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設計

《懷念母親》教學設計

《懷念母親》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懷念母親》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懷念母親》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會寫8個生字,學寫“真摯、避免、朦朧、淒涼、引用、強烈、思潮起伏、可見一斑”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揣摩重點語句,感受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抓住那些表情達意的關鍵詞句,透過朗讀感悟,理解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

【教學準備】

季羨林生平簡介和他的相關作品。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引入新課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母親,都對自己的母親有著一份獨特的愛。著名學者季羨林的文章裡,對母親也有著獨特的解釋。

二、初讀課文,感受文中的母親

1、自由朗讀課文,把生字新詞讀正確,把課文句子讀通順。

2、交流哪些字詞比較難讀或者難懂,引導學生朗讀,結合語言環境理解。

3、選擇自己認為比較難讀的語句再讀一讀,請部分同學進行交流。

4、再讀課文,說說文章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作者有兩個母親,對這兩個母親有著同樣的敬意和愛慕。)

三、抓住重點語句,理解“生身母親”

自由讀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對生母的懷念。

1、談感受。

2、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⑴ “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

① 理解“寢不安席”的意思:

② 聯絡上下文,說說為什麼作者會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是不是僅僅因為母親的逝世?

⑵ “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

① 聯絡上下文理解:“我的願望”(隨母親於地下)“終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② 真正讓作者遺憾和痛恨的是什麼?(無法盡孝,心存自責、愧疚之情。)

③ 補充資料,談感受

3、再讀第二自然段。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愛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課的內容

1、聽寫詞語。

2、說說我對生身母親的愛。

二、研讀“祖國母親”,感受懷念

作者是那樣懷念母親,數十年如一日。24歲那年,作者離開祖國,來到了德國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離,並不能割斷心中的懷念,相反,這懷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讀文章,從字裡行間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懷念。

2、說說在作者的懷念中,又增添了什麼?(對祖國母親的懷念)

3、再讀課文,思考: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生身母親的懷念時刻伴隨著對祖國母親的懷念?。

重點研讀以下句子:

⑴ “……不知道為什麼,母親頻來入夢。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道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

① 說說自己的理解和體會。

② 你知道“頻來入夢”的原因嗎?

(作者旅居在外,對生身母親、對祖國母親的懷念與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兩位母親不斷出現在作者的夢中。)

③ 感情朗讀。

⑵ “然而這淒涼並不同普通的淒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

① “甜蜜”和“淒涼”是不是有矛盾?你怎麼理解?

(因為在遠離家鄉的日子裡,能時常回憶起在故國的生活情景,不斷回想起故國的親朋好友,感到他們無處不在,彷彿就在身邊,心中自然又多了一絲安慰、一些寬心、一點甜蜜,少了一些淒涼、孤獨。)

② 感情朗讀。

⑶ “想起自己長眠於故鄉地下的母親,真想哭!我現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的!”

① 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怎麼樣的?(關愛孩子、思念孩子)

② 作者為什麼要寫房東太太的事情?

③ 感情朗讀。

⑷ “我悵望灰天,在淚光裡,幻出母親的面影。”

① 理解“悵望灰天”的意思。

② 在作者腦海裡,母親的面影是怎樣的?是清晰的,還是模糊的?

③ 在淚光裡,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麼?

④ 感情朗讀。

三、感受文章寫法,課外拓展

1、引讀:一個是生身母親,一個是祖國母親,兩位母親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偉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為──

齊讀文章的最後一段和第1自然段。

2、這樣的體驗,我們能理解嗎?我們有沒有這樣的感受過?請大家互相交流。

3、摘抄令自己感動的句子。

4、摘錄文中描寫對祖國母親魂系夢繫的句子,讀一讀。

【課後反思】

本課的匯入較為成功,從學生所熟知的自己的母親談起,說說與母親相處的時間(12年),再匯入到課文中,作者與母親只相處了六年,便離開生母。對生身母親的懷念始終伴隨著對祖國母親的深深懷念,學生從文中找出最能表達這種情感的重點詞句進行品讀,體會較深之處如:抓住“抱終天之恨”“數十年如一日”,聯絡生活實際《媽媽不在身邊的滋味》(葉明輝的作文)體會“然而這淒涼並不同普通的淒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此外,課外資料的適當補充也起到了很強的輔助教學的作用。

