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設計

九年級物理《內能熱量》教學設計

九年級物理《內能熱量》教學設計(精選10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九年級物理《內能熱量》教學設計(精選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九年級物理《內能熱量》教學設計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在學生初步學習動能、勢能、機械能的基礎上引入的,在教材內容的選擇上比較注重聯絡生活、社會實際能使學生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發展科學的探究興趣,從而使其產生將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為下一節“內能與機械能的相互轉化”打下基礎。

2、教材內容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課學習的內容是內能和熱量,重點是內能、熱量的概念;確定的依據是教材的知識體系和物理的有用觀,由於教材知識比較抽象加之學生相關知識甚少,所以確立的教學知識難點是內能、溫度與內能之間的關係。

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內能概念,知道任何一個物體都具有內能。

(2)知道溫度與內能之間的關係。

(3)知道熱傳遞是改變物體內能的一種方式,是內能的轉移。

(4)瞭解熱量概念,知道熱量的單位,會正確使用“熱量”這一術語。

(5)會進行關於物體吸熱、放熱的計算。

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用類比方法體驗內能的概念,經歷用實驗觀察及推理方法得出溫度與內能之間關係的過程;探究熱量計算公式;自己舉例說明熱傳遞改變物體內能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並用相關知識解釋一些現象。

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具有初步分析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以感性知識為基礎,利用類比的方法來認識“什麼是內能”,初步領略力學現象、熱學現象的美好與和諧,對自然現象有親近、熱愛、和諧相處的情感;樂於從生活走向物理;培養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有將自己的見解公開並與他人交流的慾望,敢於提出與別人不同的見解;勇於用所學知識去分析、挖掘出現的本質規律,且應用於日常實際中。

二、學生分析

學生對分子動理論已有初步認識,但由於知識比較抽象,即感性認識稍顯匱乏,因此在理性認識建立的過程中存在困難,為此我注意迎合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以感性知識為依託,透過多媒體課件、實驗、推理、類比獲取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對於熱量概念,學生相對比較好理解。

根據學生實際,結合本節課的內容和性質,精心恰當地選擇資源。一是由多媒體課件、《小兒百科全書》等組成文字資源;二是自制教具,利用類比的思維方法,把微觀世界宏觀化;三是為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擴充實驗;四是利用數學知識探究物理公式;五是在生與生、師與生的交流合作中及時發現問題,促成動態教學資源的生成。

三、教法學法

教與學是一個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和特點,準備採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實驗、探究、講授等多種教法學法,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分析、類比、推理完成教學任務。

四、過程設計

1、新課引入

回憶童年時代的玩具:回力玩具汽車的運動,其動能是從彈性勢能轉化而來的,而真正的汽車開動時,它的動能從何而來?學生自然想到汽車行駛要使用汽油等燃料,再透過提問:“那麼這種燃料燃燒所產生的能叫什麼能呢?”(用非常淺顯形象的語言自然將學生引入學習的過程)

2、新課教學

回顧分子動理論: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分子間有空隙;分子一直處在永不停息運動中;分子之間存在引力和斥力。

多媒體展示:物體內部的分子始終處於無規則的運動中

師:運動的物體具有動能,那麼處於熱運動的分子是否具有動能呢?

師生總結:如同運動著的物體具有動能一樣,作無規則運動的分子具有動能,即分子動能。

師:受到地球吸引的物體若被舉高,具有重力勢能,分子與分子之間也有相互作用力,分子之間是否也具有勢能呢?

演示實驗:將分子間的相互作用類似地看成分子間由一根彈簧相連線,改變分子模型間的距離,彈簧發生形變,具有彈性勢能,推知分子間存在勢能,即分子勢能。內能:物體內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

九年級物理《內能熱量》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內能的概念,知道任何一個物體都具有內能。

2.知道熱量的概念及單位。

3.結合例項分析,知道熱傳遞是改變物體內能的一種方式,是內能的轉移過程。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體內能增加或減少的一些事例。

(二)過程與方法

會根據分子動理論用類比的方法建立內能的概念,能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係。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瞭解用熱傳遞和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會應用相關知識解釋一些現象。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是由“內能”、“物體內能的改變”兩部分內容組成的。內能是構成物體的所有分子,其熱運動的運動與分子勢能的總和。分子的概念就比較抽象,學生是透過宏觀現象來推測微觀機理建立的,而內能的概念也非常抽象,內能概念的建立是本節的一個重點和難點;物體的內能與溫度有關,兩個溫度不同的物體會發生熱傳遞,在熱傳遞過程中轉移能量的多少就是熱量,它不是物體內部所含有的量,而是一個變化量,要區分溫度、內能、熱量之間的關係,所以對熱量概念的建立也是本節重點之一;另外改變物體內能的途徑也是本節的教學重點。

重點:內能、熱量概念的建立,知道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途徑。

難點:用類比的方法建立內能的概念。

三、教學策略

內能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難於直接接受和理解。在教學中可以結合機械能的知識,可用對比的方法,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動能,分子也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所以分子也具有動能;彈簧被壓縮或拉伸時具有彈性勢能,分子間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所以分子間也存在分子勢能。內能的大小與溫度有關,可以透過物體溫度的變化來反映內能的變化。

