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藝術

東生民間泥塑藝術介紹

東生民間泥塑藝術介紹

東生民間泥塑藝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其作品多以東北民間的吉祥喜慶、民俗風情等為主,在演進、變化、發展中逐漸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藝術風格和地域特色。東生泥人傳承了祖輩的彩塑技藝,使北方民間彩塑藝術得到昇華。他的作品既有南方細膩手法又有東北粗獷豪放的風土民情,具有典型和代表性。

東昇泥人

探尋泥人的未來之路

碾盤為桌,石墩為凳,安靜的農家小院裡兩個著藍布衣衫的農民喝著小酒,神情裡透著豐收的喜悅與農忙後的安閒。畫面整體造型與細節處理,皆表現出濃郁的鄉村氣息。這是河北灞縣泥人傳承人薛繼剛的作品。只是普普通通一坯黃土,加水攪拌,揉搓塑形,塗繪顏料,不多時便有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感。

嫻熟技藝

塑造生動泥人形象

生於泥人世家,從小便在各色各樣的泥人堆里長大。在這種環境的薰陶下,薛繼剛在小的時候就能隨意捏出不少可愛的造型。再加上十多年的學習實踐,如今他的作品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的泥人造型粗獷樸實,呈現出原生態的生活場景;同時在細節的刻畫上細膩精湛,情態傳神,動作自然。

他的作品創作靈感來源於生活場景,或是民間故事。透過寫實手法與誇張技巧的結合應用,不斷提升作品的藝術高度。一揉一捏塑造輪廓,一塗一抹著上顏料,在他技法嫻熟的操作下,泥人彷彿被注入靈魂,有了生命氣息。為吸引更多年輕人喜愛,他還設計出一系列新潮的卡通形象,漂亮的顏色搭配,嫻熟的手繪技巧,讓作品活靈活現充滿趣味。

開啟市場

才是泥人的未來之路

近些年,薛繼剛參加過不少展覽,展會一般都是在旅遊比較發達的城市舉辦,借這類平臺可以銷售不少的作品;同時也讓更多的人瞭解這項民間泥人藝術,培養潛在的市場。目前,他的作品主要是批發給實體店鋪進行銷售。說到收入,薛繼剛表示,“做這個很耗時而且收益少”。

非物質遺產分為區級、市級、省級、國家級,政府會根據不同級別進行資金扶持。同時政府透過政策引導等措施,鼓勵個人、企業和社會團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行資助。但是薛繼剛指出,“僅靠這些補助,技藝是很難長遠傳承下去的,最重要的還是得為這些工藝品開啟銷售市場,讓它們進入到健康的市場運作中去”。

考慮到這些,薛繼剛在十多年的泥人學習中,除了製作技巧上不斷學習創新,還注意引入社會流行元素,塑造出不少時尚新造型以贏得市場。比如一款憤怒的小鳥,其原型就來自一款深受年輕人喜愛的電子遊戲,鮮豔的對比色構成強烈的視覺衝擊力,使人眼前一亮,讓不少人喜歡。對於如何拓展市場,包括薛繼剛在內的手藝人都仍在實踐中摸索著。

技藝傳承

存在諸多阻力

收入上的不穩定性,導致大多數技藝傳承者生活拮据,是他們不能堅守的原因。薛繼剛承認,自己當年接下這個活兒,更多的是考慮到責任,“我不做的話,家裡這麼好的技藝就失傳了”。

自從接手之後,他每天的生活便是與泥土、顏料打交道,從不起眼的黃土到一個個生動形象的小人物、小物件,作品誕生帶來的歡喜和成就感也是滿滿的,但是其中的艱辛也只有他自己知道。成品入窯洞燒製時的高溫讓人很難承受,即便用風扇吹,刮到身上的也是熱風,尤其是在夏季,在窯裡感受到的是炙烤的熱度。而他能夠一直堅持下來,就是想要守住這門手藝,讓它長遠傳承下去。

薛繼剛的兒子今年5歲,小孩子歡喜地在爸爸的泥人作品邊穿梭,指著一隻泥塑小兔子害羞地說自己喜歡這個。薛繼剛在被問及孩子以後是否會學習製作時,他說,“這個真不好說,還是希望他以後能過更好的生活”。

技藝

我國的泥塑藝術起源於新石器時期,先民認為亡靈如人生在世,同樣有物質生活的需求。因此喪葬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這在客觀上為泥塑的發展和演變起到了推動作用。宗教活動的繁榮,直接促進了泥塑藝術的發展。明清以後,民間彩塑贏得了老百姓的青睞,其中最著名的是天津的泥人張和無錫的惠山泥人。他們早已走出國門,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泥塑是我國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製成形。以人物、動物為主,或素或彩,塑造出眾多精美小巧的工藝品。在薛繼剛的家中有一個泥塑小作坊,泥人制作全過程都在這裡完成。首先選黏性好砂含量少的泥土,加水攪拌揉搓,使其韌性更好,易於塑形。然後捏製形狀再進行細節處理,根據造型著色。最後放在避光處晾乾,再放在窯裡燒製,這樣更利於長久儲存。

