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玲玲的畫》評課稿

《玲玲的畫》評課稿

《玲玲的畫》是人教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5課的課文,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玲玲的畫》評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玲玲的畫》評課稿 篇1

開學前有幸參加了新基礎教育培訓,也堅持每天認真閱讀《語文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這本書,一天幾頁,圈圈劃劃,頗有收穫。理論知識一天天在增長,但怎樣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使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呢?我開始先從生字教學做嘗試。9月中旬,在班上講了《玲玲的畫》第一課時,主要講授認讀生字,指導書寫較難寫的“獎”字。賀校長、趙主任和趙老師來聽課,課後對我提出了很多建議,真得是受益匪淺。

老師們對我這堂課的評價是思路清晰,層次合理,尤其是將認讀生字編成一首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兒歌,非常巧妙。兒歌的內容是這樣的:“玲玲小畫家,端詳這幅畫。爸爸又在催,快去睡覺吧!叭的一聲響,把畫弄髒了。明天要評獎,另畫來不及。爸爸在看報,過來想辦法。花狗懶洋洋,畫面更漂亮。只要肯動腦,壞事並不糟”。確實編這個兒歌花費了我很大心思,也花了不少時間。但是在課堂上,我並沒有很好的讓這首兒歌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只是讓學生讀了一遍,學生讀得很好後我只是簡單做了評價,並告訴孩子這是一種新的幫助識字的方法。孩子還有興致想再讀,我卻急著往下進行,讓孩子讀帶生字的課文句子。趙主任課下和我交流時說,其實孩子已經把這些生字認識會了,這首精心設計的兒歌已經是生字回到了課文,沒有必要再讓孩子訓練讀課文句子來練習認識生字。是啊,新基礎教育要求教師運用多種類結構方法教會孩子識字,當孩子已經能夠自主識字時,就不要反覆要求孩子讀讀讀。

此外,在課堂上,我對孩子的評價還不夠具體化,要求孩子的答案還過於死板,沒有真正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新基礎教育的學習道路還很長,只有堅持理論和實踐結合,不斷實踐反思,才能真正有所收穫,不斷提高。

《玲玲的畫》評課稿 篇2

《玲玲的畫》是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第七組中的課文,本組教材圍繞著“要正確看待問題,善於思考”這個專題來編排。

課文記敘的是生活中的小事,對話較多。整節課,李老師堅持“讀(走進文字)——多形式地悟(理解文字)——再帶著感受讀(表現文字)”這一最基本的語文教學理念,抓住玲玲的情感變化這一線索,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經歷,邊讀邊感悟語言,理解玲玲的情感變化。在玲玲動腦筋修改了畫後,李老師讓學生對比兩次滿意的不同,之後安排的《粗心的小畫家》律動使學生在半節課的學習後能稍事休息,放鬆一下身心,從而精神更飽滿地投入到後面的學習中。這一環節的設計更適應了二年級孩子的學習特點。

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李老師在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後,抓住“壞事”、“好事”讓學生思考各指的是什麼,再找“壞事”變成“好事”的秘訣進行品讀。接著在拓展練習“幫幫忙”環節中,李老師創設情境讓學生運用本節課所悟得的道理解決問題,讓學生在思考中更加深了對本文道理的理解。最後以一句名言“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作為結束,再次呼應了主題。這樣使學生一步步走進文字,懂得了生活中只要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的道理,達到了預期目標,可以說是一節成功的課。

《玲玲的畫》評課稿 篇3

聽了繆琴老師執教的《玲玲的畫》一課,感覺這節課講的很實,對字,詞的訓練很到位。雖是一篇普普通通的小文章,但能看出老師非常認真地鑽研教材,能挖掘出很多的訓練點。

一、識字方法多樣。

1、根據不同字的特點引導學生識記,並能遵循規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如“叭”的一下聲音用實物演示一下,便於學生理解;“催”強調右邊下面是四橫,表示催了一遍又一遍。

2、在教學詞語時,重點抓住“端詳”“催促”這兩個詞語,第一個詞回到文中找句子朗讀來理解,第二個詞則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來體會,方法靈活多樣。原來生字的教學並不是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到了二年級生字教學與一年級有些不同,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可以歸類識字,記難記的字,由字擴詞,結合每篇課文內容,聯絡學生生活實際,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3、在寫字過程中,透過對"肯,腦,筋"的對比觀察,分析字形,,讓學生辨別月字旁的.字做旁和做底的不同之處,讓學生在比較觀察中自己發現規律,真正達到自主識字的目的。

二、朗讀指導也非常到位。

從“就在這時候,水彩筆叭地一下掉到了紙上,玲玲哇地哭了起來”傷心難過,到“第二天,玲玲的畫得了一等獎”的高興。張老師透過指名個別讀,進行準確的評價後,再讓學生模仿讀的好的同學,還不失時機地進行範讀,本堂課的朗讀指導可以說是十分成功。

三、問題的巧妙設計激發了學生回答問題的興趣。

印象深刻的有“家人催促過你做什麼事?”“你猜猜玲玲會想什麼呢?”“如果你是爸爸,此時看到玲玲滿意地笑了,你會說什麼?”……這些問題有的結合學生平時的生活實際,有的讓學生角色扮演,使其融入課文中的角色中設身處地的體會人物的心理。問題深入淺出,學生樂於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