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影響力》讀後感

《影響力》讀後感(精選3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影響力》讀後感(精選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影響力》讀後感1

《影響力》的作者羅伯特·西奧迪尼,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實驗社會心理學教授,沉浸於順從心理學研究三十餘年,他透過大量的實驗結果和嚴謹的邏輯推理,為我們揭示了蘊涵在順從背後的六條基礎心理學原理: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和稀缺。不同於枯燥的說教,《影響力》用簡單平實的語言和一個個生動的案例故事或實驗向我們證明了那些常常被我們所忽略的或者根本不會意識到的現象背後的原理有多麼巨大的影響力。

坦誠地講,我不是一個合格的讀者,書中大部分章節我是採用“聽書”的方式。出於教師的秉性,聽書的過程中總想“急功近利”地把書中的內容與自己的工作聯絡起來。

1.審視教育的“無力感”

在《影響力》的第三章——承諾和一致中有一個案例:弗雷德曼想要阻止一些二至四年級的小男孩不玩誘人的機器人玩具。當他用“懲罰”威脅和“執法”約束孩子的時候,22個男孩只有1個男孩摸過玩具;6周後,當他不在的時候,他的威脅就失去了效果,77%的男孩選擇玩機器人玩具。在第二次試驗中,他只是對孩子說當他暫時離開房間時不要玩這個玩具,因為玩這個玩具是不對的,並沒有威脅孩子。6個星期之後,2/3的孩子沒有玩這個玩具。

對於實驗結果我們無從考證,但是有一點我還是贊同的:威脅孩子,只能得到暫時的順從,最後效果肯定是不佳的,特別是對開始有獨立意識的高中生來說。

這一次帶的高一年級裡,有個剛畢業一年的老師第一次當班主任,每次去他班級裡上課時,教室外面總是站著很多學生,說班主任因為他們違紀所以罰抄課文兩萬字,沒完成不敢進教室。個人覺得,這種“約束式”的教育,教條式的“規範”和“懲罰性”的威脅,根本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而且勢必會有越來越多的學生“拒絕”這種方式,到時怎麼辦?

工作中也經常聽到身邊的老師有賭氣式的評判“某某同學早該開除了”,也時常會遇到個別班級“扣分就讓學生…”的“懲戒管理”引發的矛盾。反思案例中的兩種管理方式的實驗結果,我們不難發現只有讓學生獲得內心價值感的認同,才會形成良好而又持久的行為習慣;簡單粗暴式的懲戒約束會出現“反彈”。

教育管理的“無力感”實際上是正確價值觀念宣揚上的“無力感”。行為習慣有偏差的學生往往受社會不良習氣和不良的家庭教育氛圍的影響。作為班主任應該既看到學生的失當行為,更應該瞭解此行為背後的觀念支撐,在日常管理中強化滲透班級價值取向的教育,關注個體性教育,從而形成良好的班風。

此外,在如今的社會大環境下,教育不再是教師的獨角戲,過於鬆散的家庭教養方式和對學校管教過分的期待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教育更應強化家校等多方合作育人,形成教育合力。作為教師的我們更應最佳化自己的教育教學方式,貼近學生,坦誠交流,宣傳正能量,以行為示範引領學生成長。

書中還有一些教育方法同樣對我有啟示,如進行行為規範教育的時候,可以利用社會認同感的原理,給孩子看一些他們喜歡的人的正確行為規範的錄影,而不是純粹文字條文說要怎麼做,或者背行為規範等等。

2.反思教學的“落實力”

書中有一個沙灘“偷竊”事件的例子,在沙灘上隨機選20人,在其一側放置物品後走開,再讓研究人員扮演“小偷”行竊。在面臨“偷竊”事件時,未受到看管物品委託的阻止只有4次,而接受委託的阻止達19次。

這個簡單的案例也給我許多啟發。作為教師,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髮出清晰的學習指令和做出準確的學習要求,對保證學習的效果意義重大。課堂的要求越細緻,學生學習效果越好。教師合理的學習指導、對學情的準確把握和師生間默契的配合是落實教學實效的關鍵。反之,一堂沒有指令和要求的課是迷茫的,知識如同沙灘上放置的物品,沒有委託,缺少管理,即使再富有負責心的人也會不自覺地選擇忽視,再認真自覺的學生也會懈怠。

我們經常發現身邊的學生不自覺的下滑,有的學生“不是不想學,是學不會”、還有的學生“很努力,但就是學不好”;教師一次精心地佈置練習作業,一次有效的課堂組織或準確的點撥,一次入心的談話可能就是開啟學生成長大門的金鑰匙。

作者還告訴我們“一旦我們做出了某個決定,或選擇了某種立場,就會面對來自個人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可見,讓學生科學規劃自己的學習生活,制定合理的'目標對促進學生自我實現和自我發展也十分重要。

3.積澱工作中的“思考”

