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五年級科學《北極星不動的秘密》評課稿

五年級科學《北極星不動的秘密》評課稿

鄭老師在執教《北極星“不動”的秘密》時,利用課件出示南極和北極星軌圖,學生觀察之後聯絡到了前面學過的地球運動的原因,星星東昇西落是因為地球自轉。“星空中所有的星星都在旋轉嗎?”學生很快找到了處於旋轉中心的北極星似乎是不動的,“為什麼北極星看上去是不動的?在什麼情況下會這樣呢?”學生的認知產生了強烈的衝突……

教師的“引”,讓思維點燃。疑問是激起學生進行思維的原始動力。最好是讓學生自己發現自己提出,學生對這樣的問題才是真正感興趣的,學生的思維火花才能得以點燃。戴老師這節課的匯入部分指引了本課的全過程。

1.在觀察中發現問題。利用南極和北極的星跡圖,學生觀察到了不同的星空,看到了星星移動的軌跡。但是北極星的不動與周圍其他星星的運動,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問題也由此產生,是觀察中學生自己發現的,而不是老師給出的,學生對自己發現的問題往往能投入更多的熱情。

2.在衝突中引發學生的猜測。學生自己發現了問題之後,發現北極星的“不動”與學生先前已有的知識經驗是矛盾的,怎麼解釋呢?學生很自然地會進行假設,可能是北極星與地球運動的方向及速度一樣,所以看上去似乎是靜止的,也可能是北極星在地球北極上空,地球旋轉時對著北極星。學生的這兩種假設,正是我們接下來研究的方向,形成了很好的過渡。

3.在衝突中探究不斷深化。在什麼情況下北極星看上去似乎是“不動”的呢?在假設之後,那就是驗證,“怎樣驗證呢?”學生經過討論之後,會進行各種各樣的設計,而設計之後的實驗則仍然是圍繞北極星是“不動”的,其他的天體則在運動。“你能看到北極星‘不動’,其他星星圍繞北極星運動嗎?地球儀怎樣轉動時,地球儀上紅星所在不同位置的人都能看到北極星似乎是不動的,其他天體在圍繞北極星旋轉。”學生帶著問題能很投入地進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動。

4.在探究後進行迴歸。學生經過一系列的假設、設計、驗證之後,對於北極星的不動已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教學中我又安排了一個環節,回過來看看我們開始的問題,“為什麼北極星看上去似乎是‘不動’的?現在對我們最初的想法有沒有新的認識,假設都能成立嗎?”我讓學生利用多媒體對太陽、地球、北極星進行建模,從而加深學生對北極星不動的原因的解釋,從而幫助學生建立新的概念,形成性的經驗,解決認知衝突。

鄭老師將一個個問題拋給學生,而這些問題也應該是學生主動發現的,並能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而同時已有的經驗又不足以說明這一問題,這樣才能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去。

鄭老師語言簡單明瞭,問題設計邏輯性強、指向性強。五年級學生表達能力已經較強,教師的問題就不能過碎,讓學生有一個連貫性的思維過程。鄭老師這節課從電教手段上只用了一個影片,為學生敘述作了語言上的鋪墊,並加深了對北極星“不動”感性認識,效果也很好。實驗器材簡單適用,這些唾手可得的器材潛移默化地使學生理解科學的生活化,感受身邊處處是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