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掀開被塵封的歷史,秦始皇陵竟以帝國作陪葬

掀開被塵封的歷史,秦始皇陵竟以帝國作陪葬

如果揭開秦始皇陵厚重的封土,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將是什麼?充滿玄機的地宮中,會有哪些帝國寶藏?九座分佈在渭河北岸咸陽原上的西漢帝陵,是按什麼規則排列?以石刻精品“昭陵六駿”而名聞天下的唐太宗李世民陵墓的地面建築早已蕩然無存,其原本壯觀恢宏的陵園建築能否復原?每當薈萃時代精華、隱藏著無數秘密的帝王陵有些許發現時,都會即刻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因為是周秦漢唐的故地,陝西的帝王陵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縱深透視、剖析其內外構造及其佈局的絕佳場所。根據富有經驗的考古專家的嚴密考證推敲,憑藉最新影像復原技術,那些被深度掩埋的隱秘、被遺忘的帝王夢想,以及已飄零散落的盛世景觀,紛紛呈現在我們眼前。

在秦文化的潛層中,蘊藏著一種持續不斷的創新機制,以變革求發展的傳統文化刺激了統一後秦始皇業已膨脹的萬世帝國夢想。為尋求制度上的保證,秦始皇將分工明確的王朝體系以陪葬坑的形式複製在地下與其靈魂相伴。近幾年秦始皇陵的最新考古成果,正一步步剝離出陵墓中的帝國現實和理想。

地宮是陵園內外諸多工程建設中最重要、最宏偉也是最複雜的專案,它是帝國皇帝豪華壯麗的靈魂居住場所,也是目前所知古代陵墓建築之最。最新的物探成果顯示,地宮位於封土堆中部的下方,東西長約170米,南北寬145米。墓室位於地宮中央,東西長約80米、南北寬約50米,主體尚未完全坍塌;地宮深30米左右,墓室內空間高度15米左右;地宮中存放有大量的水銀;墓室中可能存有金屬製品。地宮內結構複雜,使用了大量的石質建材來構築。

地宮中使用水銀不是秦始皇的首創。春秋戰國時期,高階貴族墓葬中放置水銀的現象並不鮮見,但在地宮中用水銀來表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設計,卻是惟秦始皇陵所獨有,燕雀和鴻鵠之間的差異昭然若揭。地宮中以水銀表示帝國的疆域版圖,使得秦始皇的個人形象在我們心中立即變得高大起來,他的興奮點已遠遠超越了滿足財富和權勢的低階慾望,他殫精竭慮勤奮工作的目的,是為了帝國的明天。

規劃中的秦始皇陵封土高115米,雖然受秦末戰爭的影響,封土沒有堆築到設計中的高度,但也高達50餘米,在中國古代封土墓葬中極為罕見,其象徵意義無疑會使帝國皇帝的威勢聲名遠播。

令人難以想象的是在秦陵封土堆下的發現。墓壙周圍有一組高出地表30米左右、體量巨大的臺階式牆狀夯土臺。東西夯土臺的中間部位各留有一處缺口,與墓道重合。夯土臺階外側各層臺階或牆狀夯土臺頂面上鋪設有木構瓦面建築,後來又被全部覆蓋在封土之下。

封土之下臺階式建築是做什麼用的?難道它就是供皇帝靈魂出遊登高望遠的“中成觀遊”?

首都咸陽的佈局形式與始皇陵園相去甚遠

秦陵豪華的地宮和高大的封土被兩重南北長大於東西寬的垣牆圍護。這種長方形陵園並沒有什麼特別值得關注的意義,它只是利用了驪山北麓的地形而已。倒是內外垣牆相互套合的形式值得我們注意。

秦始皇陵之前的秦國陵園一直流行以環繞陵墓的環壕來標誌墓園,沒有修建高出地面的牆垣建築的傳統。戰國時,秦國與東方各國的交往日趨頻繁,河北中山王陵和河南魏王陵中出現的兩重牆垣式的陵園建制,可能對秦陵的修建產生了一些影響。秦始皇陵園採用的便是雙重垣牆,只不過尺度要遠遠大於東方國家。