貓叔說:“覆盤,才能翻盤。”我認為,覆盤中最重要的便是反思,《影響力》一書無疑是反思的大成之作。反觀我自己的工作,每天都會遇到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卻很難做到適時適當的思考和整理。缺少了工作中的“沉澱”和靜心思考,教育教學工作徘徊不前。縱觀教育界的名師、大師,大都具有在日復一日的簡單工作中經常思考、反覆積澱的習慣,在不斷累積中獲得了超越常人的教育教學能力。

於我,在平時的生活中,非常有必要多讀一些這樣的書籍,多一些思考和積累,夯實自己的理論水平,用理論去指導實踐,不求多大成功,至少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影響力》讀後感2

很早就知道了《影響力》這本書,最近有幸拿來讀一讀,這本書曾經是風靡全球的人生寶典,揭示了生活中各個方面的各種下意識行為背後的原理並且對我們生活和事業方面有一定的幫助,給我們生活中和工作中提供了巨大的作用。

這本書首先告訴了我們溝通的重要性,不論生活中還是工作中有效的溝通能解決很多問題,在一個團隊裡溝通能讓大家更有凝聚力,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甚至能讓工作效率更好,越來越好。生活中有效的溝通可以增進感情,能與他人和睦相處,所以學會有效的溝通也是一門學問。其次,這本書教會了我如何發揮自己最大的作用。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切都應儘可能的簡單,但不能太簡單。”成功的人總是那些懂得利用規律的人,我們做事情從簡單入手,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做好每一件事情,懂得遵循規律並且利用好規律就能取得成功。最後我想說的是讀了這本書,我認為我們自己本身就應該學會散發影響力,讓自己成為一個能影響他人的人。成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人,誠實勇敢正直的做事是很大的影響力,當大家覺得你有足夠好的品質時,在這種心理下你會有最大的影響力。所謂大巧不工正是如此。我們內心應該追求和維護優秀的品質,在優秀品質的基礎下去努力工作,一定會取得一番成就。

影響力無處不在,聰明的人往往會有意識地使用影響力的武器,學習優良品質我們要從自身做起,不能被別人利用人性的弱點,並且要學會理性的看待問題,在提升自己影響力的同時也要不斷學習。

《影響力》讀後感3

朋友推薦《影響力》這本書不錯,非常暢銷。於是迫不及待地網購了一本,本書的作者羅伯特·西奧迪尼博士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心理學系的著名教授。在閱讀過程中發現此書不像看小說那樣輕鬆愜意,對於這種學術性的書籍,在閱讀之前就告訴自己,不能像看小說那樣囫圇吞棗,要認真的去對待,對於一些重要的語句在閱讀過程中還要好筆記。書上每提出一個觀點都會賦予大量的事例來講解說明,讓看似比較專業術語能夠通俗易懂而不枯燥乏味。每個觀點都指向了人們非理性的弱點,而且這種非理性通常是被我們給忽視的。對於這此書的認知,我簡單的歸納總結為以下:

互惠原理,就是以相同的方式來回報他人為我們做的一切。接受和償還往往聯絡在一起。一旦接受,往往產生負債感。商業中的免費試用就是互惠原理最簡單的運用。互惠原理的威力在於,即使是一個陌生人或者是一個不討人喜歡的人,如果先施於我們一點小小的恩惠然後再提出自己的要求,也會大大的提高我們答應這個要求的可能性。

承諾與一致,一旦做出某種決定和選擇一種立場,就會發自內心或來自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與此保持一致。每個人都希望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選擇或判斷是正確的。我們進行是非判斷的標準之一就是看別人是怎麼想的,尤其是當我們要決定什麼是正確的行為的時,一般說來當我們對自己缺乏信心時,當形式顯的不是很明朗時,當不確定性佔了上風時,我們最有可能以別人的行為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

社會認同。中國有古話:“眾口鑠金”,大概講的就是這麼回事。很多時候我們的判斷不是依照理性思考所作出的,而是從社會大眾的普遍選擇出發,做一個可能不太合理,卻滿足了自身追求社會認同感的需求的選擇。社會認同需要滿足不確定性因素和相似性二個條件。

喜好,一般情況下人們容易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歡的人提出的要求。“光環效應”是指一個人的一個正面特徵會主導人們對這個人的整體看法表明,陌生人對於喜好感來源於:外表的吸引力、相似性、稱讚、接觸和合作、關聯權威,在權威的強大壓力面前,個人的抵抗力是十分渺小的。遵從權威任務的意願對我們來說通常都是件很實際的事情,通常我們會進入一個誤區:有時候權威的話並沒有什麼道理,可我們還是會毫不猶豫的按照他們所說的去做。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說“要聽話”,在後來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確實發現服從權威在很多時候,給了我們一條行動的捷徑。權威的外部特徵一般表現在頭銜、衣著及外部標準等方面。

短缺,所謂“短缺”從經濟角度上來講就是“物以稀為貴”。當某樣東西即將短缺時,就會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