內能改變有兩種方法:做功和熱傳遞,這兩種改變內能的方法在生活中經常使用到,只是沒有上升到理論層面,可以給出生活中常見的內能改變,對內能改變方法進行分類,從而總結出內能改變的兩種方法。熱傳遞中轉移能量的多少就是熱量,它是一個過程量,反映內能的變化量,要用“吸收”或“放出”來表述,而不能用“具有”或“含有”來表述,熱傳遞改變內能是能量的轉移。做功改變物體內能涉及兩個方面,對物體做功和物體對外做功,透過實驗來證明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其中採用了轉化的方法,如壓縮空氣使其內能增大,轉化為棉花的燃燒等。做功改變物體的內能是能量的轉化。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空氣壓縮引火儀、燒瓶、打氣筒、腳踏車車胎、橡皮管、玻璃管、水、暖水瓶。

五、教學過程

演示:給一個回力玩具汽車上緊發條,使其在水平桌面上運動。

小汽車的動能是怎麼來的?

學生觀察小車運動,得出小車的動能是由彈簧的彈性勢能轉化而來的。

創造課堂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

演示:從一個裝滿開水的暖水瓶中倒出一部分水,用軟水塞塞緊,注意觀察瓶塞。

推動瓶塞的能量來自哪裡?

水蒸氣具有能量,這就是我們要研究的內能。

學生觀察實驗,思考問題。

提出猜想,可能是來自於熱水(或熱的水蒸氣)。

結合實驗,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新課內容(25分鐘)

內能

展示具有動能的物體的圖片和影片。

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量是動能。分子具有動能嗎?

展示具有勢能的物體的圖片和影片。

彈簧由於發生彈性形變具有彈力,還具有彈性勢能。分子間有分子勢能嗎?

我們把動能和勢能統稱為機械能,構成物體的所有分子,其熱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之和叫做物體的內能。

內能和機械能是同種能量嗎?你能說出它們的異同點嗎?

小結:內能是與機械能不同的一種能量。物體可以沒有機械能,但一定有內能。因為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所以一切物體都具有內能。

結合動能的特點,思考問題。

分子也具有動能,根據分子動理論的初步知識,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結合勢能的特點,知識遷移得出:分子具有分子勢能,因為分子間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根據前面的定義,學生討論。

機械能是與物體整個機械運動情況有關的能量。而內能是與物體內部分子的熱運動和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情況有關,內能是不同於機械能的另一種形式的能。

內能和機械能的單位都是焦耳(J)。

學生進行討論補充。

利用對比的方法得出內能的概念,注重物理方法培養。

培養對比的物理方法。

內能的大小

猜想:內能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請說說你的猜想依據。

小結:

1.內能的大小與物體的溫度有關。同一物體溫度升高,內能增大;溫度降低,內能減小。

2.內能還與物體的質量、狀態等有關。

3.一切物體都具有內能。

判斷下列物體內能的變化。

1.太陽下的一瓶水,溫度升高。

2.一杯水喝掉一半。

3.水結成冰。

學生討論,進行猜想,同學之間相互補充。

1.內能可能與溫度有關,因為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分子動能越大,內能越大。

2.內能可能與質量有關,因為質量越大,物體所含分子數量越多。

學生根據影響內能大小的因素判斷內能的變化。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物體內能的改變──熱傳遞

如何判斷一個物體內能大小的變化?

把剛煮熟的雞蛋從開水中拿出放入冷水中,判斷雞蛋和水的內能的變化。並說出理由。

雞蛋和水的內能發生了改變,它們之間發生了熱傳遞,透過熱傳遞改變了雞蛋和水的內能。

熱會從高溫物體傳遞給低溫物體;高溫物體的溫度會降低內能減少,低溫物體的溫度會升高,內能增加。

在雞蛋和水的例子中,熱傳遞的方向?

熱量:

1.定義:在熱傳遞中,傳遞能量的多少。

2.單位:焦耳(J)。

3.物體吸收熱量時內能增加,放出熱量時內能減少。

4.內能反映的是熱傳遞過程中內能的變化量,只能用“吸收”或“放出”描述,不能用“具有”、“含有”等詞描述。

5.熱傳遞中轉移的是熱量,不是溫度。

你能舉出一些利用熱傳遞改變物體內能的例子嗎?

討論:

結合問題,討論溫度、內能和熱量的不同點。

一個物體的溫度升高,它的內能增加。物體內能增加,溫度是否一定升高?舉例說明。

小結:內能是能量的一種形式,也是某一時刻的狀態量,一切物體都具有內能;熱量是一個過程量,要用“吸收”或“放出”來表述,而不能用“具有”或“含有”來表述。

物體的內能與溫度有關,物體溫度升高,內能增大;溫度降低,內能減小。可以根據溫度的變化來判斷物體內能的變化。

雞蛋的內能減小,水的內能增大。因為雞蛋的溫度降低,水的溫度升高。

熱傳遞從高溫的雞蛋向水傳遞。

學生討論,舉例。

冬天利用熱水袋取暖、發燒時用冷毛巾給頭部降溫、夏天把食物放入冰箱冷藏等。

學生討論,進行交流。

物體內能增加,溫度不一定升高。如晶體在熔化時,溫度不變,內能是增加的;液態晶體在凝固時,溫度不變,但要放熱,內能減少。

提高學生的物理素養。培養思考、自學能力。

利用生活例項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物體內能的改變──做功

除了熱傳遞外,還有什麼途徑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投影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圖片和影片,這些圖片說明了什麼?