除了在陵園內分佈著各種形式的宮廷建築外,陵園內外城垣上分別建造著恢宏的門闕。內外城東、西門規模相當;內外城南門的結構大同小異,但至今在外城北垣的中部沒有發現門址,這或許暗示著秦始皇陵園不是以北為主方向的。

考古發現的帝國首都咸陽城雖然總體佈局還不是十分周詳,但宮城和城區的佈局形式卻與陵園相去甚遠。宮城坐落在高高的咸陽原上,它獨立成區,俯瞰著腳下達官貴人和黎民百姓居住生活的城市。倘若將考古發現的咸陽佈局和陵園作對應分析,多數內容是無法契合的。陵園的佈局無疑有咸陽城的影子,但是,這裡更多的是一種理想化的皇帝靈魂的家園,是秦始皇心目中的'帝都規劃圖。

帝國的政權機構以陪葬坑形式出現在始皇的陵園中

秦陵的建設分統一前(公元前246-前221年)與統一後(公元前221—前208年)兩個時期。統一前,秦始皇陵雖然在持續不斷地建設著,但國力和王室的注意力並不在此,由是造成了陵園建造進展不大的局面。統一前,十幾歲的秦王在陵園設計中所能起到的作用畢竟是可以忽略不計的;而統一後,秦始皇個人在陵園設計中的絕對主導作用又是沒人能夠企及的。

現在所能看到的陵園內外的考古現象,多數是統一後徵調全國的力量所為。此時,經歷了從秦王即位到統一全國改稱秦始皇的劃時代變革,秦國社會發生了恍如隔世的變化,陵園的最初設計理念和統一後繼續建造希望表達的內容之間,也有重大的改變。

秦陵的外藏系統由地宮之內各層臺階上的陪葬坑、地宮外封土下的陪葬坑、內外城之間的陪葬坑、外城之外的陪葬坑四個層次構成。以陪葬坑的形式構成秦始皇陵園的外藏系統是秦人的首創。先秦時期的外藏僅僅以車馬坑或車馬器為其主要內容,加上玄宮中的禮樂重器、生活用具,反映的埋葬觀念不過是形而下之的貪婪佔有;而到了秦始皇陵園,形式上看似與之沒有質的區別的陪葬坑,反映的埋葬觀念卻有了質的、形而上的創新。秦始皇對他一手創設的皇權之下的中央集權官僚政體充滿自信,他明白忠實於帝國及帝國皇帝的各級官僚和他們所統屬的機構,不僅是帝國萬世基業的保證,也是維繫皇帝死後能繼續擁有至高權利的條件。

秦帝國時期中央政府最重要的中樞是三公九卿,它所代表的“百官”權利來自皇帝,在皇帝生前為帝國鞠躬盡瘁,貢獻著忠誠;在皇帝死後,它們仍然一如既往地為帝國皇帝盡忠。陵園內城西南角的一個陪葬坑中出土了8個文官俑,從伴出的青銅鉞及俑身佩掛的刮削竹木簡的陶削,可推測這是三公九卿中主管監獄和司法的“廷尉”。帝國的政權機構以陪葬坑形式出現在始皇的陵園中,這是秦帝國輝煌時期帝國心態、帝國形態、科技文化現時態的集中再現。

從秦始皇陵地宮、封土、建築、城垣、陪葬坑等,均可看到無所不在的皇帝觀念,其設計理念體現了秦始皇個人對皇權之下中央集權體制的自信與驕傲,其最重要之處便是超越皇帝個人生活慾望之上的帝國理念的展現。而這種將自身命運與帝國統治融為一體的生死觀也僅見於秦和西漢皇帝的陵墓。秦皇漢武,那是古老的中國最生機勃勃的年代,野心與智慧,激情與原則,創造與規劃,長生與不死,都在帝王的掌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