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媽貓爸》的家庭教育及姿態
看了7集多,實在覺得心累,索性放在一邊。
看了看觀眾評論,依然不覺輕鬆。
【先說劇本】
看到很多評論批評劇本誇張,覺得很多情節在現實中會更好,更有斥責編劇缺少基本生活經驗的……
首先要肯定的是,劇中各種矛盾衝突都很典型,而且也確實就源於生活。
讓人感覺心累的原因也正是因為我們都太熟悉身邊的生活了,所以在透過“放大鏡”擴大的時候總覺得有點彆扭和“不真實”。
舉個例子,我們在看國外影視劇夫妻離婚的戲碼時,經常是夫妻其中一方偶然就發現自己和別人有了一瞬間激情,於是就嘎嘣脆雞肉味的堅決離婚並駕上筋斗雲奔赴“自己最真實的內心所愛”也……現實中即便老外們特別重視自己內心感受不會勉強自己但也斷然不會那麼瀟灑和果決的,同樣是源於生活但比生活更精煉,沒人感覺不適是因為很多人並不熟悉那種生活場景,我們看到主要特徵就忽視了細節是否充分。
反之,如果是觀眾特別熟悉的場景呢?我們就會過度關注細節是否充分,而很少看主要特徵,畢竟這種事早就見慣不怪了,這也算是“燈下黑”吧。
但要說明一點就是,我本人也確實因為這種“放大鏡”的視角經常感到著急。畢竟這劇一直給予觀眾非常生活化的體驗,並非魔幻劇那樣貼上“保證不真實”、“有半點真實你打死我”的標籤。所以這種劇本與生活之間誇張產生的不舒適確實存在。
【再說觀劇姿態】
既然這種不舒適的感覺真實存在,我們要想想是否真如一些評論所批評的“編劇是XX”呢?
我個人更願意把這種不舒適理解為一種“刺痛”!而且是有意為之的“刺痛”!
編劇最本質的目的,是要把生活中被習慣被忽視的問題拿出來,要讓這種不舒適變成一種“警醒”。
很多人說有些細節太誇張,電視劇裡竟然搞的那麼嚴重?
其實呢,這就是變相承認這種問題生活裡確實存在,並且被認為可以接受的。
很多人說有些地方太急進,低機率事件發生太頻繁。
其實呢,這也是變相承認這種問題真實存在,只是覺得偶爾犯點錯沒什麼大不了的。
之所以叫談談觀劇姿態,並不是說我自認比誰高明,而是對於一些過度糾結細節的朋友提些建議:抓住重點,輕放細節。任何還保有良心的編劇呢,都是想透過作品傳遞給觀眾一些有價值的感悟,(當然那些心被錢塞滿的編劇除外啊)這種對現實的誇張其實是有意為之,即便觀眾不需要這種“警醒”,那麼也大可以理解為推動劇情起伏所需。
當然,倘若您的水平更為高深的話,也可評價為矛盾處理的不夠自然等等。(反正咱是不夠做此狀的)
【最後聊聊家庭教育】
翻了幾篇評論,沒有尋到與我產生共鳴的,應該是我看的評論比較少的緣故。
最為貼近的幾句,大意是“本劇並沒有標籤哪個人物的教育觀是正確的,只是把生活中典型的幾種態度進行戲劇化對碰,並引人深思。”
總感覺有那麼一股子甩不掉的“劇情簡介”味道……
我們發表的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最直白的說就是到底“深思”了些啥?
多說句題外話,最近看一些測評節目,經常為了凸顯自己“客觀中立公正”,所以做了很多“主觀”的行為,不說南轅北轍吧,也實在是……原本發表評價就是代表你自己的'觀點,你自己的想法,了主觀還算什麼評價呢?引數報告還是節目預告?
