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手抄報分享

非物質文化遺產手抄報分享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以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手抄報分享,希望能幫助到你。

非物質文化遺產手抄報分享1

非物質文化遺產手抄報分享2

非物質文化遺產手抄報分享3

非物質文化遺產手抄報分享4

非物質文化遺產手抄報分享5

非物質文化遺產手抄報分享6

非物質文化遺產手抄報分享7

非物質文化遺產手抄報分享8

非物質文化遺產手抄報分享9

非物質文化遺產手抄報分享10

“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歸屬

關於“非遺”,往往側重於個別少數民族的、特別是瀕臨消亡的人口基數小的民族文化的搶救,這當然是“非遺”保護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同時也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能不能突破個別民族、區域性區域、特定時間、某個行業的“非遺”,在中華民族的宏大敘事中,去發掘對56個民族的大家庭成員有普遍影響,在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遍覆蓋,不分男女、貧富、行業、信仰等差別在全社會廣泛適應的“非遺”呢?

“非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徵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突出的是非物質的屬性,更多的是強調不依賴於物質形態而存在的品質。但在物慾橫流、精神空間被嚴重擠壓的當今社會,“非遺”同樣不可避免地在申報過程中被不同程度地物化。如何避免非物質文化遺產過度物化包裝的態勢、突破物質形態的藩籬和侷限、保持“非遺”的非物質特徵,是尊重本民族祖先留下的遺產的必要態度。

“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性質

“非遺”,都有著濃厚的文以化人的禮樂作用,大部分是先輩在勞動、生活中產生的對憂樂、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與態度的表達,是滿足人的自然需求、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態文化。其實用性,是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但現實保護中,我們對遺產的文化品質在不斷消解,功利性目的越來越突出,甚至“非遺”的留存、申報乃至保護,都有著強烈的利益驅動,不僅是個人的需要,還有當地政府的助推,使得申遺工作變成了本地的廣告、旅遊的宣傳、增值的途徑。更有甚者,“非遺”的申報就是一個異化的過程、商品化的過程、去神聖化的過程、從文化常態中剝離的過程。沒有經濟利益的衝動,有多少人會從文化本位上關注“非遺”?

“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淵源

“非遺”是先輩透過日常生活的運用而留存到現代的文化財富。在歷史的長河中自然生成又不斷髮展流變,雖然隨著族群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但對遺產的文化認同感和歷史感是始終不變的。現代的“非遺”,如何保留遺蹟的自然狀態和真實性而減少人造的成分、如何繼續保持日常性而減少節慶性、如何增強實用性而減少表演性、如何體現民間性而減少官方性,這才是還原前人的遺產對後人的作用,失卻了這種作用,遺產就成了包袱。特別是現代看到的“非遺”,大部分是農耕時代形成並在相對封閉落後的地方儲存下來,能否在現代化的大潮中繼續發揮作用、如何避免被現代性同化而發揮作用,是有資格繼承遺產的孝子賢孫必須考慮的問題。

“保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態度

“保護”一詞用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就說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脆弱性。任何事物都有產生、成長、延續、消亡的過程,“非遺”的未來,同樣在這樣一個動態的過程中。“非遺”自身如果沒有足夠的生命力繼續發展下去,我們現代的保護就成了對“非遺”的臨終關懷。當一個“非遺”不能讓後人自覺傳承而需外力被動留存時,我們不能不考慮其維持的時間有多久?當一個“非遺”要靠專案申報的方式來保護而自身難以維繫時,我們不能不想到有多少沒有被列入申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們沒有關注到的偏遠村落苟延殘喘直到停止呼吸並隨著歲月漸漸流失?現代化的衝擊,商品化的影響,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去了原有存在土壤和社會環境,也就慢慢走向消亡。當一個文化專案被裝進保護的溫室裡,供後人從外部考察、觀看、品味的時候,也許已經是一種憑弔了!

“名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的認同

我們基於西方的學術理念、按照西方文化分類方式和程式進行申報,也因為符合西方的價值評判標準而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這個過程中,“非遺”本身可能被肢解,系統的整體性可能被碎片化、活態性演變成標本化而走失了“非遺”原來的模樣。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要保護,不是因為好看,而是因為有用!如果“非遺”是中看不中用的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就跟古董和藝術品收藏沒有什麼區別了。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非物質的無形的遺產更加重要,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著難以言傳的意義、情感和特有的思維方式、審美習慣,蘊藏著傳統文化的最深的根源,保留著形成該民族文化的原生狀態。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文1

一說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肯定不陌生,我們今天來到的地方就是你不陌生的地方,也是我喜歡的地方。

伴著晨風的舞蹈,鳥兒的歌唱,我們來到了目的地,等同學們一一到齊後我們整齊的進入場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掛在牆上一排排的繩子,聽解說員的一番講解才知道原來這些繩子有一個美麗的名稱,叫做“解心結”。它代表以前當人們心裡面有了一些心事無法解開的時候,就會在繩子上系一個疙瘩,發生小事呢系一個小疙瘩,大點的事就係一個大的。再往前走會看到牆上掛滿了正片的工藝品,它們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國家級的、省級的、市級的。國家級的有三種,有呂劇、柳編、董永傳說。省級的有七種,有藍印花布(印染技術)、老粗布、草編(編織技術)等。市級的`有33種之多,盪鞦韆、木雕、布老虎、剪紙、手工地毯會看得你眼花繚亂。看到這些後我不禁拍起手來,原來我們身邊有這麼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呢!

