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兒熟了》教學設計(精選4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杏兒熟了》教學設計(精選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杏兒熟了》教學設計1
背景分析:
《杏兒熟了》是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課本第八冊第七單元的一篇重點課文,這一單元的重點是如何概括段落大意。針對我班學生的實際能力,概括段意並非難點,關鍵是在如何對課文進行正確的分段上。
本堂課是在鎮級語文教研課上的一堂課,在課前的設計中總是擔心課堂上學生會不夠活躍,導致冷場現象;或者是會提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弄得我手忙腳亂。而最擔心的是,學生如何正確把握分段的標準,對課文進行分段並說說段落大意。
設計思路:
這篇略讀課文講的是杏兒熟了,鄰居家的小夥伴來摘杏兒,不僅沒有受到奶奶的責備,還得到了奶奶送的杏兒,表現了奶奶純樸、善良的品格。本堂課設計了一課時,主要以學生自由合作學習和朗讀課文為主,在自我學習、合作探究和反覆朗讀中去體會情感,把握內容。
課堂實錄:
一、談話匯入
同學們,如果你們家種的果樹結了甜美的果子,蔬菜長出了喜人的果實,花草開出了漂亮的花朵,那麼你在高興的同時會不會拿這份喜悅和別人一起分享呢?談談自己的經歷。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20課《杏兒熟了》,看看文中的小作者是怎麼做的,他為什麼會這麼做。
[設計意圖:透過學生回憶自己把成果與他人分享的經歷,並藉助互相交流來引入本課內容,充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把語文和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非常自然地進入新課的學習,同時也讓學生對課文所描述的內容有了初步的感知。]
二、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1、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要求:
①自由朗讀,讀準生字讀音。
②你讀懂了什麼?(思考本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明確:本文主要講杏兒熟了,鄰居家的小淘淘等小夥伴來偷杏兒,不僅沒受到奶奶的責備,還得到奶奶送的杏兒,我從中受到教育,每年杏兒熟後都給鄉親們送杏兒的事。]
2、再讀課文,理清文路
(1)要求:
①想想文中寫了幾次杏兒熟了?從課文中找出與杏兒熟了有關的表示時間的詞語。
②在杏兒熟了的這幾次時間裡,各寫了哪些事?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畫一畫。
③試給課文分段。
(2)學生自學、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老師適時點撥。
①表示時間的詞語:每年麥收時節、這一年、每年、今年。
②每年麥收時節,我家杏樹上就結滿了黃澄澄的杏兒;這一年杏兒熟了的時候,鄰居的一個小孩偷杏兒時從樹上摔下來,奶奶卻給他摘杏兒吃;以後每年杏兒熟時,我都按奶奶的吩咐給鄉親們送杏兒;今年杏兒熟了,我挑熟透了的杏兒給鄉親們送去。
[插曲:在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奶奶給他摘杏兒吃時,學生李果斷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奶奶已經老了,走路都顫顫巍巍,所以應該用打而不用摘,講到這兒,我不禁為他鼓掌,聽課老師也為他的發現給與肯定的微笑。這是學生思維火花的迸發,是課堂中的亮點。]
小結:從開始對偷杏兒的孩子們的氣憤,到後來主動給鄉親們送杏兒,我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大的改變呢?下面我們進一步學習課文。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科學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和符號進行自主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發現,並大膽提出自己的問題和發表自己的觀點,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三、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1、指名讀自學提示。
(1)從哪兒可以看出我家杏樹上結的杏兒又好又多?
(2)我和奶奶對待小淘淘偷杏子的態度有什麼不同?奶奶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3)你是怎樣理解果子大家吃才香甜這句話的?