分組實驗:怎樣使一段鐵絲的溫度升高、內能增大?

器材:一段較粗的軟鐵絲、一個打火機、一張砂紙、熱水袋、小毛巾等

學生討論實驗方法,並嘗試完成實驗。

分析論證:你能給這些方法進行分類嗎?

你還能舉出一些利用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一些例項嗎?

得出結論:改變物體內能有兩種方式:熱傳遞和做功。

演示實驗

1.在一個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裡放一小團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壓下去,觀察發生的現象。

(1)實驗中硝化棉的作用

(2)實驗中誰對誰做功?

透過實驗可以知道,對物體做功,物體的內能會增加,把機械能轉化為內能。

利用打氣筒給腳踏車車胎打氣,請一同學用手感覺氣筒外壁上下部分的溫度,形成此現象的原因?

由此可見,壓縮空氣做功使空氣內能增大是氣筒外壁溫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摩擦在這裡是次要的。

2.在燒瓶內盛少量水。利用打氣筒給瓶內打氣,當瓶塞跳出時,觀察瓶內的變化。

(1)描述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此現象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2)瓶內放水的作用是什麼?

(3)實驗中誰對誰做功?

本實驗中透過水蒸氣液化形成水霧來反映氣體對外做功時內能減少、溫度降低的,也是利用了轉化的物理方法。

透過實驗可以知道,物體對外做功,內能會減少,把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你能再舉出一些物體對外做功內能減少的例子嗎?

學生觀察圖片和影片,這些圖片說明了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學生進行實驗,可能會出現下列方法:

1.用打火機去燒鐵絲,使鐵絲的溫度升高。

2.把鐵絲放在熱水袋上,用熱水袋焐鐵絲。

3.把鐵絲反覆彎折,使鐵絲溫度升高。

4.用砂紙反覆摩擦鐵絲,使鐵絲溫度升高。

方法1和2屬於一類,採用了熱傳遞的方法使鐵絲溫度升高、內能增加。另外兩種方法採用做功的方法改變了鐵絲的內能。

結合實際生活,學生舉例,如摩擦生熱、鑽木取火等。

學生觀察實驗,思考提出的問題。

實驗中利用硝化棉的燃燒反映了筒內空氣內能增加,溫度升高,採用了轉化的方法。空氣內能增加是因為活塞壓縮筒內空氣做功,把活塞的機械能轉化為空氣的內能。

打氣筒外壁下面溫度比上面的溫度高,主要的原因是壓縮空氣做功增加了內能。

學生觀察實驗,在瓶塞跳出時,可以看見瓶內出現水霧。它是由瓶內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利用打氣筒給瓶內打氣時,壓縮瓶內空氣做功,空氣的內能增加,溫度升高,瓶內的水汽化形成大量無色的水蒸氣;當瓶內氣體衝開瓶塞時,空氣推動瓶塞做功,內能減少,溫度降低,使水蒸氣液化形成小水滴。

學生結合實際生活,舉例。

如開啟可樂瓶蓋時,會在瓶口出現“霧”;把車胎內的氣放掉時,在氣門芯處出現小水珠等(可以進行課堂實驗)。

培養學生實驗動手能力。

利用分類總結的方法得出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結合例項,加強物理與生活的聯絡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培養利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觀察實驗、思考實驗的能力。

結合例項加強物理與生活的聯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討論:

1.利用熱傳遞和做功都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你能說說這兩種方法的異同嗎?

2.物體吸熱,內能一定增加、溫度升高嗎?對物體做功,物體內能一定增加嗎?

結合本節所學內能,學生討論這兩個問題,也可以作為課後的思考題。

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總結(5分鐘)

課堂小結:

1.透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2.什麼是內能?物體的內能大小與溫度的關係。

3.溫度、內能與熱量這三個物理量的關係。

4.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

學生梳理本節課知識內容。

1.本節主要內容是內能和內能的兩種改變方法。

2.內能是構成物質的所有分子熱運動的動能與分子勢能的總和。內能的大小與溫度、質量等因素有關,同一物體溫度升高,內能增加。

3.熱量是熱傳遞過程中轉移能量的多少,是能量的變化量。物體的溫度升高,內能增大。可以透過物體溫度變化反映物體內能的變化。

4.物體內能的改變可以利用熱傳遞和做功的方法,這兩種方法在改變物體的內能上是等效的。

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

作業佈置

完成《動手動腦學物理》第1、2題。

按要求完成。

知識鞏固。

九年級物理《內能熱量》教學設計 篇3

教材分析:

本節闡述了內能的概念,描述了溫度與內能的關係,並講解了什麼是熱量,以及熱量的單位,教材從生活實際中的一些例子講明瞭如何增加或減少物體的內能。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內能的概念,能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係

知道熱傳遞過程中,物體吸收(放出)熱量,溫度升高(降低),內能改變

瞭解熱量的概念,熱量的單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體內能增加和減少的一些事例

2.過程與方法

透過探究找到改變物體內能的多種方法.