《懷念母親》教學設計2

一、教材分析

本篇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位生我的母親、一位祖國母親有“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編排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方面在於從多個角度表現本單元的主題──祖國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學習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學生生活是幸福無憂的,在父母濃濃的愛和細緻的呵護中,對季老這份複雜的感情缺乏現實的體驗。加之課文語言富有跳躍性,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會存在一定的困難。

三、設計理念

《懷念母親》是一篇散文,季老在寫時盡力取“真”,使文章讀來顯得平淡。可是文章平淡的背後,隱藏了更深的“情”。文章最特別之處就是“母親”這個詞中包含著兩者──祖國和生母。這兩個母親有什麼關係?這種情感如何融在一起?

本堂課以此為突破點,著重引領學生品味這兩種交織在一起的情感。運用“雙線”並進的方式,以季老貫穿全文的“夢”為主線,創設情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透過文字的軀體,透視文字的靈魂,加上適當的資料補充,體會作者真情的流淌,生命的呼吸,記憶的閃爍,豐富孩子的認知、感悟、品析能力,使學生與文字在更廣闊的語文環境中對話。

四、教學策略

基於上述原因,透過對中心句的反覆體會,讓學生明晰兩位母親在作者心中的分量。指導對“終天之恨”的研讀,瞭解“懷念”源於“離開”。“懷念”是不斷在回憶中糾纏。

對生母的“悔恨”透過範讀、指名讀、齊讀等多種形式,去體會季老在“食不下咽,寢不安席”中的煎熬。同時引入古詩詞《遊子吟》,加深學生感悟。

對祖國的眷戀,透過默讀勾畫出魂牽祖國的句子,在讀中體會,抄寫中感悟。

最後借第三段兩個“不知道為什麼”來生髮學生對作者、對文章的質疑。解疑的同時存疑,引入《永久的悔》《尋夢》作為課後閱讀資料,深入感悟作者之情。

五、教學目標

1識記8個生字,正確認讀並理解“真摯、朦朧、淒涼、頻頻入夢”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兩個母親深切的懷念和崇敬之情,

3品詞析句,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4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孝敬父母的情懷。

六、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對兩個母親深切的懷念和崇敬之情。

七、教學難點

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以及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孝敬父母的情感。

八、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蒐集並閱讀季羨林生平資料和相關文獻,初步認識季羨林。

九、教學過程

(一)揭題匯入,走近季羨林

1走近季羨林。

同學們,透過預習我們認識了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國學大師──季羨林(出示照片及簡介)對於季老,大家應該不陌生。我們曾經五年級上冊學過關於他的課文──《小苗與大樹的對話》,除了這些耀眼的光環,相信你們對他還有更進一步的瞭解,交流一下,讓我們更進一步地靠近他。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目的就是要在看似簡單、很隨意的聊天中,讓季羨林穿越歷史的雲煙,來到同學們面前,讓學生覺得他不再遙遠。再者,此文理解難度較大,對作者的認識有助於學習過程中讀懂文章的含義,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為學生學習做好初步鋪墊。

2讀題初感情懷。

(1)看來,季老有著不平凡的經歷。今天,讓我們學習他的一篇散文,去品味他平凡而真摯的情懷──懷念母親。

(2)讓我們齊讀課題,用你的朗讀,清楚地告訴大家課文寫了什麼。(生讀課題)透過讀課題,我們清楚地聽到季老的心聲──懷念母親!(生再讀課題)

【設計意圖】於漪老師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在匯入上以“未見文韻先有情”,簡潔、明瞭地從讀題直接入文,讓學生透過二度讀題,結合課前的預習及資料的蒐集,情愫自然生髮,從而言由心聲了!

(二)整體把握,初步感悟文字

1檢查預習,梳理思路。

(1)誰能結合預習所得說說,課文圍繞課題寫了什麼?