每件作品都是手工製做,皆為孤品,每位大師的作品都有著各自的藝術特色。因此泥塑作品不僅能作為裝飾品點亮生活,還有極好的收藏價值。

天津泥人張彩塑

天津泥人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已享有很大聲譽。使天津泥人大放異彩、成為民族藝術奇葩的,是“泥人張”的彩塑,它把傳統的捏泥人提高到圓塑藝術的水平,又裝飾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天津“泥人張”藝術的.創始人是張長林。

張長林(1826-1906)字明山,後以字行。自幼隨父親從事泥塑製作,練就一手絕技。他只須和人對面坐談,搏土於手,不動聲色,瞬息而成。面目徑寸,不僅形神畢肖,且栩栩如生鬚眉俗動。“泥人張”彩塑創作題材廣泛,或反映民間習俗,或取材於民間故事、舞臺戲劇,或直接取材於《水滸》《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古典文學名著。所塑作品不僅形似,而且以形寫神,達到神形兼具的境地。“泥人張”彩塑用色簡雅明快,用料講究,所捏的泥人歷經久遠,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外國人早就以重金購買,“置諸博物館中,供觀賞。”在歷屆展覽會上它都被認為是出類拔萃的作品。日本蘆屋市的1座中國近代藝術館為"天津泥人張彩塑"建立了陳列專室,展出彩塑作品58件。近年來“泥人張”彩塑積極地推動國際間文化藝術的友好交流,成為中外交往的橋樑。

天津“泥人張”彩塑藝術是近代民間發展起來的著名工藝美術流派,這支數代相傳的藝術之花,紮根於古代泥塑藝術的傳統土壤中,再經大膽創新,遂成為今日津門藝林一絕。

在張明山的時代,天津有許多從事泥人制作的民間藝人,但在張明山的泥人作品叫響以後,許多從事泥人制作的藝人都紛紛改行了,其原因就是泥人張的作品太過精緻。許多人在驚歎之餘更是對製作方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張宇介紹說,張家的製作秘方是不為世人所知的絕招。選料一曬二攪三過濾

“泥人張”的作品好壞,首先要看使用的原料———泥的好壞。張明山在反覆比較後發現,當時天津西郊區古河道地下一米處有一層紅色黏土(俗稱膠泥),這裡的黏土粘性極強,含沙量特別小,非常適合作為製作泥人的原料。於是,張明山就與當地的農民達成協議,每隔一段時間,就讓農民將曬乾後的黏土送到張明山居住的西北角韋馱廟衚衕,然後將這些土進行一次過濾。

聊城馬官屯泥人

馬官屯泥人小巧玲瓏,品種繁多,從各種人物到飛禽走獸都能捏製,造型優美、古樸典雅,栩栩如生,具有較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尤其是活頭泥娃娃最受歡迎。

馬官屯泥人年代久遠已無法考證。解放前,馬官屯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農民從事這種小型泥塑工藝。 由於時代變換,現在這種泥塑工藝,僅作為一種業餘愛好仍在民間流傳。逢年過節泥塑藝人們製作幾個賞玩或饋贈親朋等。

馬官屯泥人捏製過程需多道工序,首先將古運河以西的紅土用水洇透,再摻上“滑泥”(灣坑底的汙泥,閒時挖出曬乾用時去取)伴上舊棉絮用錘子砸均勻即可使用。若捏製小動物或泥哨等,可直接製作。若製作較大的泥人或動物,需先製做“盔”(模具的前身)。用沙土製作的盔晾乾後,用鋸由中間鋸開,挖空內壁打磨乾淨,便成了“子”(模具)。每個造型需一對“子”來扣制。扣製出的坯子晾乾後,刷上用自粉子和水膠合成的底子色,底子色乾透後,根據造型的需要刷上各種顏色,一件製品便完成了。製作活頭泥娃娃時,將娃娃頭部與身子連結制品完成後,放置桌案之上賞玩,只要輕輕一動,娃娃頭便搖晃不止引人發笑,別具一番情趣。

無錫手捏泥人

無錫惠山泥人是我國著名傳統民間藝術,相傳始於明代,已有四百餘年曆史。作品主要取材於傳統戲曲、神話傳說、民風民俗,人物形象生動傳神,色調秀麗明雋。其精品“手捏戲文”和形象代表“大阿福”名滿天下,被譽為最富有東方色彩的民間彩塑。