透過演示實驗說明做功可以使物體內能增加和減少

透過學生查詢資料,瞭解地球的"溫室效應"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探究,使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透過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並使學生透過實驗理解做功與內能變化的關係

鼓勵學生自己查詢資料,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探究改變物體內能的多種方法

難點:內能與溫度有關

教學器材:教材

教學課時:1時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分子動理論告訴我們,分子永不停息地無規則運動著。那麼公司也同一切運動物體具有動能一樣,也具有動能。分子動理論還告訴我們:分子之間有相互作用力。這又使分子具有勢能。

新課教學

(1)物體的內能: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物體內部的每一個分子都在運動,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單個分子的動能和勢能,不是物體的內能。內能是指物體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內能也不同於機械能。物體的動能跟物體的速度有關,物體的重力勢能跟物體被舉起的高度有關。一個鋼球是否運動,是否被舉高,這隻能影響鋼球的機械能,並不是能改變鋼球內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勢能。那麼物體的內能跟什麼有關呢?

(2)內能的變化:物體內能既然是物體內部所有分子無規則

運動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那麼當分子運動加劇時,物體的內能也就增大。上節課我們曾進過:物體的溫度升高,其內部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加劇。科學的論斷,必須要有證據,在物理學中,通常是用實驗來證實論斷的。今天我們同樣用實驗來證實上面的論斷。

實驗演示:取三隻燒杯,分別倒入冷水、溫水和熱水,然後分別向三隻杯內緩慢地滴入幾滴墨汁,觀察比較三隻杯內墨擴散的快慢。

實驗結果表明:溫度越高,擴散過程越快。擴散得快,說明分子無規則運動的速度大,即分子無規則運動激烈。

因此:物體的內能跟溫度有關。溫度升高時,物體的內能增加。溫度降低時,物體的內能減小。正是由於內能跟溫度有關,人們常常把物體的內能叫做熱能,把物體內部大量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叫做熱運動。

(3)一切物體都有內能。這是因為物體內的分子永不停息地無規則運動著。熾熱的鐵水,溫度很高,分子運動激烈,它具有內能。冰冷的冰塊,溫度雖低,其內部分子仍在做無規則運動,它也具有內能。

(4)內能和機械能

透過機械能和內能的對比,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內能概念。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動的木塊具有什麼能。

首先木塊有勢能,也有動能棗統稱為機械能。機械能與整個物體的機械運動情況有關。

木塊內部的分子做無規則運動,且分子間有作用力,木塊有內能。內能與物體內部分子的勢運動和分子間的相互作用有關。

小結:

(1)內能不是單個分子具有的,而是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

(2)內能所指的動能是所有分子做無規則熱運動的動能的總和。這種無規則的熱運動,是分子在物體內部自身不停的"分子運動",而不是隨著物體整體一起所做的運動。物體作為整體運動所具有的動能是機械能不是內能。

(3)內能所指的分子勢能是分子間相互作用使分子具有的勢能。作為物體整體跟地球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重力勢能是機械能,不是內能。

所以內能是不同於機械能的另一種形式的能量。

板書設計:

第二節內能

一、物體的內能:物體內部所有分子熱運動的動能與分子勢能的總和

1.內能不同於機械能

2.一切(運動、靜止、高溫、低溫)物體都有內能

3.內能與溫度的關係

二、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

1.熱傳遞熱量:傳遞內能的多少

2.做功

作業:p---126頁1---5

教學反思:

物理,對初中來說來說,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們對物理的興趣。由於本節與現實生活聯絡緊密,我認為對於培養學生認識自然和熱愛科學等方面的興趣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在教學中儘量多安排一些體驗性活動,讓學生多認識一些生活中的內能現象,多積累一些感性經驗,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物理的美妙感覺,提高他們對物理的`興趣。還有,本接教學我要求定位在認內能現象上,不強調知識之間嚴格的邏輯關係,注重過程,淡化結果。課後,我覺得效果很明顯,我認為在物理教學中應多聯絡生活實際,以便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興趣,而這點是非常重要的,“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本節對內能的概念做了描述有關溫度與內能的關係以及熱量的相關問題做了介紹,在掌握這些知識的前提下,學生應從生活實際中的一些例子理解如何增加或減少物體的內能。

九年級物理《內能熱量》教學設計 篇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瞭解內能的概念

2.能簡單的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透過練習舊知,利用類比分析總結的方法概括出什麼是內能

2.透過查詢資料,瞭解地球的溫室效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並使學生透過實驗理解做功和內能的變化的關係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內能概念的建立;影響物體內能的因素。

【難點】

正確理解內能的概念和改變內能的兩種方法的本質。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新課匯入

【師】演示實驗,可觀察到:水沸騰後塞子飛出去,試管中出現白氣。

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推動塞子的能量來自哪裡?

環節二:建立概念

【問】內能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能量呢?學生思考。結合大螢幕圖片提問:什麼事動能呢?什麼是勢能?什麼是機械能?學生回憶並回答。

【師】出示一組圖片,說明分子有“分子動能”、“分子勢能”。引導學生討論形成內能的概念。

【問】內能的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是什麼關係?引導學生分析,分子動能,分子勢能有哪些影響因素?

