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生物的特徵教學設計

生物的特徵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物的特徵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生物的特徵教學設計1

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生物的特徵)

[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在自然界中,既有生物,也有非生物。像上一節課中大家看到的東北虎、烏賊、金魚和菊花都是生物,而桌子、課本、石頭等都是非生物。實際上,我們都能對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作出一些判斷,但怎樣按科學的方法對它們進行區別,或者說生物到底有哪些區別於非生物的特徵,卻不十分明確。我們這節課就一起來探討這些問題。(板書)生物的特徵

[合作交流] (從生活出發,對比現實中存在的生物與非生物,得出結論)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小動物如豬、狗、牛、羊等,也有許多植物如花、草、樹等,這些生物共同的特點是什麼呢?而一些非生物如土壤、岩石、水以及教室中的桌子、書本和前面的生物相比有何不同?(學生思考討論,教師引導)

小結 透過對比我們發現,生物都是有生命的,是活的;而非生物都是死的,沒有生命的。

引導深入 在我們的生活中,大家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當我們的手接觸到燙手的火爐時,我們會情不自禁的把手縮回來,這是為什麼呢?向日葵的花盤能夠隨太陽光的照射不同而轉動,含羞草被人或動物碰到時,會自動收縮,這又是為什麼呢?(學生思考、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分析)

小結 在自然界中生物為了保護自己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對刺激作出有規律的反應,這就是生物的應激性,[板書(1、應激性)] 應激性具有普遍性的特徵;對刺激和反應的理解:刺激是指能引起生物反應的變化,包括溫度、光照、聲音及其他因素的變化;反應是指生物體作出的一些行為或行為的改變。如:有人一下子從門背後跳到你面前,這時你也許會跳起來或尖叫,因為這種出人意料的行為使你作出了吃驚的反應。非生物如岩石,無論你怎樣敲打,都不會做出反應的,所以不具備這種特性。

生物除了具備應激性外,還有其它的特徵,如“生長”[板書(2、生長)],什麼是生長呢?

討論 現在同學們能不能對“生長”一詞作出解釋?能不能舉出一些生物生長的例子來說明這一概念?

[點撥] ①生長的概念:生物體在一定的生活條件下,體積和重量逐漸增加。生長是發育的一個特性,生物都能生長和發育。②生長是生物的基本特徵,生物透過生長使體形增大,體重增加。如:小象長成一頭大象,體形增大了,體重增加了,就是生長;而池塘裡的水由少到多,有淺到滿則不是生長,是非生物(水)的量增多。③生物的生長往往都有一定的週期,都不是無限長大的。

[設問] 母豬生下小豬、母雞下蛋、植物結出種子等都是什麼現象?大家能不能舉出更多這樣的例子?能不能說出它的意義?

小結 ①這些都是繁殖現象[板書 (3、繁殖)]。所謂繁殖是指生物產生新的個體的過程。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徵,它的意義在於生物透過繁殖能保持生命的連續性,增加生物的數量。②蜻蜓點水、太陽花結出許多種子等都是繁殖現象。

講述 ①小象長成大象,幼苗長成大樹,在這些過程中,小象和幼苗都要吸收養料,消耗能量,這些都是新陳代謝現象[板書(4、新陳代謝)],新陳代謝是生物的基本特徵,貫穿生物的一生,是生命的標誌,是生物與非生物的本質區別。②生物的應激性、生長、繁殖都是在新陳代謝的基礎上進行的。③生物在新陳代謝中要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生物的特徵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①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②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④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①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教師準備:實物(珊瑚)、掛圖(美麗的大自然)。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出示掛圖:美麗的大自然,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請舉出掛圖中的物體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教室裡有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

3、你是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的?

要想準確區分這兩種不同的物體,我們必須首先學會觀察,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見P2。指導學生觀察生物,從實際生活中認識生物與非生物。

學生觀察有山、水、蟲、鳥、樹、石頭畫面,看到的畫面中哪些物體是生物,哪些物體是非生物。觀察常見的物體,如盆栽花卉、西紅柿、黃瓜、蝴蝶、課桌、講臺等,來認識生物與非生物。

三、講授新課

(一)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科學觀察要全面、細緻、實事求是;有目的、有計劃、有耐心、及時記錄;積極思考並與他人交流看法。

(二)什麼是生物?自然界中,凡是有生命的物體,叫生物。

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在於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徵。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徵呢?