(2)說起母親,我們總會想到陪伴在身邊的媽媽!這篇散文卻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讀讀第一自然段你就會有發現?說說你的發現吧!

預設:文中有兩個母親,一個生身母親,一個祖國母親。讓我們一起走進《懷念母親》,去感受作者對兩位母親的敬意和愛慕吧。

【設計意圖】“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本質特點,因此要抓住課文的靈魂部分,提綱挈領。看似巧妙的發現,卻能引領學生課堂伊始扣住文章的脈搏,進而準確地把握文章主旨。

2自讀課文,加深理解。

(1)生自讀課文,要求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並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由詞入篇,感知文字。

①識記生詞,入文理解。

A出示生詞,自由認讀。

棄養 朦朧 淒涼 真摯 寢不安席 食不下咽 靈魂不全 終天之恨 頻來入夢

B指名讀詞,相應理解。

②詞語填空,把握內容。

出示填空:我六歲離開生母,讀大學二年級時,母親( )。我痛哭了幾天,( ),( ),成了一個( )的人。抱( )的我在德國留學十一年,兩個母親( )。

A同學們,詞語是有情感的,把詞語放到句子當中去,就能讀出它相應的情感來。

B指生彙報,出示答案。

師:看得出來,你們不僅理解了詞語的意思,還對課文內容瞭解得很清楚!我們一起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到朗讀中去吧!(齊讀)

師:讀著讀著,我們已經悄悄地來到了季老的身旁了。

【設計意圖】“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這樣用詞填空的方式讓學生再次整體感知文章主要內容,理解詞語,滲透讀書方法,有效完成教學目標任務,有創意、趣味、實效。

(3)抓住文眼,有悟有思。

①是什麼時候兩個母親頻來入夢呢?讀第3自然段。

②作者到底在追問自己什麼?(兩位母親為什麼頻來入夢?)

③過渡: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呀!同學們,就讓我們以這“夢”為線索,跟隨作者探尋這兩位母親頻來入夢的因由吧。

【設計意圖】問題由學生生髮,在學生自讀的所惑處設問,以一個大問題統領諸多小問題,猶如一顆小石子投入平靜的水中,能激發學生思維的浪花。課文有兩條主線,一條是“思母”,一條是“思國”。如何做到雙線並進?以學生感興趣的“夢”入手,然後慢慢接近、提煉文章主旨。這條路子是循著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規律走的,屬於“歸納”性質的教學,為整節課的教學理清思路,指明方向。

(三)走入“夢”中,品味文字

1由疑導學,品“失母之恨”。

(1)領入回憶,初識“終天之恨”。

①快速瀏覽課文,文中哪個自然段敘述了這段回憶?(第2自然段。)

②這段回憶留給作者最深刻的感受是什麼?

③是呀!季老極其傷心,極其痛苦,你能用文中的一個詞語來形容嗎?(終天之恨。)

(2)層層疊進,品讀“終天之恨”。

①抓詞句──一品“終天之恨”。

哪些語句能讓我們感受到作者這終天之恨呢?再讀讀第2自然段,用橫線畫出來並想想自己從中體會到什麼。

學生彙報句子並簡單說體會。

師:讀著哪些語句你能感受到什麼呢?

預設:讀著“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我體會到季老在母親去世後連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著,可見他傷心到極點了……

師:痛徹心扉呀!

預設:讀著“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這句話,我彷彿看到季老只要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他是多麼悲傷呀!

師:傷心欲絕呀!

師引讀:你們體會得真好啊!把你們內心的感受透過朗讀傳遞給大家吧!

生讀: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

生讀:我的願望沒有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

生讀: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

生讀: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

師:讀到這最後一句話,哪些詞語令你強烈地感受到縈繞在季老心頭的終天之恨呢?(出示最後一句: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抓住關鍵詞品讀“恨”的情態。

小結:這真是痛苦到了極點哪!

②抓時間──二悟“終天之恨”。

師配樂讀第2自然段:時間匆匆逝去,讓我們把目光定格在這些時間上,用心琢磨,你從中發現了什麼?

