係,在人際交往中,關係的好壞鬆緊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傳播效果的好壞,所以任何傳播方式都致力於不斷改善與受眾的關係,課堂傳播為組織傳播,更需注意對受眾(學生)的情緒把握。教師和善耐心,學生自然樂於接受,反之則逆反之心易出,如此一來,教師縱有五車之學八斗之才,只怕也難在那三尺講臺上站穩腳跟吧。三為靈活的教學手段。注意力難集中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主要障礙,尤其是小學生,好動難止,那麼教師就要格外注意引起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眼球,否則上述兩點都將成為無根之木。

陶行知先生所在的曉莊師範學校的校訓之一“以教人者教己”則為“引導學生努力求學”提出了更為細緻的要求,教師要完成教學的任務,必須先將自己當作學生去學習,我以為,這種學習不單是知道了要教的內容,而是要切實將自己當作學生,進一步感受學生對學習的態度,如對於一個新知識點,假設自己就是學生,我會有什麼樣的疑問,我會有什麼樣的心理感受,只有這樣才是真正“教己”的態度。

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給我的啟示很多,我將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盡最大的努力去踐行這些先輩的指引,從而讓自己更好的完成教師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