在這些裡面我最喜歡的是布老虎,相信也會有很多的同學也會鍾愛它,因為它太可愛了。它可不是普通的布老虎,這是一位名人創造出來的,透著濃厚的智慧和愛。它們是一個組合,也可以說是一個家庭,下邊是一個大大的布老虎,它的身上各個部位分別放著不同的小布老虎,上面寫著各個省區的代號,真的是太精緻了。讓你不禁會聯想到這個大大的布老虎是一位母親,上面一個個小布老虎是一個個孩子,母親帶著孩子們前行,一邊保護它們,一邊關心它們,象徵著我們的國家在保護著我們一樣!講解員叔叔和我們說,以前的農村裡,媽媽們為了給孩子辟邪,也會做一些虎頭帽、虎頭鞋、虎頭枕還有布老虎。他還說做布老虎需要很多的材料,首先要先畫樣,然後裁剪,再填裝。還有縫合、制眼、縫尾、制花紋、貼上等等。你看看製作小小的布老虎竟然需要這麼多的工序,真的是好繁瑣。雖然製作工序繁瑣,但漂亮可愛的布老虎只需要一把剪刀、一根尺子、一枚針、一條線、一塊布和一雙巧手就可以完成。它看似是一件玩具和家用品,但裡面卻是一位位製作工人們的辛苦汗水和滿滿的愛意!

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裡,不僅只有布老虎這麼令人感嘆,還有那些草編、柳編好多的手工藝品都代表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它們看上去工藝都非常的精湛。這些看上去簡單卻並不簡單的每一件工藝品都值得我們去認知,去保護,去傳承!

這一次的參觀讓我感受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並收穫了很多知識,期待下一次的旅程。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文2

聽媽媽說,她工作的鄉鎮有一項很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針刺無骨花燈。今天我和幾個好友帶著好奇心又來到了皤灘,媽媽把我們帶到了製作無骨花燈的工作室。

一進門我們就看到了一位頭髮花白的老奶奶,只見她親切地和我們一一打招呼,還作了自我介紹,她說她叫王汝蘭,是仙居無骨花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人中年紀最大的,今年已經83歲了。

王奶奶遞給我們六張紙,上面都刻著同樣的圖案,王奶奶告訴我們要用針把圖案的輪廓都戳出來,這樣燈亮起來就會顯得更好看。就這樣我們一邊戳一邊聽王奶奶講花燈的歷史故事,王奶奶說:仙居皤灘花燈源起唐朝,據當地宗祠堂譜記載,明朝萬曆年間,皤灘民間就有盛大的鬧花燈活動,當時人們把花燈稱為唐燈,也有人稱它為神燈。民間製作花燈的工藝也比較複雜,要經過繪圖、燙紙、鑿花、刺繡等十道主要工序。 聽了王奶奶的話我興趣大大提升。

經過一個小時左右的漫長過程,我們終於把花燈裝好了,我揉了揉痠痛的手腕,看看自己的成果——美美的針刺花燈,心裡還是很自豪的,雖然比不上王奶奶的手藝,可是我覺得自己做的花燈是最美的。

怎麼樣?想不想也來皤灘試一試製作傳統的針刺無骨花燈呢?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文3

金秋時節,丹桂飄香。星期三下午,陽光明媚,我們全班同學興致勃勃的來到非遺文化中心,來欣賞各式各樣的國遺風采。

穿過長長的走廊,走上樓梯,我們來到了非遺文化中心。一進門,同學們就四散開去,我朝四周望了望,忽地有個東西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原來是一座黃楊木雕。

我急忙跑去看,只見這個作品邊上寫著:“蘇武牧羊”四個大字。我便細細觀察起來,只見蘇武手中執著節龍杖,豐富著它寬大的衣袖,他的眼睛正望著天上飛過的雁群,蘇武的腳下,有三隻小羊,它們形態各異,一直在低著頭,似乎在尋找草吃;一直抬著頭,望著蘇武,好像在問:“主人,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到呢?”,還有一隻小羊,正凝視著遠方,似乎是在思念它的親友們。看著看著,我不禁浮現出當時的情景來,隆冬時節,凜冽的寒風一刻也不曾停歇,茫茫北海上,人跡罕至,唯一和蘇武做伴的便是那根代表漢朝的使節棒和一小群羊。

我轉過身,發現了一個“大傢伙”,走進一看,原來是一條首飾龍,有好幾層樓閣,每個平臺都演繹著不同的故事,看!那是三氣周瑜,農婦織布……個個栩栩如生,猶如一幅幅活生生的民間生活圖。

今天的參觀快要結束了,我看著這些作品,不禁感嘆道:“我一定要保護好家鄉這些寶貴遺產,讓他們經久不衰,永遠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