內能與機械能有什麼不同?螢幕展示對比

環節三:深化概念

【小組討論】

討論:一定質量的某物體的內能大小和什麼有關呢?

【學生思考】

物體的溫度變化,它的內能就發生了改變。要改變物體的內能有哪些辦法?

從能量轉化角度,分析改變內能的兩種方法的本質。

熱傳遞是能量的轉移;做功的本質是內能與機械能的相互轉化。做功和熱傳遞改變物體內能是等效的。

環節四:鞏固提高

用題目對本堂課所學知識進行鞏固。

環節五:小結作業

引導學生總結本堂課學的主要內容。

四、板書設計

九年級物理《內能熱量》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a.知道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劇烈程度與溫度有關

b.知道什麼是內能,物體溫度改變時內能也要隨之改變

c.知道內能與機械能是兩種不同形式的能

過程與方法:

透過透過實驗得到分子運動與溫度有關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透過實驗得到分子運動與溫度有關,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

教學建議

“內能”教材分析

分析一:教材先由分子運動論的基本觀點:分子做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與動能概念相比,提出內能的概念,再進一步運用實驗揭示內能與溫度有關,最後將內能與機械能進行了區別。

分析二:本節知識可看作分子運動論的應用,可充分運用分子運動論的基本觀點對教材進行分析。

“內能”教學建議

建議一:在做擴散速度比較實驗過程中,為使實驗更明顯,應使兩杯水的溫度差大一些,並要注意引導學生有意識的觀察,培養學生實驗觀察能力。

建議二:在將內能時要注意內能的普遍性,一切物體都有內能,要注意糾正低溫物體沒有內能的誤解。

建議三:機械能包括動能和勢能,內能包括分子動能和分子勢能,它們在概念上極其相似,要注意區分,可以從概念、組成、運動形式等方面進行對比區別,並舉實際例子加以說明。

建議四:溫度與內能的關係是一個要點,要教會學生從溫度變化去了解、理解內能的變化,為後面章節講解內能變化做鋪墊。

另外,在講解溫度與內能的關係時,可先做實驗比較不同溫度下的擴散速度,得出實驗結果後,啟發學生用分子運動論的觀點猜測溫度與內能大小關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九年級物理《內能熱量》教學設計 篇6

學習目標

1探究不同食物的熱價(重、難點)

2理解人體內能量的釋放過程(重、難點)

3舉例說明影響能量消耗的因素

學習用具:課件

學習方法:觀察、閱讀、思考、討論等

學習過程:問:人體內的氣體交換的原理是什麼?包括哪兩個過程?

2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和組織裡的氣體交換分別是如何進行的?

引入: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我們劇烈運動時,常有心慌、氣短的感覺,飢餓時,我們會感到全身乏力。這些現象都預熱體的能量的供給有關。那麼,人體是如何獲得能量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二節(板書課題)第二節人體怎樣獲得能量

新授:

一,能量的獲取。

人體需要的能量來源於食物,具體地說,來源於食物中的有機營養物質。食物說含營養物質的多少可以用熱價來表示。食物的熱價是指1克食物氧化(或在體外燃燒)時所釋放的熱量。

那麼,不同食物的熱價有沒有差異呢?下面我們透過實驗來探究一下。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

提出問題:不同食物的熱價有沒有差異?

作出假設:你的假設是什麼?

制定計劃:實驗中需要哪些材料與用具?如何進行實驗?

實施計劃:根據所設計的實驗步驟進行實驗

得出結論:你得出的結論是什麼?

表達交流:

1食物在燃燒過程中能夠釋放熱量,這說明了什麼?

2不同食物的熱價為什麼有較大的差異?

3你所測出的食物的熱價符合其實際熱家嗎?為什麼?

小結:不同食物的熱價是不同的,因為各種食物中的營養成分的含量不同。糖類的熱價是17.15千焦每克,蛋白質的為17.15千焦每克。脂肪的熱價是38.91千焦每克。

指導學生觀察課文33頁表3.21,瞭解幾種常見食物的熱價。

練習,小明午飯時攝取了100克蛋白質,200克脂肪,50克糖類、10克無機鹽、5克維生素和300克水,請你幫助他算算這一餐共攝取了多少熱量?

二,能量的釋放

我們知道,木柴燃燒時,依靠空氣中的氧,木柴中的有機物可以被氧化分解,釋放出其中的能量,那麼,我們身體裡的有機物中儲存的能量是怎樣被釋放出來的呢?

學生答:透過呼吸作用完成。

討論:

1劇烈運動時,人的呼吸加快加深,心跳加快加強,這些變化有何意義?

2有機物在體內分解與體外燃燒有哪些共同的地方?

三,影響能量消耗的因素

1,人在一天中收縮消耗的能量與哪些因素有關?

2,我們每天攝取的食物越多越好嗎?