我對這部劇中各人的教育觀念感受是,全都有錯!畢竟這不是童話劇,沒有完人,都是一些有缺點有錯誤的普通人。
(至於那些電視劇和現實分不清的小朋友請快回家吃飯,我在某網站看見好多次評論“看了這部劇討厭某演員”的言論,典型的分不清角色和現實)
為了避免造成演員和角色對部分人的認知困擾,這裡以孩子對其的稱謂來表述,例如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這樣。
先說媽媽,這是一個好勝心強的角色,這一點應該無異議。她的教育觀念,應該是延續了姥爺的核心理念,刻板的“軍事化”教育,並且在維持家庭平衡的情況下產生了斷斷續續的起伏。這種觀念應該能得到很大一部分人共鳴,因為在過和現在,這種觀念應該是佔有很大一片主流人群的。
再說爸爸的特徵,應該是眼下很受歡迎的型別,對老婆溫順聽話,不搞大男子主義,即便是吃醋,也是那種酸酸甜甜讓你恨不得天天出門跟別的男人拋媚眼只為看自個兒老公憨憨的吃醋那種型別的。說實話我一直納悶,這個老公如此沒脾氣沒稜角,總該有點什麼是他要堅持或強硬的吧?只看到第8集,不夠完整所以就不多評論。至於爸爸的教育觀,應該是在過也比較有市場的“開明且無壓力“的教育。
爺爺是偏傳統教育觀念的,但又絕對代表不了傳統教育觀念,因為他個性不愛爭非此即彼,所以是融合為主,適時的加一節書法課而已,並沒有堅持什麼理念不可。
奶奶呢,“心氣兒”培育吧,呵呵,實話說奶奶也沒體現什麼教育觀,唯一系統化貫徹的就是對孩子“氣質”的培養,但這種“氣質”必須加引號。而奶奶的戲份又很多,如果說奶奶對自己兒女的教育是“開明”且“無壓力”的,那麼對於隔代孫女的教育則是典型的毫無教育觀念,只是一種純粹的退休生活的外在體現:菜市場……公園……菜市場……公園……
舅舅本身,是“寵溺戰勝刻板”教育的結果。無意評論什麼樣的成功才是真的成功,只能說舅舅本身是不適應眼前這個社會的,而他也並沒表現出什麼超越世俗成功的定義乃至能夠鞭笞世俗成功論的特質。所以舅舅毫無教育觀念只是承擔“錯誤表率”這個角色職能。
姑姑呢,也是一個自己過的混沌不清的主。雖然劇中媽媽總批評爸爸逃避,其實姑姑才是逃避現實的角色表率。她對孩子也沒有教育觀念,在前7集裡,同樣是只承擔“錯誤表率”的角色功能。
電話裡的姥爺,是個典型的“軍事化”教育擁躉,並且由於自身的教師背景,使其更具有強大的自信心和辯論優勢。“我教書幾十年”一出口,量誰都得抖一抖。
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軍事化”教育、“開明且無壓力”的教育、經過“柔化”的融合式傳統教育、“心氣兒”教育、“退休生活式”教育以及兩位“今朝有酒今朝醉”和“把眼睛閉上世界就消失了”的“錯誤表率”,全都不是對孩子教育的最佳答案。
並且,劇中很多生活化的場景,那些“無意識之下”的教育也同樣是值得反思的!
例如,家長吵架毫不避諱孩子,第6集媽媽和奶奶吵架孩子就在身邊啊!想想孩子看見家長吵架什麼感受,會學到什麼?
一家子那麼多人,沒誰覺得在孩子面前吵架有什麼不對,沒誰剋制自己,也沒誰來阻攔這種現象到外面吵,只是任憑每個人自己情緒發洩。這在生活中很常見不是麼?
後面爺爺抱怨奶奶,惹得奶奶大聲訴苦,爺爺無奈說了一句孩子睡覺呢……很生活化吧?潛臺詞無非就這樣:“我不和你爭論,是因為我不想影響孩子睡覺,不代表你說的對。你也趕緊別說了,除了影響孩子睡覺什麼意義都沒有。”這種話不單是爺爺,生活中應該有很多家長會這樣說的,潛意識裡連孩子睡覺都很在乎,卻不在乎在孩子面前吵架。
至於那些已經點很明顯的,例如教孩子兩面三刀、陽奉陰違“千萬別告訴某某”之類的以及“你再這樣我就揍你”,想必是不需要多費筆墨來批評了吧?