預設:

生1:六歲離開,大學二年級時母親“棄養”;

生2:母親“棄養”後季老“食不下咽,寢不安席”;

生3:季老成了一個孤兒;

生4:作者難過,抱“終天之恨”……

用一個字來概括作者心中的感受──“恨”。帶著這個字去觸控作者的'心。

在這一“長”一“短”之間,讓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季老這失母之恨啊!用心讀出季老的心聲吧:

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

指導感悟作者心中的悲痛,(課件)引入《遊子吟》讓學生想象作者“數十年如一日”的思念中都會想到什麼?

③插資料──三感“終天之恨”。

難道季老不想陪伴自己的母親,不想孝順自己的母親嗎?

到了中秋節母親不知從哪裡弄了點月餅,給我掰了一塊。在當時,對我來說,月餅可真是神奇的東西,我難得吃一次。我當時並沒有注意,母親是否也在吃。現在回想起來,她根本一口也沒有吃。

細想他曾許下的願望:“我暗暗地下定了決心: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然而沒有等到我大學畢業,母親就離開我走了,永遠永遠地走了。”

激情朗讀:還沒來得及盡孝,母親就離我而去,怎能不抱終天之恨呢?讓我們用心地讀出季老心中那永遠的痛吧: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

讀到這,你已經深深地感受到填滿作者內心的終天之恨──是一種遺憾,是一種後悔。願望還在,母親卻已隨西風而去,只留下這終天之恨……

(全班讀)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

【設計意圖】從“終天之恨”一詞為輻射點,扣住文中的重點詞、關鍵句,反覆讀,慢慢嚼,細細品,深深悟。一品、二悟、三感,層層疊進的設計,使學生置身文字情景,感受語言文字背後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體會作者因為無法盡孝而心存自責、愧疚之情,解決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這樣設計的特點在於啟發引導,循循善誘,設疑鋪墊,步步牽引思維。

2觸景傷懷,品“思母之痛”。

(1)回讀“夢”境,自然過渡。

這終身之恨隨著作者留學德國而消失嗎?不。(出示句子)我們清楚地瞭解到,讀第3自然段。

(2)發疑引思,日記明心聲。

到底是什麼觸動了作者內心之痛呢?作者用穿插日記的寫法詳細地記下了當時的一切,讓我們自由讀讀作者的心聲。(讀11月18日日記。)

(3)真情告白,母子訴衷腸。

①從房東太太身上,季老彷彿看到了母親的等待,聽到了母親的呼喚!母親曾經怎樣苦苦地等候自己的歸來?身處異國他鄉的季老此時又有什麼話要表白呢?

②分兩組寫下跨越時空的母子對話。一邊孩子以“母親啊”為開頭寫一寫母親著急地盼望兒子歸家的畫面,一邊的孩子以“兒啊”為開頭寫一寫季羨林此時心中的想法,訴說心聲。

③學生寫話後交流。

穿越時空的對話

母親的心聲 兒子的獨白

兒啊…… 母親啊……

(4)小結朗讀:聽著這跨越時空的對話,現在給我們留下的只有這3個字了:“真想哭”,兒子的千言萬語都融在這段文字裡──(全班齊讀11月18日日記)。

【設計意圖】學生的閱讀過程首先是藉助文字語言提供的資訊,建立一個感觀的言語交際場景的過程。只有引領學生置身於這些真實的場景中,才能順利與文字對話。用真情告白的方式,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體驗,字裡行間那濃濃的母子之情就在對話中得以顯現。這樣設計既讓學生理解了文字,又培養了學生的情景寫作能力。

3探尋內心,品“思國之情”。

(1)過渡:就在母親頻來入夢之際,祖國母親也頻來入夢。這是為什麼呢?我們還是從季老的日記中去探尋他的內心世界吧。

(2)靜讀日記,讀中生疑。

①穿越時光的隧道,我們隨著季老來到了1935年11月16日那座德國孤寂的小鎮,暗夜漸漸織上天空,我們開始靜靜地讀起季老當天的日記……讓我們靜思默想,用筆在文字的空白處寫下你心中的疑問吧!