小結:人在一天中所消耗的能的能量與年齡、性別、體質有關,也與活動的強度有關。

練習鞏固:可問5頁思考與練習1——3題

作業佈置:助學上的當堂達標

板書設計。

第二節,人體怎樣獲得能量

一能量的獲取

二能量的釋放

三影響能量釋放的因素

九年級物理《內能熱量》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瞭解內能的實際利用,知道內能的利用與環境保護的關係

能力目標

透過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的關係的學習,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

情感目標

聯絡能量轉化和守恆的關係,感受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建立發展的觀念

教學建議

本節的教學要注重科技和社會的聯絡,避免孤立的學習,要注意聯絡實際和社會實踐

在內能的利用的發展上,可以提出問題學生自主學習,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師提供的一些資料學習

環境保護的學習,可以教師提出課題,學生查閱資料,從資訊中學習,提高收集資訊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教學設計方案

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課題】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重難點分析】利用內能造成的環境汙染的主要危害、保護環境的措施及其意義

【教學過程設計】

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方法1、學生閱讀教材,教師也可以提供一些和內能利用及環保有關的材料,教師提出一些問題,學生閱讀時思考,可以有:大氣汙染的主要來源是什麼;大氣汙染的危害是什麼;解決大氣汙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我國利用內能的發展歷程是什麼;各種內能的利用方式對環境保護的作用是什麼。

方法2、對於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採用實驗探究和資訊學習的方法。例項如下

實驗探究:調查附近的工廠在利用內能進行生產上是如何進行的,對於環境的危害有哪些,如何減小對環境的影響。以組織學生小組,實地考察,寫出調查報告,分析的結論等。

實驗探究(另一例):調查社群中是如何利用內能的,調查本地區近三十年中利用內能來取暖的發展情況,諮詢和分析現在的取暖和今後的發展方向。同樣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實地考察,分析並得出調查報告和結論。

資訊學習:網上查閱有關內能的利用,環境保護,及內能利用對環保的影響等方面的資料,並得出自己的結論,小組討論,這種學習是為了形成學生對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板書設計】

第六節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1.內能的利用

2.環境保護的問題

探究活動

利用資訊學習:溫室效應和熱島效應

九年級物理《內能熱量》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瞭解內能的概念。

2、理解做功和熱傳遞是改變內能的兩種方法,知道做功和熱傳遞過程中能量轉化和轉移的實質。

3、知道熱量的概念,知道功和熱量都可以用來量度內能的變化。

4、知道熱機的種類和熱機中能量的轉化。

教學重點

做功是改變物體內能的一種方法。

教學過程

引入:我們都知道,運動的物體具有動能,高處的物體具有勢能,能夠燃燒的物體具有化學能這些宏觀的物體都具有一定形式的能。那麼,微觀的粒子是否也有能量呢?

一、內能(熱能)

影片:紅墨水擴散(學生回顧以前所學的相關知識)。

教師:說明溫度越高,粒子的無規則運動(熱運動)越劇烈。內能:物體內部大量做熱運動的粒子所具有的能。

舉例說明物體的內能,並強調它的特點。

一切物體都有內能,內能的大小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內能越大,0℃以下的冰也具有內能。

二、做功可以改變內能

引入:生活體會――冬天時手很冷,經常透過搓手以取暖。用鋸條鋸木板時,用手摸一下鋸條,會覺得很燙。野外生存中取火的一種方法是鑽木取火,等等。

1、演示實驗:克服摩擦做功、壓縮氣體做功。

教師講解:

(1)在摩擦生熱的過程中,克服摩擦做了功,使物體的內能增大,溫度升高。

(2)活塞壓縮空氣做功,使空氣內能增大溫度升高,達到棉花的燃點使棉花燃燒。(摩擦和壓縮氣體都可以說是對物體做了功)。

結論:對物體做功,可以使物體的內能增加。

2、演示實驗:氣體對外做功實驗。

教師講解:瓶內的氣體推動瓶塞做功時,內能減少,溫度降低,使水蒸氣凝成小水滴。

結論:物體對外做功,本身的內能就會減少。

小結:從能的轉化看,透過做功改變物體的內能,實質上是其他形式的能與物體內能相互轉化的過程。功可以用來度量內能改變的多少。

3、聯絡與應用。

(1)為什麼氣溫隨高度的增大而降低?

地面附近密度較小的空氣吸收太陽輻射膨脹而上升,推擠周圍空氣對外做功,內能減小,溫度降低。當上層氣團因放出熱量溫度降低而下沉時,氣團收縮,外界空氣擠壓氣團,對氣團做功,使氣團的內能增大,溫度升高。

(2)為什麼用氣筒給腳踏車打完氣後,摸一下氣筒外的外壁,會變熱?

當我們給充足氣的輪胎放氣時,能看到在氣門芯附近有一些小水珠,能解釋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嗎?

三、熱傳遞可以改變內能

1、複習回顧:什麼是熱傳遞?它有哪幾種形式?

熱傳遞:使能量從高溫物體傳到低溫物體或者從同一物體的高溫部分傳到低溫部分的現象。

傳導――熱量透過接觸物體由高溫部分向低溫部分傳遞。

對流――透過液體或氣體(流體)自身的流動由高溫部分向低溫部分傳遞。

輻射――熱量不透過物體媒介,直接由高溫物體發射到低溫物體的傳遞。

2、演示實驗:熱傳遞可以改變內能。

教師提問:將會看到什麼現象?小圖釘為什麼會掉下來?金屬棒的內能為什麼會增大?金屬棒上各部分是不是同時達到相同的溫度,為什麼?

