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藝術

藏戲的藝術特點表演形式

藏戲的藝術特點表演形式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另外藏戲面具與宗教面具相比,造型帶有濃郁的世俗傾向和民間色彩。表現的題材主要包括歷史故事和神話中的人物、神靈和動物。藏戲被稱為藏文化的活化石,由此可見藏戲在藏文化中的重要性。那麼,藏戲的特點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藏戲的藝術特點表演形式,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藏戲的特點有哪些

“戴著面具演出”、“演出時沒有舞臺”、“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

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一切都源於自然。因此,藏戲一直受大家的喜愛。

二、藏戲的唱腔介紹

1959年西藏實行民主改革前,藏劇中的朗達(戲曲唱腔)基本上是無伴奏的清唱,即便是在載歌載舞的表演中,也只是用鼓鈸這兩種打擊樂器伴奏。鼓鈸點子是西藏各地方劇種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用於各種舞蹈、表演的伴奏。同時也起著描寫環境、銜接唱唸和統一節奏等作用。各劇種鼓鈸點子在具體的擊奏、點子的變化上有著明顯的區別。正是這種區別,使它成為藏族觀眾區分不同藏戲劇種的標誌之一。他們可以從不同方向傳來的鼓鈸點子的敲擊聲,判斷出那兒正在上演什麼戲。

三、角色分類

藏戲中沒有角色行當的分工,戲班中一般只有劇情講解者、演劇者、喜劇者、祝福者、伴唱伴舞者等,尚未形成完整的行當體制。但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隨著大型劇目演出的增多,已逐漸形成各種角色型別,如在藝術發展最為豐富的藍面具戲中就有十三種。

四、藏戲的面具

主要用於各種民間表演活動。藏戲面具與宗教面具相比,造型帶有濃郁的世俗傾向和民間色彩。表現的題材主要包括歷史故事和神話中的人物、神靈和動物。不同的面具色彩象徵不同的'角色特徵,如深紅色象徵國王,淺紅色代表大臣,黃色象徵活佛,藍色代表反面人物,而半黑半白象徵兩面派等。

藏戲演出時,一般化妝比較簡單,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與紅脂,沒有複雜的臉譜。從面具的造型和色調上區別人物性格的善、惡、忠、奸。藏戲演員的面部化裝,一種是把臉譜畫在臉上,另一種是戴假面具。面具,藏語稱為“巴”,是藏戲藝術獨有的面部化裝手段。

藏戲的表演形式是什麼樣

藏戲的表演形式和一般戲曲不同,除了特有的宗教風格外,藏戲開場演員就要全部登臺準備,在表演時他們即使演員,也是伴奏和伴舞。

藏戲對於大家來說是一個比較陌生的表演形式。但從字面意思上就能瞭解,這是西藏地區特有的文化藝術形式。藏戲其實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藝術體系 ,由於青藏高原地形比較複雜,所以衍生出來的藝術種類也比較多。但萬變不離其宗,其根本的核心因素就是古老藏戲。

現在藏戲除了在我國藏語地區傳播深遠之外,在國外的藏語地區傳播也非常廣泛。據史料記載,藏系最早起源於八世紀的左右,開始主要是用於藏地佛教傳承文化的一種藝術形式。藏戲的表演主要分開場、正戲、結尾三部分,其傳承的文化和寓意是驅邪避伏,送人祝福的意思。

藏戲的表演形式比較特殊,一場戲開始的時候演員就需要全部上場就位,基本上都是圍成一個圈兒,或者半圓兒。當這個戲開始時,輪到某一位演員演出,這位演員會自動出列,與此同時其他的演員則作為輔助和伴舞伴曲,來配合主演進行表演。

此外,藏戲與常規戲曲還有一點不同的是藏戲沒有場次之說。其伴奏、伴舞實際上已經代表了一種分幕的輪迴。

藏戲的傳承非常悠久,戲曲多則已經傳承了上千年,少則也有幾百年的歷史。所以觀眾基本上都對劇情和人物非常瞭解。但觀眾依然非常喜歡熱愛藏戲,其原因是雖然劇情故事相同,但舞蹈編曲等都在不斷的創新。

隨著藏戲不斷的發展,其本身的戲劇體系已經吸納了眾多其他戲曲的特點。這就使得藏戲的表演風格更加的靈活多變,歌曲更加的風格多樣且獨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