(三)生物的特徵

觀察書中插圖,說出各種生物正在進行的生命活動,以自身為例討論人是否也具有書中描述的生物特徵: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植物根從外界吸收水、無機鹽和二氧化碳,透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營養方式為自養;動物以植物或其他動物為食,細菌、真菌分解動物、植物遺體和糞便獲取營養,營養方式為異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含羞草對刺激作出的反應是小葉片下垂,這是長期自然選擇中形成的對環境的適應,有利於它的生存;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生物還有其他特徵:除病毒外,生物都是有細胞構成的。生物能進行新陳代謝;生物能適應環境和影響環境。

四、小結:舉例說明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生物有哪些特徵?

五、課堂鞏固:P6

1.指出下列物體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落葉、芭比娃娃、珊瑚蟲、珊瑚、珊瑚礁、珊瑚島...

2.當含羞草受到碰觸時,展開的葉片會合攏,此事例說明了(B)

A.生物能生長繁殖B.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C.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D.生物能進行呼吸

3.下列不屬於生物的是(C)

A.蘑菇B.病毒C.魚化石D.蘋果樹

4.動物、植物死亡後的遺體屬於生物嗎?

不屬於,一個生物體死亡後,它的生命活動也將終結,也就不再具有生物的特徵。因此只能被稱為動物植物的遺體。

5.下列屬於生命現象的是(C)

A.火山爆發B.開水沸騰C.雨後春筍D.潮起潮落

6.下列哪項不符合科學觀察的要求(D)

A.要有明確的目的B.要有觀察記錄C.要有計劃D.隨便看一下就行了

六、教學反思:透過討論、講解等方法,讓學生弄明白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教學效果較好。

生物的特徵教學設計3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生物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章的第一節《生物的特徵》。我想從以下幾個部分來進行我今天的說課,說教材、說教法、說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新教材的生物學,它是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所以把生物圈放在了第一單元,我們知道生物圈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組成的,而這個生機勃勃的生物圈主導者是:生物。把“認識生物”作為第一章是情理之中的事,為了讓學生更好的認識生物,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徵就顯得非常必要,所以“生物的特徵”便順理成章地成了初中生物學的第一單元

第一章中的第一節,可見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初中生物學中佔有舉足輕重地位。因為只有瞭解了什麼是生物,並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徵,才能為以後生物學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本課教材內容的按排也獨具特色,首先,透過簡單明瞭而又通俗易懂的文字逐一描述了生物的基本特點,符合初一新生的認識水平,達到了過目不忘的效果。其次,每一基本特徵都配有學生耳熟能詳的相關圖片,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加深了學生對生物各種基本特徵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教參分析,以及教材內容分析,學生實際情況,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透過辯認具體事例,區別生物與非生物。

(2)舉例說明生物的基本特徵。

2、能力目標

透過觀察、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同時提高學生珍愛生命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以及學生的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的各種基本特徵。

2、教學難點

作為生物之一植物的各種基本特徵的理解。

二、說教法

本節課所採用的教學法主要有以下幾種:觀察法,同桌討論,小組合作交流等教學法。在這些教學法的引導下,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積極思考,暢所欲言,與同學一起共同理解了什麼是生物,也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徵。同時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也讓學生深刻地體驗到了自主獲取知識的成就感,學習熱情、學習積極性進一步被激發。

三、說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匯入課題

1.多媒體課件呈現《超震撼----毀滅世界的力量》由於人類對自然界的破壞,導致了自己生存家園的毀滅。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2.多媒體課件呈現本校園景色,老師敘說,我們美麗的校園,是一個由生物和非生物組成的生態系統。那麼,我們怎樣來區分生物圈中生物與非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徵?這是我們今天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生物的特徵。