可以說,我之所以覺得看得心累,正是這些方方面面的非常有生活基礎的錯誤表率,在經過戲劇加工放大後是如此之濃密!就如同眼睛突然間有了顯微鏡的能力,實在有點不舒服。
【教育孩子最基本的問題】
教育孩子,我認為有兩點非常重要!第一是要把孩子當作是個獨立的成人來對待。第二就是要把孩子當成孩子來對待。字面來說這兩點看似矛盾,其實是各有所指。
把孩子當成獨立的成人來對待,是要尊重孩子,以與成人打交道的姿態來和孩子交流。我們成人之間的交流活動,首先是建立在人格獨立互相尊重平等的基礎上,例如什麼“替你做決定”、“你必須無條件聽我的命令”這種行為在成人間是不存在的。當然你若說在“職位”“等級”的加持之下可以有這種行為的話,那麼家長和孩子這種“職位”“等級”關係也不存在此種“技能加成”!
既然不可以強行命令,那麼又該如何引導孩子呢?答案就是有理有據的引導。這也如同成人之間交流,闡述自己的觀點以及利弊,最終達成共識。
那麼把孩子當成孩子又有什麼新鮮的?我認為這更加強調了孩子是一張白紙,在家長行為做事之前,應該意識到一舉一動都是在給孩子做最直接的“親身示範”!例如,家長吵架,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在最直接教育孩子如何吵架!
為什麼俗話說“學壞容易學好難”?其實這是一個非常簡單能解釋的道理!
先說學壞,一般不會有人教“如果你生氣,就罵人,如果你更生氣,就打人。那麼罵人有幾種型別,打人又有幾種技巧……”這種學壞的理論知識吧?都是非常簡單的教育手段:身體力行,率先垂範!根本沒有什麼理論知識可言!而這種簡單的手段卻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那麼學好呢,常常都是一些道理灌輸,大段大段孩子不能理解其深刻含義的無聊的東西。最後的結果就是:理論學的比誰都多,但是實踐做的比誰都少。
相較之下,一個言傳,一個身教,學好學壞哪個更容易不是非常清楚點事嘛!
那麼,如果能做好這兩點,能夠做到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並且能為孩子做一個良好的榜樣之後,才算是夠資格再來思考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
【現實中難迴避的教育問題】
說到教育問題,難以迴避的又是對應試教育之批判。現行的應試教育雖然肯定有很多弊端,但在人口眾多,轉型面臨的問題複雜繁多的現實社會,不是說誰高舉一個“批判應試教育”的口號就能如何的!
在這個功利化、現代化、高速化的社會里,即便是給你了批次生產的“素質教育”,又能好到哪?
非常簡單的道理,你喜歡手寫的毛筆字,討厭批次印刷的黑體字,最後社會改革了,給你批次印刷的毛筆字,你還能喜歡的起來麼?批次印刷的毛筆字比批次印刷的黑體字高明在哪了呢?
你如果非要手寫的,請問你,如此多數量,全手寫不批次印刷,哪輩子能輪到你?別做夢了!
對於家長而言,我們的對子女教育的真正出路從來就不在於普及所謂的“素質教育”,這所謂的“素質教育”完全是因為批判應試教育而產生的一種空想解決方案!
最優和最普世之間必然要有一個折中和取捨。而最普世比起最優永遠會因為要普及而降低太多標準打太多折扣!
所以說,家長們別一門心思怪社會怪制度怪教師,真正想要給孩子好的教育,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行為素質,思想意識。再進一步的就是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習慣和能力,無論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中。
例如學習,你若只要求孩子考多少分,那麼很有可能孩子就只會考分數,無論是平時偷懶考前突擊複習還是做小炒,其目的也都是為了分數而已;如果你教育孩子真正懂得學習知識,那麼課堂教育那點東西其實真的沒啥難度,而且孩子的分數想來也不會太差,即便丟分也很可能是因為有些題目過於僵化而偏離知識本質……
至於那些繁星課外班,如果不是為了學而學,而是孩子願意學的話,那麼家長和孩子之間也不沒那麼多矛盾和強迫了麼?
再至於生活中,如果孩子從小有獨立人格可以用自己的想法與人交流,那麼我猜那句最常見的“孩子還小不懂事”應該早就被扔到太平洋了吧?家長不給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所以即使孩子長大也不懂獨立思考。孩子如果從小培養獨立人格可以和家長交流自己想法,就可以漸漸培養其獨立決策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家長替孩子決策不如培養孩子自己做出決策的能力,又是一個簡單到被無視的道理。
【最後】
只看到第8集,對人物角色的理解還不夠完整,對現實反映的很好所以看的有點心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