②此時,你心中有些什麼疑問想問問季老?

預設:

一般人覺得淒涼,可能是因為什麼事?

季老感到淒涼是因為什麼事?再次細讀下文,從字裡行間尋找答案。

既然這思念是“淒涼”的,季老為什麼又說這淒涼是“甜蜜”的呢?

(3)詩中悟情,昇華情感。

①穿插季老詩詞,生讀昇華情感。

師:掛在季老心頭的正是這飄渺的夜空,這飄渺的思念,在思念中想起了故鄉,故鄉的朋友和祖國母親,季老在詩中是這樣表達情懷的:

生讀:留學德國已十霜,歸心日夜憶舊邦。

無端越境入瑞士,客樹回望成故鄉。

②小結,回讀“祖國母親頻來入夢”的句子。

此時,我們也似乎明白,兩位母親頻來入夢的緣由。讓我們把心中的體會融入朗讀中表達出來吧!讀第3自然段。

【設計意圖】閱讀的過程是讀者與作者文字交流的過程,讀者期待與作者的共鳴。本環節中,教師的深情講述,富有感染力的朗讀,補充的文字、圖片資料,學生的自思自悟能為學生融入角色、體會情感奠定良好牢固的基礎,進而達到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的目標。

(四)總結全文,昇華文字

1提煉情感,回讀課題。

思之深,才夢之切。讓我們帶著季老對生身母親和祖國母親的敬意與愛慕。齊讀課題──懷念母親

2延伸課堂,續探文字。

下節課,我們再與作者一同尋夢,在夢中品味這真摯的情感!

【設計意圖】齊讀課題,透過文字的軀體,透視文字的靈魂,讓學生在讀中再次感悟季老對兩個母親的敬意與愛慕、懷念和崇敬之情。

(五)作業園地

1好好品讀季老的日記,讓我們也用日記寫下自己的心。

2讀季羨林文章──《永久的悔》《尋夢》。

【設計意圖】“讀讀作者的文章,寫寫自己的心”,淡化作業的形式,強調了讀、寫與表達的有機聯絡,紮紮實實地“讀”,本本分分地“寫”,高高興興地“表達。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學習才能被學生所接納。拓展閱讀的安排,有助於豐富孩子的認知、感悟、品析能力,使學生與文字在更廣闊的語文環境中對話。

(六)板書設計

《懷念母親》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課文中描寫對祖國母親魂牽夢縈的句子,感受作者愛國的拳拳之心。

2、品味揣摩重點詞句,體會作者旅居海外時對兩位母親異常強烈的思念之情,從而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

3、在讀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透過朗讀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的敬意與真摯愛慕,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快速瀏覽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什麼?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感?

指名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補充完善。

2、適時板書:崇高的敬意真摯的愛慕

過渡:讓我們隨著作者的思緒一起走進課文,學習作者是怎樣表達這種感情的?

(從整體入手,梳理課文條理,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把握感情基調。)

二、細讀課文,找出表達作者懷念母親感情的句子或段落,集體交流。

1、指名讀。預設:學生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相機出示這一段:紅色字為重點引導的詞語。願望、靈魂不全、終天之恨)

教師提問:讀了這段,你讀到作者怎樣的情感?

學生回答(痛苦、傷心、難過、孤獨、悔恨、遺恨…)

2、指名讀大屏上的句子,讓學生想一想紅色的詞語的意思。

問:作者的願望是什麼?(出示資料)學生齊讀:作者曾經暗下決心,一旦大學畢業找到工作,就立即迎養母親,以彌補長久離開母親的遺憾,然而沒等作者大學畢業,母親就離開了人世,作者的願望永遠無法實現了。追問:這個願望沒能實現,作者是什麼心情?學生回答。(遺憾、悔恨、自責、感到自己是個沒有母親的孤兒)

(抓住文中的重點詞語,體會作者的情感。相機補充資料,讓學生對作者的內心世界和生活環境更加了解,從而體會作者的這種懷念之情。)