設計意圖:對剛入學的初一新生來說,把自己校園當成情景引入課堂,使他們感到非常的親切,同時讓同學們感知到,生物學離我們們並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同時也讓學生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二)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學生同桌討論交流,我們校園裡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並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說一說自己判斷的理由。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熟悉事物說起,學生容易從腦海中提出生活經驗,經過討論得出校園的生物有:人、樹、鳥等,非生物有桌子、黑板、石塊等,並根據這些豐富的表像推導總結得出:像人、鳥、樹這樣有生命的物體就是生物。並且這些問題是在與同桌討論交流過程中,不知不覺中得到解決的,從而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結論:生物的概念:生物是有生命的物體。

(三)生物特徵的學習

1、創設情境,激起疑問

透過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識學生同桌討論交流,我們校園、教室裡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並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說一說自己判斷的理由。(以教室裡的學生和課桌為例)

設計意圖:學生和課桌對於我們的學生來說是非常熟悉的,學生能很快的分辨出學生是生物,課桌是非生物。但是讓他們找出區別,學生的第一反應就是人會動而桌子不會動。為此我又列出一組圖片讓學生分析。所以此環節把學生帶入疑惑之中,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2、過渡語:你若要準確地判斷桌子是不是生物?還得進一步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徵。

設計意圖:(透過簡單明瞭的過渡語,引導學生自然過渡到生物的基本特徵這知識點的學習。

3、初步感知生物的基本特點

學生根據老師以及學生自己課前準備的各種各樣生物實物、以及大螢幕展示的插圖,並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以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的方法,初步探討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徵。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交流是學生最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它能為學生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不同層面的學生都能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與同學的思維發生碰撞,所以在此教學過程中生物能呼吸、生物能排出體內廢物、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生物能生長、繁殖,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等基本特徵,不知不覺地在學生頭腦中形成表像,獲取了豐富的感性認識,從而為進一步深刻地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徵打下伏筆。

生物的特徵教學設計4

一、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教學授課的物件是七年級新生,他們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但永續性不強。具一定的感性認識能力,但理性

認識不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能力還要加強。學生具有一定的小學自然基礎,但缺乏正確的生物科學的學習方法。

結合學生和課本內容的特點,本節課採用的教學方法是“討論、探究法”,充分體現新課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在整堂課中主要以學生討論、探究、合作學習為主,把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東西拿來做教具,引導

學生去認識生物,激發他們主動探究生物的特徵,從而真正理解“生物”的意義所在;穿插一些小遊戲,學生在學習目標的引導下,透過教師提供的有關問題進行討論與探究,積極思考問題,深入瞭解相關內容。透過師生間的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根本轉變與學生方式的變革,最佳化學生的學習策略。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二)過程與方法:

提高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以及合作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三、重點難點

重點:

1.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難點:合作和探究學習的能力的形成以及學生討論的組織。

四、課時(1課時)

五、教學媒體

身邊常見事物的圖片(山、石、樹、昆蟲等等),課前準備教學課件

六、教學過程

1. 遊戲匯入,激發興趣:

上新課前先做一個遊戲:教師展示生物和非生物的實物(如盆栽植物、小動物)和播放多媒體課件(展示有山、水、蟲、鳥、樹、石頭的多媒體畫面),學生根據生活經驗猜測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這種匯入新課的方法是根據初一新生好奇的特點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質疑啟思,討論問題:

討論的問題是:①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

②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徵?

討論分小組進行,討論後全班交流,讓所有的學生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這樣不僅能解決問題,還能使全班不同層面的學生的能力都得到相應的發展,真正體現了新課標面向全體學生的宗旨。學生回答的“生物的特徵”答案不完整,學生甚至出現幼稚、可笑甚至錯誤的看法,這時我都回適時進行鼓勵,以增進學生學習的信心和勇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而有時學生積累的課外知識或突發奇想也會啟發教師,使教學更趨完美。

3.討論與遊戲,突破重難點:

透過以下的教學過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徵。

(1) 討論:植物和動物等都需要什麼才能存活?

我認為透過討論學生找出植物和動物需要營養的方式的不同,為《生態系統》等內容的教學有一個好的鋪墊。

學生討論後回答相關問題,對學生的回答我及時給予肯定或糾正。總結出: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遊戲:全班進行憋氣比賽,看哪位同學憋氣時間長。討論問題是:我們為什麼只能短時間的憋氣?能否列舉一

些動物如何進行呼吸?植物也要進行呼吸嗎?