無錫手捏泥人對材質要求嚴格,需取當地水稻田一米深處的烏土為材料。傳統工藝極為複雜,有搓、揉、挑、捏、印、拍、剪、色、壓、貼、鑲、劃、扳、插、推、揩、糊、裝等技藝。作為彩塑,彩繪技藝在整個泥人的工藝製作中佔有較高的比重,因而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說。無錫泥塑以獨特的藝術造型、鮮明的民族民間色彩和濃郁的江南鄉土氣息而深受海內外各界人士的喜愛,被譽為“無錫三寶”之一,其《手捏戲文》和《大阿福》名滿天下,廣為人知,被視為最富有東方色彩的民間彩塑。

在傳承、發展過程中,無錫泥人精品迭出,許多精品為國家級博物館和專家收藏,不少作品還獲得“山花獎”等多項全國性大獎。目前,無錫手捏泥人面臨著智慧財產權受侵害、手工製作成本飆升、人才大量流失、惠山泥日益稀少等嚴重的問題,亟待搶救性的保護措施。

無錫手捏泥人

“泥人張”與惠山泥人

民間藝人用天然的或廉價的材料,能夠作出精美小巧的工藝品,博得民眾的喜愛。在明清以後,民間彩塑贏得了老百姓的青睞,其中最著名的是天津的"泥人張"和無錫的惠山泥人。

"泥人張"是北方流傳的一派民間彩塑,它創始於清代末年。"泥人張"創始人叫張明山,生於天津,家境貧寒,從小跟父親以捏泥人為業,養家餬口。張明山心靈手巧,富於想象,時常在集市上觀察各行各業的人,在戲院裡看多種角色,偷偷地在袖口裡捏製。他捏製出來的泥人居然個個逼真酷似,一時傳為佳話。張明山繼承傳統的泥塑藝術,從繪畫、戲曲、民間木版年畫等姊妹藝術中吸收營養。經過數十年的辛勤努力,一生中創作了一萬多件作品。他的藝術獨具一格而蜚聲四海,老百姓都喜愛他的作品,親切地送給他一個暱稱:泥人張。

張明山的泥人,有民間故事中的人物,也有小說戲曲中的角色,有表現勞動人民現實生活中瞬間的形象,有正面人物,還有反面人物。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趣味性。例如他塑造的《蔣門神》,就非常傳神。蔣門神像通高只有11釐米,人頭不過蠶豆大小,卻是有個性而令人可憎的形象,生動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只見這個流氓惡棍,雙手背在身後,蠻橫地腆著肚皮,一副霸悍相,他如同一頭猙獰的怪獸,隨時隨地都可能向人施發狂暴。青筋露起的脖頸,滿面殺氣的面孔,眉目上挑,嘴角下撇,把一個惡霸刻畫得淋漓盡致。泥人張對反面人物的刻畫,表現了對惡勢力的揭露和抨擊。這個蔣門神不是肖像寫生,但造形比較準確,塑法嫻熟有力,充分體現了作者高度的寫實能力。泥人張善於在泥塑中運用繪畫技巧,使泥塑單純雅緻,富於裝飾趣味,作品透出一種明快清新的氣息,也表現了棄惡揚善的道德意義。

與北方"泥人張"形成對照和呼應的是江蘇無錫的惠山泥人。惠山泥人產生的時間很早,現在已無從可知其確切時間了。

在這裡,一到農閒季節,幾乎家家都作泥人,自古有"家家善塑,戶戶會彩"的說法。每逢過年,在廟會和集市上,人們託個盤子,盤子裡放著自己作的泥人到處叫賣,這也是農家的一份收入。在清代,惠山有袁、朱、錢等姓的專業作坊。彩塑師王春林製作五盤泥孩兒進獻,得到清代乾隆皇帝的讚賞。清同治到光緒年間,出現大量戲劇為題材的戲文泥人,這也是惠山泥人歷史上最昌盛的時期。這一時期,惠山有作坊、店鋪四十多家,專業匠師三十多人。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時,地方官把一套大型手捏戲文泥人《蟠桃會》供奉內廷,從此惠山泥人成為貢品。

惠山泥人有粗貨、細貨之分。粗貨為玩具,用模具翻制,大批次生產;細貨手捏而成,製作精細。題材多為戲曲人物,或祈福避邪的春牛、老虎、大阿福、壽星等。惠山泥人造型豐滿、簡練,誇大頭部,著重刻畫表情。匠人特別重視彩繪,有所謂"三個坯子七分畫"之說。常用的色彩有大紅、綠、金黃、青等原色,對比強烈,主次分明。如果說泥人張的作品清新雅緻,那麼惠山泥人則鮮明豔麗。

泥塑藝術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的一種,它早已走出國門,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遠涉重洋,為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所接受和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