出示圖片:採用冷敷降低體溫。

結論:熱傳遞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熱傳遞過程中傳遞的能量的多少叫熱量,用Q表示,單位也是焦耳。

討論:有一個裝有鐵屑的燒瓶,可以用什麼方法使鐵屑的內能增加?

小結:改變物體的內能有兩種方法:做功和熱傳遞。兩種方法對改變物體的內能是等效的,但本質上有所區別。

四、比熱容

比熱容定義: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釋放)的熱量,叫做

2這種物質的比熱容。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物理屬性,強調單位的讀法以及物理含義。

解釋比熱容表,同時列舉一些物質的比熱容。

提問:現在,同學們能解釋為什麼同一時刻走在沙子上和水中有不同的感受呢?

問:你能根據比熱容的概念說出當中有關的物理量嗎?

板書:Q吸=cm(t-t0)、Q放=cm(t0-t)

例題分析,請你試著用剛學的公式進行計算。(找一位學生在黑板上計算)

想一想:燒一壺水所需的熱量大於你計算得熱量值,這是為什麼?

問:什麼是“海陸風”?海陸風是怎麼形成的呢?評價學生回答,並作補充說明。

五、熱機

1、熱機的工作原理:

熱機就是利用燃料燃燒放出的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機器。

例:蒸汽機、汽油機、柴油機、蒸汽輪機、燃氣輪機、燃氣噴氣發動、火箭噴氣發動機等。下面介紹應用廣泛的汽油機和柴油機的主要構造和工作過程。

2、汽油機(舉例)

(1)構造:進氣門,排氣門,氣缸,活塞,火花塞,曲軸,連桿。

(2)工作過程:活塞在往復運動中從氣缸一端運動到另一端叫做一個衝程。吸氣衝程:進氣門開啟,排氣門關閉,活塞由上端向下運動,汽油和空氣組成的燃料混合物從進氣門吸入氣缸。

壓縮衝程:進氣門和排氣門都關閉,活塞向上運動,燃料混合物被壓縮,壓強增大,溫度升高。

做功衝程:在壓縮衝程末尾,火花塞產生電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燒,產生高溫高壓的燃氣。推動烽塞向下運動,並透過連桿帶運動曲軸轉動。

排氣衝程:進氣門關閉排氣門開啟,活塞向上運動把廢氣排出氣缸。

注意:汽油機工作的四個衝程中,只有做功衝程是燃氣對活塞做功,其他三個衝程要靠飛輪的慣性來完成。

六、燃料的熱值燃料的熱值

觀察課本上的“幾種燃料的熱值”表格,說明不同的燃料,即使質量相同,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也是不同的,這個特性可以用熱值表示,並給出定義和單位,並結合簡單的例題會計算有關熱值的習題。

九年級物理《內能熱量》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1、瞭解內能的概念,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係。

2、知道熱傳遞過程中,物體吸收(或放出)熱量,使物體溫度升高(或降低),內能改變。

3、知道在熱傳遞過程中,傳遞內能的多少叫做熱量,熱量的單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體內能改變的一些事例。

(二)過程與方法

1、透過探究找到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法。

2、透過實驗說明做功與物體內能改變的關係。

3、透過實驗和查詢資料,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學生透過實驗體驗探究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望,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使學生透過實驗理解做功與物體內能變化的關係。

教學重點難點

內能概念、改變內能的兩種方法

教學準備

壓燃演示器、鐵絲(多根)、酒精燈(多隻)、燒瓶、皮塞、氣筒、多媒體裝置

教學過程

提問:在生活中,我們發現,裝著開水的開水瓶的塞子有時會被彈出去,塞子的動能從何而來?

引入課題:“內能

一、內能

透過前面學習知道,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熱運動,同一切運動的物體一樣,分子具有動能。

分子間有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間還有勢能。對此,你們想提出什麼問題嗎?

提問:分子動能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什麼情況下有分子勢能等等。

物體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分子的動能就越大,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分子之間都存在分子勢能。

歸納:物體內所有分子熱運動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任何物體都有內能。

體會:內能是一種不同於物體機械能的另一種形式的能量

二、物體內能的改變

探究活動:怎樣能夠使鐵絲變熱?讓學生動手試試。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

演示:用酒精燈加熱;來回彎折;在其他物體上摩擦等。啟發學生透過觀察,找出不同方法的共同現象、特徵並交流。(可以對鐵絲傳熱,也可以對鐵絲施力。)

演示:壓燃演示器。空氣推動皮塞時內能改變。提問:觀察到的“白霧”說明了什麼?(觀察得出: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白霧”說明:內能減少,溫度降低,水蒸氣發生了液化。

三、內能

1、內能: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

2、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內能:既然物體內部分子永不停息地運動著和分子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那麼內能是無條件的存在著。無論是高溫的鐵水,還是寒冷的冰塊。

3、影響物體內能大小的因素:

①溫度

②質量

③材料

④存在狀態

4、內能與機械能不同:

機械能是宏觀的,是物體作為一個整體運動所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與機械運動有關

內能是微觀的,是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能的總和。內能大小與分子做無規則運動快慢及分子作用有關。這種無規則運動是分子在物體內的運動,而不是物體的整體運動。

5、熱運動:物體內部大量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叫做熱運動。

溫度越高擴散越快。溫度越高,分子無規則運動的速度越大。

四、內能的改變:

1、內能改變的外部表現:

物體溫度升高(降低)——物體內能增大(減小)。

物體存在狀態改變(熔化、汽化、昇華)——內能改變。

反過來,不能說內能改變必然導致溫度變化。(因為內能的變化有多種因素決定)

2、改變內能的方法:做功和熱傳遞。

A、做功改變物體的內能:對物體做功物體內能會增加。物體對外做功物體內能會減少。

B、熱傳遞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①熱傳遞是熱量從高溫物體向低溫物體或從同一物體的高溫部分向低溫部分傳遞的現象。

②熱傳遞的條件是有溫度差,傳遞方式是:傳導、熱傳遞傳遞的是內能(熱量),而不是溫度。

③熱傳遞過程中,物體吸熱,溫度升高,內能增加;放熱溫度降低,內能減少。

④熱傳遞過程中,傳遞的能量的多少叫熱量,熱量的單位是焦耳。熱傳遞的實質是內能的轉移。

C、做功和熱傳遞改變內能的區別:由於它們改變內能上產生的效果相同,所以說做功和熱傳遞改變物體內能上是等效的。但做功和熱傳遞改變內能的實質不同,前者能的形式發生了變化,後者能的形式不變。

五、作業佈置:

書本p32.p36練習題

九年級物理《內能熱量》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的

1.透過例項和演示實驗,使學生認識做功和熱傳遞是改變物體內能的兩個物理過程。

2.瞭解做功和熱傳遞就改變內能的效果來說雖然是等效的,但它們之間是有本質區別的。

3.理解熱傳遞和做功在改變物體內能時裡等效的物理意義,並能計算有關問題。

教具

熱功互換器;壓縮空氣引火儀。

教學重點

熱功當量。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識

提問:正在繞地球執行的衛星具有哪幾種能量?這幾種能量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應答:衛星具有內能和機械能——衛星的動能跟衛星跟地球及其他星球間的相互作用的勢能。動能的大小決定於衛星的質量和運動速度,衛星的勢能決定於它的質量和與地球或其他星球間的距離,衛星的內能大小與它的溫度和體積有關。

提出:衛星的速度和與地球間的距離變化了,衛星的動能和勢能就變化,衛星的內能能否改變呢?

二、引入新課

1.教師以例項說明物體的內能是可以改變的。如將一鐵釘在火上燒,鐵釘的溫度升高了,其內能也隨著增加了。因為物體受熱時膨脹,使分子間距加大,分子勢能增加,同時分子運動加快,使得物體內分子平均動能增加。

又如將一杯水放在室內,水溫逐漸降低,物體的內能減小了。

演示:在熱功互換器內裝一半乙醚,用軟木塞蓋緊,並將銅管固定後用軟繩與銅管摩擦,管內乙醚不久便會沸騰將軟木塞頂開。

分析:乙醚蒸氣會將塞子衝開是因為人克服摩擦做了功,使管子和乙醚溫度升高,內能增加的結果。

再請學生舉一些內能改變的例項,並回答衛星的內能是否能改變的問題。

2.教師引導學生研究,透過怎樣的物理過程才使物體的內能改變?

請學生分析上述例項、實驗及他們自己所舉的例子,歸納出,象鐵釘、熱水是透過熱傳遞使物體內能改變的,熱功互換器的實驗是透過做功使物體內能改變的。

小結:能夠改變物體內能的物理過程有兩種:做功和熱傳遞。

3.教師用壓縮空氣引火儀,將活塞拿出,在原玻璃筒內放入一塊硝化棉。

提問:用什麼方法可以將這塊硝化棉點燃?

應答:可用火柴點燃(熱傳遞的方法)。

演示:將活塞向下猛按,使管內空氣急劇壓縮而溫度升高,硝化棉被點燃(外力做功的方法)。

小結:以上說明做功和熱傳遞在改變物體內能上可以收到相同的效果。

5.提問:做功和熱傳遞對改變物體內能上是等效的,它們在本質上是否一樣呢?

分析做功是透過物體的宏觀位移來完成的,所起的作用是物體的有規則運動跟系統內分子無規則運動之間的轉換,從而改變物體內能。

熱傳遞是透過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來完成的。所起的作用是系統以外物體的分子無規則運動跟系統內部分子無規則運動之間的轉移,從而改變物體的內能。

由此可見,它們的區別也就是做功使物體內能的改變是其他形式的能和內能的轉化,熱傳遞則是物體間內能的轉移。

三、鞏固練習

初中學過“熱量是物體吸收或放出熱的多少。”學過本節課後你對熱量有什麼新的認識?

應答:物體吸熱或放熱的過程是熱傳遞的過程,也就是物體內能增減的過程,物體內能改變了多少可用熱量來顯度。

四、佈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