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與日常生活相結合,發現和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也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總結出: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需要吸入氧氣,撥出二氧化碳。 因學生知識有限只要求學生知道呼吸是什麼,而不能深入對呼吸進行探究。

(3)提出問題:

“為什麼要給養魚缸的魚經常換水”。

讓學生思考討論的問題:我們每個人自己排出廢物的方式有哪幾種?植物也會產生廢物,那麼植物如何排出廢物?

總結出: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

(4)猜物品遊戲:

課前準備好幾個紙箱子,其內放幾種動物(如青蛙、蚯蚓等),讓學生上臺用手摸後猜裡面是什麼動物。要求

全班學生注意觀察猜物品的學生碰到動物時產生的縮手反應。學生觀察做此遊戲的學生反應後,簡單歸納出此現象的原理,即人對外界刺激會做出反應。

討論題:植物等其他生物對刺激是否會做出反應?如果植物也能對刺激做出反應你如何證明之?對於這樣問題學生

可以大膽質疑,大膽猜想,大膽設計,學生有更多的思維空間。我對於學生的各種設計將給予鼓勵,學生對“生物都能對刺激做出反應”這個特徵不僅僅是存留在識記的層次上,而是透過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學生自主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真正把學生

生物的特徵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①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②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④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難點和重點

重點:

①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①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準備實物、圖片。 ②教師準備與課程相關的掛圖。

學生:

①學生觀察生活環境,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②學生準備生物標本。

③有條件的地方,學生可去觀察珊瑚。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

什麼是生物 觀察有山、水、蟲、鳥、樹、石頭的多媒體畫面,欣賞與畫面協調的音樂,請學生描繪所看到的大自然,並回答所看到的畫面中哪些物體是生物,哪些物體是非生物。

觀察絢麗多彩的大自然掛圖,說出其中的生物與非生物。

或實地考察大自然。(適合班額小的農村學校,班額大,需要分小組進行。)

學生拿出自帶的物體。透過觀察常見的物體,如盆栽花卉、西紅柿、黃瓜、蝴蝶、課桌、講臺等,來認識生物與非生物。 播放多媒體課件。

提出問題:

“請舉出畫面中的物體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勵中差生參與)

展示掛圖,啟發學生找出圖中的生物與非生物(無條件進行多媒體教學的學校可用此法)

教師組織好學生,讓其在大自然中認真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指導學生觀察生物,從實際生活中認識生物與非生物。

生物的特徵 實物對比,透過分析小鳥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徵後,學生拿出自己所帶的生物與小鳥對比,說出這些生物具有的與小鳥相同的特徵,大家各抒己見,互相補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徵。

結合自身,分析表述。

觀察書中插圖,說出各種生物正在進行的生命活動,然後學生分小組,以自身為例討論人是否也具有書中描述的生物特徵,選出代表,舉例說明,各組間可針對不同觀點進行辯論,使大家認識到生物的共同特徵。

集思廣益,調動思維潛力,學生觀察某些生物圖片或多媒體課件,結合平時瞭解的生物知識,協作互補,從記憶中搜索資訊,說出生物的其他特徵。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壽命等。 啟發學生用對比法比較出生物的共同特徵,同時可向學生解釋不同生物進行各種生命活動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動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

指導學生認真觀察掛圖,閱讀課文。提出問題:“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徵?”對於一些不易觀察到的生物特徵,教師可提示學生,幫助分析。

教師展示一些圖片或多媒體課件,提出問題:“除我們已經瞭解到的生物特徵之外,誰知道生物還具有哪些特徵?”

結合學生的回答,總結歸納。

鞏固練習 多媒體打出鐘乳石、珊瑚和珊瑚蟲,學生討論哪個是生物,並說明理由。

找觀察過珊瑚的同學,給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蟲的關係,大家討論後得出答案。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生物的特徵去分析。

對平時認真觀察生物的同學給予表揚,並說明觀察環境對學習生物學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