2、學生自學,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老師適時點撥。
⑴交流第一個問題:從哪些部分可以看出我家杏樹結的杏兒又大又好?(學生齊讀第一至四自然段,結合重點詞句自由談。)
⑵指導朗讀一至四自然段:
①教師範讀:學生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
②學生自由讀、體會;
③指名分角色朗讀。
小結:正因為杏兒好,杏兒多,不僅引來了那麼多人羨慕,還招來了孩子們的偷。
⑶交流第二個問題:
引導學生從以下三部分理解:
①走過去扶起淘淘,給他揉腿,讓他們別走。(引導學生體會奶奶安慰孩子,心腸很好。)
②為孩子們摘杏兒時挑熟的打,腳站不穩,身子顫顫巍巍的。(理解顫顫巍巍:抖動搖晃,可以結合實際生活中老年人的樣子理解。)
思考:奶奶身子這麼弱,為什麼還盡力摘杏兒?
(引導學生理解奶奶真心讓孩子們吃杏兒,心腸好、樸實。)
③奶奶把杏兒分給孩子們,看見孩子們吃得香甜,臉上露出了微笑。見我不高興,教育我說:果子大家吃才香甜,要記住,否兒熟了,讓鄉親們嚐嚐鮮。(體會有福同享)
思考:這件事可以看出奶奶是一個怎樣的人?(引導學生理解奶奶的純樸、善良)課文中對奶奶動作、語言的描寫,對突出奶奶的品格有什麼好處?(更能準確、形象、生動地表現出奶奶的純樸、善良。)
⑷指導朗讀五至九自然段。
①學生自由讀、體會;
②小組比賽讀。(透過我和奶奶的態度對比進一步體會奶奶的樸實、善良。)
小作者從奶奶身上受到了啟示,那麼我們在快樂、幸福的時候該怎麼做呢?為什麼這麼做呢?學生舉例說明。
4、朗讀全文,再一次體會奶奶說的話的含義。
[設計意圖: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是學生情感外顯的特殊形式。在進行課文的分析的同時,指導學生的朗讀,我們不僅讓孩子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重視在學習過程中觀察、聯想、發現和創造等多種能力的培養,更注重引導他們讀出文中的滋味,真切地感受果子大家吃才香甜的含義,體會作者在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感情,並用自己的語言把這種內心情感表達出來。]
四、總結全文,提示規律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體會到了奶奶純樸、善良的品格,知道了自己在幸福、快樂的時候,應該怎麼做。
我們還學會了以下學習方法:(擴充套件)
1、理解詞語的方法:
(1)理解;
(2)結合上下文理解;
(3)結合生活實際理解。
2、體會重點句子的方法:
先聯絡上下文或用對比的方法理解句子中的重點詞語,再結合全文理解句子的含義。
3、朗讀的方法:
讀人物的語言時要先揣摩人物的心情或瞭解人物的品質,讀敘述性語言時讀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
[設計意圖:在新課標中,教會學生學會積累,這是一個新興的技能。把收集、處理的資訊的指導不失時機地進行小結積累,能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有效性,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
教後反思:
整堂課上下來,總結起來,發現雖然課文的內容沒有全部講完,離自己的設計內容和要求相差極遠,卻發覺整堂課學生特別的認真,自己上課也特別的輕鬆,而且課堂中還出現了許多可圈可點的地方,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課堂教學開放化。新課程標準更傾向於開放的課堂,讓教師用教科書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互相合作、自我探究的良好氛圍中使學生的思維充滿安全感,從而迸射出思維的火花,使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二是學習方式靈活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學習,是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結合語文學科和本堂課的特點,加強過程性、體驗性目標,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從而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改革了單一記憶、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發展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三是課堂教學主體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這些命題,與我們以前經常說的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相比,更加強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自主學習的情況下,學生求知慾旺盛,能積極投入學習中去,而且學生在學習內容、學習方法上有選擇的權利。這樣,在學生知識得到鞏固和提高的同時,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發展與提升。