問:缺少母愛,你會感到什麼?學生回答:痛苦、孤獨、寂寞…缺少溫暖、歡笑、快樂…

小結:失去了母親的孩子,只有痛苦、孤獨、寂寞、悔恨、遺憾而沒有溫暖、快樂、歡笑,這就是一個孤兒的心境,這就是不全的靈魂。所以給作者帶來的是“終天之恨”,這種遺憾、悔恨、自責,在作者的《永遠的悔》中這樣寫道:(出示資料,學生自讀)當我從北京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我後悔,我真不該,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

這真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世上還有比這更讓人痛苦與遺憾的事嗎?“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讓我們一起帶著對母親的愛慕,帶著失去母親的痛苦,也帶著永遠無法實現願望的遺憾再讀讀這部分。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透過朗讀來感受作者的情感。)

3、學習第二則日記

過渡:作者對母親的這種情感在日記中也有記載。自讀11月18日的日記。再指名讀直接表達情感的重點句。抓住兩個“!”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母親思念的濃濃的情感。

(課文語言富有跳躍性,在設計過渡語時巧妙地把作者對兩位母親的情感承接起來,把課文片段串成一個整體。)

4、學習第三自然段,把幾則日記有機融合。

誰再來讀讀這樣的段落?預設:學生讀到第三自然段。出示第三段,抓重點詞:頻來入夢

問:“頻來入夢”是什麼意思?“這個母親”指誰?學生從字面上理解。母親為何頻來入夢?(學生用自己的話或文中的句子回答都可以。)

過渡:“不知道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其實已經知道為什麼。讓我們一起走進作者的日記,答案就在日記裡。讀1935年11月16日的日記,你就知道“為什麼”。

學生自由朗讀日記,相機出示重點語句,抓住“淒涼”與“甜蜜”這組詞來理解作者的情感。看似矛盾的對比,懷念之情表達的非常充分。(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指名學生再讀重點句,“我想到故鄉……濃濃地糊在心頭。”老師接:所以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學生齊讀一遍,老師再接一次,加深學生理解。

提示語:作者想念故鄉有時可以用甜蜜沖淡了淒涼,讀11月20日的日記,你能讀到什麼?(學生讀並說出自己的理解)

小結:作者連用四個“想”,想得不能忍耐,這就叫————學生接:思念、想念、懷念。師: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所以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

過渡:作者對兩個母親的懷念,不僅體現在日記中,散文《尋夢》中也有,自己學習後面的內容,找出重點語句體會這種情感。

5、學習《尋夢》中的片段

問:“幻出母親的面影”你怎麼理解?學生回答後,出示資料加深學生印象。(我在母親身邊只待到六歲,以後兩次奔喪回家,待的時間也很短。現在回憶起來,連母親的面影都是模模糊糊的,沒有一個清晰的輪廓。特別有一點,讓我難解而又易解:我無論如何也回憶不起母親的笑容來,她好像一輩子都沒有笑過。家境貧困,兒子遠離,他受盡了苦難,笑容從何而來呢?)

母親的面影只能靠幻想,你能幻想出母親怎樣的面影?(學生自由發言)

6、學習課文最後一自然段。

﹙1﹚指名學生讀最後一段,出示這一段。重點理解:異常強烈、沒有斷過、一直伴隨等詞在句子中所表達的含義。

﹙2﹚讓學生把課文開頭一段和結尾一段對照起來讀。體會首尾呼應,文章結構渾然一體。

三、小結:

旅居海外的日子,作者的心中不斷湧現著祖國的身影,不斷回想著故國的生活,故國的親人,這份情感在作者的心頭不僅揮之不去,反而因地域的距離而變得更加強烈了。季羨林老爺爺帶著滿腔的愛國情懷為祖國為人民奉獻一生,被評為2006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這樣寫道: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曾經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髮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出示資料)

四、拓展延伸

不僅是遠離故土的季老,還有許許多多華人華僑,在他們的心中永遠激盪著這樣一首歌:出示閱讀連結,播放《我的中國心》。課堂在歌聲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