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教師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需要“傾聽”

教師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需要“傾聽”

著名的構建主義教學理論實踐家萊斯特說:我傾聽,我更好地理解學生已經知道的以及他們想知道的;我是一個傾聽者,我更多地認識學生和他們的學習程度;我傾聽,我更好地理解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和他們希望掌握的知識。教師的作用就是對學生的思維提出質疑,並在不同觀點的爭論中讓學生形成學習共同體,鼓勵他們之間的討論。作為教師,走近學生,切實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重視課堂上教師聽的藝術無疑是很重要的。

一、以基於學情的傾聽,引領課堂認知新生成。

教師在課堂上傾聽的物件是來自於學生資訊的反饋。那麼教師在課堂上的傾聽,具體而言究竟是聽什麼呢?

(1)傾聽學生的心聲,瞭解他們對知識的慾望、需求和情感。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人教走廊開欄詞》有一句說的好:我們生活的世界,縱看是歷史,橫看是社會。 而這縱看的歷史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還是血肉豐滿,活生生的'嗎?那些我們一直以為本該如此的歷史結論是否想當然的以為學生印象深刻?新課程實踐中活靈活現和熱鬧非凡的課堂是否解決了學生知識因何而生、知識緣何而去的困惑?

例如在講述抗日戰爭時,有學生提出:為什麼當時的中國人民會如此敵視日本甚於英美法這些侵略者呢?以至於可以團結一致地英勇反抗? 固然回答這個問題要從多角度的史實來考量,但那份真實情感的激發是需要下番功夫的。

讓我們來看看鄭婷婷老師的《在過程中回望 在回望中感受人教版抗日戰爭教學設計》吧。她用中日雙方軍事對比汪精衛1937年講話對戰爭的思考與態度日本兵口述史日軍731部隊解剖人體使用的鑷子和剪刀江蘇老兵口述史等材料呈現了一個怎樣的歷史給學生?一部活生生的歷史,一個多角度下反映的真實歷史現場。

跳出課堂,傾聽學生的慾望、需求和情感就是要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還原一個真實的能走進,能觸控的歷史現場;還原一個能在學生心靈最深處形成感應和共鳴的歷史

(2)傾聽學生對知識的回答與反饋,瞭解他們的學習程度。

無疑,有針對性課堂教學一定是有效的,而且是高效的。然而,實際的問題接踵而來,針對性從哪裡來?筆者認為只有傾聽學生對知識的回答與反饋,才能瞭解他們的實際學習程度,做到真正的針對性!那麼如何傾聽呢?當然不能把學生叫過來他說你聽,而是要透過提供預習案來實現。

比如,在我實際教學中所設計的《美國1787年憲法》的預習學案中,佈置閱讀作業,讓學生在自主預習的基礎上總結1787年憲法的內容,從學生的反饋來看,往往遵循了初中的學習體驗,更多的關注了三權分立。

事實上,就課題立意來看,新課程對這一課題處理的角度和高度與舊課程相比都發生了細微變化。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第一冊美國1787年憲法,教材立意在於對《1787年憲法》的解讀,而不僅僅是對其特點的分析。於是,在組織教學中我透過多種材料來解決學生的知識偏差,使學生明確聯邦制下的中央與地方、制約權力的三權分立、平衡利益的智慧之處。

可見,傾聽使教育更有針對性。一樣的社會大環境,一樣的年齡階段,課堂教學的整齊劃一性以及教材自身的因素等原因,造成學生的聲音必有共性,教師要傾聽群體的共性的回答,才能保證在不多的教學時間裡與儘可能多的學生擁有一個共同的對話平臺,增強教學的有序性、有效性。

二、以跳出課堂教學的傾聽,賦予教育功能新轉變。

有效的課堂,首先是建立在師生間互相信任平等的基礎上,教師要走出知識權威的陰影,放下架子,心平氣和地傾聽;其次是客觀公正,不帶任何成見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的發言,尤其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的意見;再次是全面傾聽,不能只聽符合自己想法的,特別要注意不同的聲音。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自己首先跳出課堂教學。那麼怎樣的聽才是真正的傾聽呢?

首先,善聽要有誠心,要投入。教師要能夠創造和培育一種讓學生講話的環境,能給學生創造說的機會,同時能誠懇、專注平易地聽學生的回答,才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如組織和指導學生走上講臺講課,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個性和風采,不失為一種新鮮而有趣的教學方式。

其次,善聽還要對學生有信心。相信學生,你才能放開手腳;相信學生,你才會饒有興趣地聽取學生對問題的看法,對歷史的理解。相信學生的創造力,相信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時地鼓勵學生,讓所有同學的腦筋開動起來,讓他們的思維不斷交流、踫撞,課堂中就能奏出一曲和諧的樂章。

傾聽可以使教師領會到學生的需要,發現問題的所在,挖掘學生的潛能;也可以使學生感到被接納,體會到自我的存在。傾聽學生,重視學生的內心世界,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可以消除學生對教師的心理緊張狀態,增加師生之間的認同感。在課堂傾聽中,對不同的學生使用不同的方法,方可彰顯出教師的課堂引導作用。這也是新課程中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核心理唸的真正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