討論問題:
學生能在課堂中盡情發揮自己的才能和思維的火花,這當然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也是我們在課堂教學期望看到的,但是我們課前的教學設計無法對這些進行正確的預見,所以課堂教學的偶然性很大。如何正確地把握學生的思維火花,藉助學生的思維來開展課堂教學,這不僅對教師的素質和應變等多種能力提出了挑戰,更是對舊的課堂教學模式的變革,需要我們不斷去學習、努力、實踐,從而更好的來開展我們的新課程教學。
《杏兒熟了》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四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讀懂課文內容,理解“果子大家吃才香甜”的意思。
教學重點:
“我”和奶奶怎樣以不同的態度對待“偷”杏兒的孩子們。
教學難點:
理解“果子大家吃才香甜”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同學們,如果你們家種的果樹結了甜美的果子,有人想去偷他們,你會怎麼做?談談自己的經歷。
有一個小朋友和他的奶奶也遇到過這樣的事情,他們又是怎樣做的呢?讓我們一起學習課文《杏兒熟了》。
[設計意圖:把學生的生活與語文學習結合起來,非常自然地進入新課的學習,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讓學生對課文所描述的內容有了初步的感知。]
二、檢查預習
1、檢查生字詞認讀情況。
2、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評讀、正音。
3、同桌互讀課文,互查互評。
[重視學生的課前預習,採用多種形式的檢查與評價,有助於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整體感知
1、快速讀課文,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板書)
2、你覺得這個奶奶怎麼樣?從哪些內容感受、體會到的?找出相應的段落。
四、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1、觀察插圖,選擇你喜歡扮演的人物角色,給自己起一個好聽好記的名字。
2、進入角色,朗讀課文,想想奶奶是怎樣對待你們的。找出相應的句子,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畫一畫。
3、在小組內交流句子,談談感受。(教師示範)
[設計意圖:有目的地創設情境,讓學生產生與文字對話的興趣,有效地改善了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提高,並大膽提出自己的問題和發表自己的觀點,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4、全班交流反饋。教師相機指導學生理解重點詞句,並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5、齊讀5—8自然段。
[設計意圖:在進行課文分析的同時,指導學生朗讀,引導他們讀出文中的滋味,體會作者在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感情,做到讀中感悟、讀中體會、讀中提升,體現了課改新理念。]
五、學習課文9—10自然段。
1、指名讀課文,思考:奶奶的言行怎樣影響著我?
2、指名回答。(板書)
3、自由讀。齊讀。
六、回到課文第一部分,理解作者思路。
1、自由讀1—4自然段,說說這一部分寫什麼?
2、快速讀課文,找出文中寫杏兒多、杏兒好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體會。
3、分角色讀。
[根據教學思路,打破逐段分析的常規,將課文進行整合與利用,有利於直奔主題,更好地把握中心。]
七、課堂小結。
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穫?
八、作業
摘抄你喜歡的好詞佳句。
[設計意圖:在新課標中,教會學生學會積累,這是一個新興的技能。能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有效性,豐富學生的詞彙。]
《杏兒熟了》教學設計3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奶奶純樸、善良的品格。
2、練習給課文分段。
教學重點、難點:
聯絡上下文理解後面奶奶說的話。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課文。
1、提出要求:認真讀讀課文,注意讀準每個字的音,想想課文主要講的是什麼。
2、學生預習,教師巡視。
3、檢查預習情況。
(1)指名讀課文。
(2)用自己的話簡單說說課文主要講的是什麼。
二、再讀課文。
1、指名讀思考練習1。
2、請同學們按要求再讀課文,邊讀邊想,讀完後自己試著回答,也可互相討論。
三、逐題檢查討論。
1、第一題:從哪兒可以看出我家的杏兒又多又好?
