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農/林/牧/漁

如何培養農村小學生的表達能力

如何培養農村小學生的表達能力

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改革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如何有效地利用課堂時間,儘量爭取最好的效益,減輕學生的負擔,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是老師們關注的一個問題。

課堂資訊疏通的程度決定了課堂效益的高低。課堂資訊反饋的渠道有孩子的作業和課堂上的發言等,但更主要、更直接的就是學生課堂上的發言。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疑問,發表見解,解答問題,他們當中有的雖然積極性高一些,膽子大一些,但表達時卻又有相當部分言而無序;有的雖然懂得該怎樣說,卻羞於開口或勉強開口;有的是模模糊糊似懂非懂,想表達,卻苦於不知該怎樣說出來;有的則是沒有發言的願望,大多數不知該怎樣表情達意。這此情況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時有存在。透過學生的課堂發言可瞭解到當前廣大農村小學學生口語的組織表達能低下,這嚴重影響了農村小學教學質量的提高,更從側面反映了人才素質。

農村孩子口頭表達能力的低下固然與他們的生活環境有關,但作為老師,學生的口頭表達的能力和我們有很大關係。如何培養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是教師的職責,是人才素質的要求。經過近年的教學,從一個語文教師的角度,我認為應注意:

一、分清“主”“導”,各司其責

我們要注重把課堂當作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訓練聽、說、讀、寫能力,學生順著老師指點的門道自覺、積極學習的'場所。瞭解學生,制定計劃、備好課、設計作業練習,組織學生自學,課堂上注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以教案為依據,隨機應變,充分調動學生各抒己見,注意學生的興趣、情緒等反映。以此來了解他們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把學生當作知識的主動接受者,甚至是發掘者,讓他們經歷掌握知識的過程,享受掌握知識的樂趣,讓其主動發揮,多給訓練表達能力的機會。不要把課堂當成自己的表演場所,把學生當成記憶的工具。

例如《田忌賽馬》一文,我透過“田忌第一次賽馬輸給齊威王,而第二次為什麼能反敗為勝?”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令其積極思考,踴躍發言。並由此問題圍繞中心引伸出其他方面,一步一步地深入展開教學工作,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二、放手培養讀書能力

我們往往因為追求升學率,怕擔風險,不敢大膽放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了應試的目的,對一些問題不是讓學生充分地思考、表達,卻丟擲預備的標準答案,給學生一個標準的框框,這樣就形成一個班組兩個詞,造兩三個句子,寫一篇文章的局面。大綱規定閱讀教學的任務是“培養學生讀書,看報的能力和認真閱讀的習慣。”教材只是完成這一任務的憑藉,並不能是學生須掌握的全部內容。我們就應注意利用教材把課堂作為培養學生讀書能力和檢查其自學能力的場所,只要學生掌握了學習的門道,自學能力提高了,還用怕它什麼考題呢?

例如學生最頭痛的是“閱讀短文,回答問題”,這一題型要求學生有獨立分析學習一篇短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要求能夠將答案正確地表達出來。我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就要把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當成這一題型的練習材料。教學時注意放和對學生進行雙基訓練,教給學生分段概括段意、中心思想和體會句子的含義及如何組織、表達答案的方法。不是抄給他們答案用來死記硬背,讓他有能力解決問題。

三、以優帶差,全面發展

我們為完成一課堂的教學任務,常常會根據教學目的制訂計劃,設計完成教學環節的一些問題,但如果只把順利,準時完成教案計劃看作是成功的標誌,看到少數優生能回答某些問題,就認為這一環節已經完成,便匆匆進入一下環節。就不能顧及佔全班大比例的中、差生的資訊反饋。因此我在課堂提問時總是積極鼓勵學生踴躍發言,並有意先提問那些中、差等生。例如《月光曲》一文中盲姑娘聽了貝多芬的彈奏後,所說的話說明了什麼?很多同學舉手了,我有意提問了一位學生,答案是“說明貝多芬彈奏的技術非常純熟”。大部分同學都贊同他的答案,把手放下了。透過這位同學的發言及別的同學的反映,我們可瞭解到班內大部分學生對課文理解的程度。但這時,還有位同學舉著手,他提出:“我認為還說明盲姑娘懂得欣賞音樂,才會在聽了貝多芬的彈奏之後,說出這樣的話。比如我看電視時,對一些音樂演奏會,都不懂得欣賞,認為不好聽,不愛聽,那是因為我不懂音樂。”經這位同學一補充提醒,大家都很贊同,他們就會這樣想:“這,我怎麼沒想到?”我在這個基礎上加以總結,這種補充式的回答,往往會令學生自沉地在自我肯定的基礎上更深入地體會,留下更深的印象。

四、口頭筆頭,兩者兼顧

課堂往往會出現這種現象:學生忙於在課本批註,忙於抄寫黑板上板書的內容,他們的手動個不停,而極少有動口的機會,口頭上的訓練通常只侷限於朗讀。這樣學生課堂獲得的情況,知識掌握的程度,教師就很難了解,就很不利於課堂效率的提高。同時由於減少了學生口頭訓練的機會,又阻礙了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只注重消極的筆頭上的抄寫,而忽略讓學生積極思考、參與,把自己的見解表達出來,其結果只要稍作測試就可以發現學生對於沒有理解、認豈的東西是很容易忘記的。在《老科學家下鄉》一下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人老了,土地並沒有老,要靠科學給它點滋補,讓它長出更好的莊稼來。”要求學生能體會其中的含義,如果沒抓住“滋補”讓學生展開聯想,加以理解,把自己的見解表達出來,教師加以指導,學生加以理解、鞏固,只片面地把句子的含義讓學生抄記,一段時間後很多同學就把含義忘了,而有的同學也只是有個印象而表達不清楚了。

不斷地練習表達,提高自己的一達能力。把自己的見解表達出來,得到肯定後,加強信心更上一層樓;瞭解不足時能針對性地不斷改進,從而提高自己的理解、思維和表達等能力。古人云“知疑且善問,學成必無疑”。你能否準確地向別人表述自己的意思,讓對方理解你的意圖,幫胸解決疑難;而對方能否清晰準確地表達,從而使我們理解接受呢?表達是多麼重要,它不僅體現個人的能力和知識程度,還是學習的一種手段。所以譚堂教學應注意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