2、第二題:鄰居淘淘偷摘杏兒,我是怎麼想的?奶奶是怎麼做的?(摔了活該;完全不同)
3、第三題:你是怎樣理解果子大家吃才香甜這句話的?(有了好吃的東西大家分享,看大家吃得香甜,自己心裡美滋滋的,更覺的香甜。)
四、練習給課文分段。
1、用較快的速度再默讀課文一遍,想想課文可以分成幾段,分別做上記號。
2、討論課文分段。
[第一段(14);第二段(59);第三段(10)]
五、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先個人自己練習。
2、指名當眾朗讀。
六、佈置作業:
繼續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板書設計:
15、杏兒熟了
奶奶
分
栽
教育
杏
偷
數
小夥伴
送我
《杏兒熟了》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透過本文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奶奶的慈祥、善良,教育他們懂得:只有讓大家分享勞動果實,才會更感受到勞動的愉快、喜悅。
2、根據課後練習1的問題默讀課文,抓住描寫奶奶神態、動作、語言以及她的幾次笑的詞語與句子,邊默讀邊思考,體會奶奶的慈祥、善良和樸實的品質。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重點理解“不知所措、一步一顫、顫顫巍巍、吩咐、分享”等詞語。
教學重點與難點:
1、理解本文所說明的只有讓大家分享勞動果實,才會感受到勞動的愉快、喜悅。
2、抓住描寫奶奶神態、語言、動作的語句,體會奶奶慈祥、善良和樸實的品質。
教具準備:小黑板。
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一、直接匯入
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第二十課《杏兒熟了》。
二、閱讀課文,初步瞭解杏兒熟了的含義。
1、請同學們翻開課本,大聲地朗讀全文,然後說說你最喜歡文中的誰,為什麼?
生1:我最喜歡文中的奶奶。因為奶奶非常善良。
生2:我最喜歡文中的奶奶。因為小淘淘和夥伴們“偷吃”奶奶家的杏兒,奶奶非但沒有責備他們,反而摘杏兒給他們吃,所以我最喜歡奶奶。
生3:我最喜歡文中的奶奶。因為奶奶儘管年紀那麼大了,但她還是摘杏兒給他吃,我覺得奶奶的心腸很好。
2、看來同學們都非常喜歡奶奶。為了使奶奶的形象更加生動地展現在我們眼前,請同學們拿起手中的筆,再讀課文,邊讀邊用波浪線劃出關於奶奶神態、語言、行動的句子。
師生交流。
3、我們先來看看有關於奶奶行動的句子。
①奶奶急忙走出去,原來是鄰居家的小淘淘偷摘杏兒,不小心從樹上摔下來了。
指名讀、齊讀。(評價:讀得不錯,把奶奶那種著急的心情讀出來了。)
②奶奶走過去扶起淘淘,給他揉揉腿。
指名讀、男生讀。
③過了一會兒,奶奶拿了一根長竹竿從屋裡出來了。她走到樹下,挑熟了的杏子往下打。她腳底下站不大穩,身子顫顫巍巍的。
動詞:拿、出、走、打
“站不大穩”、“顫顫巍巍”說明了什麼?
能否把奶奶的年紀讀得再大一點。
指名讀、齊讀。
4、奶奶的神態又是怎樣的呢?(笑)
交流:
①奶奶忍不住笑了。
②看他們吃得那麼香甜,奶奶的嘴角上露出了微笑。
③我有點不高興,奶奶卻笑了。
從奶奶的這幾次笑中,你覺得奶奶是一個怎樣的人?
(慈祥、善良、心腸好、待人寬厚……)
5、關於奶奶說話的語句又有哪些呢?
①“多得數不清啊,要不,你數數看。”
②“你們先別走。”
③“果子大家吃才香甜。要記住,杏兒熟了,讓鄉親們都嚐嚐鮮。”
個讀、齊讀。
6、結合上面所說的,想想“果子大家吃才香甜”是什麼意思?
(好東西要大家一起分享;果子要一起吃才好吃;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快樂……)
三、抓住“我”對杏兒熟了是否要分給他們分享這件事的態度轉變,體會奶奶對“我”的影響。
1、奶奶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她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響了“我”。對小淘淘他們“偷”摘杏兒一事,“我”開始的態度是怎樣的?用“——”劃出“我”心理活動的有關語句。
2、讀好這些句子,說說“我”是怎樣的心態。
沒好氣——幸災樂禍——不高興、怪——疑惑、似懂非懂
3、默讀課文最後一節,說說從這件事後,“我”對“杏兒熟了”是怎樣處理的?
4、從“我”前後的不同態度中,談談“我”對奶奶的這番話是怎樣理解的?
出示:於是,我挑熟透了的杏兒打下一些來,給鄉親們送去——給他們送去香甜,也給他們送去喜悅。
香甜:①杏兒熟了的香甜。
②分享勞動的愉快。
四、總結全文
是啊,快樂有時候其實很簡單,與人分享,快樂更多。用一盞燈點亮另一盞燈,卻無損於自身的光芒。當我們樂意與別人分享快樂時,不僅對自己沒有損失,反而,你的一份快樂會變成更多的快樂!
最後,老師要送給大家兩句話:真正的快樂是與人同樂!
最大的快樂是給人快樂!
板書設計:
20、杏兒熟了
奶奶“我”
行動:走、扶、揉、開始:沒好氣、幸災樂禍
拿、出、打
神態:笑
語言:“果子大家吃才香甜。”後來:主動給鄉親們送杏兒。
有快樂要與人一起分享。
教學反思:
《杏兒熟了》是一篇閱讀課文,講的是杏兒熟了,鄰居家的小淘淘和幾個小夥伴來“偷”杏兒,不僅沒有受到奶奶的責備,還得到了奶奶送的杏兒。我從中受到教育,每年杏兒熟後都給鄉親們送杏兒的事。
要讀懂這篇文章並不難,難的是要讓學生抓住重點句“果子大家吃才香甜”來感悟只有讓大家分享勞動果實,才會感受到勞動的愉快、喜悅。
感是感性的認識,悟是理性的思考。悟由心加吾組成,古人云:“心之官則思。”也有人說,悟從左往右看是思考的我,從右往左看是我的思考。由此可見,悟性乃是思考與獨創的本性,非思考不能有悟,非獨創不能算悟。我們要充分相信學生,把主動權讓給學生,讓他們主動學、主動悟。
因此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在讀中整體把握課文的內容,然後讓他們說說他們最喜歡文中的誰,這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學習能力。
說還只是學生對課文的初步認識,接下來我再讓學生讀課文,這次的要求則是邊讀邊畫出不理解的地方及關於奶奶行動、神態、語言的句子。接著讓學生有感情地讀一讀這些句子,想象一下當時奶奶的動作,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會。透過這一步驟讓學生再次感受到奶奶的慈祥和善良。
透過這兩個步驟的層層推進,再讓他們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果子大家吃才香甜。”就容易多了。他們紛紛舉手發言,告訴我,好東西要大家一起分享;果子要一起吃才好吃;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快樂……這把課堂氣氛推到了。
課上完了,有兩個遺憾。一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尚不夠,很多都是我引領著他們去學;二是朗讀欠到位。課文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說杏兒好、杏兒多;二是由杏兒引發的一段小故事。應指導學生讀出不同的情感。說杏兒好、杏兒多的部分,朗讀的語氣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表達出“我”的童心、天真,以及人們對杏兒羨慕、喜愛之情。由杏兒引出的一段故事,“我”對小夥伴們的態度是埋怨、責怪;奶奶對小夥伴的態度是親切、關愛。朗讀時,要引導學生表達出“我”和奶奶的不同的情感。特別要注意讀好奶奶的動作和語言。奶奶扶起因“偷”杏兒而摔倒的淘淘,給他揉腿,還讓孩子們別走。這裡既要讀出奶奶對孩子們的關愛,又要讀出“我”對奶奶的表現不滿。奶奶身體很弱,可還是盡力為孩子們打杏兒。並且把杏兒分給孩子們,微笑著看他們吃。“果子大家吃才香甜。要記住,杏兒熟了,讓鄉親們都嚐嚐鮮。”這句話表達了奶奶的心願,要讀得深情,親切。這些在課堂具體落實欠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