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設計

《三個兒子》教學設計

《三個兒子》教學設計範文

【教學要求】

1、懂得兒女應該以實際行動為父母分擔生活重任的道理。

2、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從課文的語句中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人物對話。

【重點難點】

理解老爺爺為什麼說“只看見一個兒子”的含義。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同學們,我們上節課認識了《三個兒子》這一課的生字和詞語。現在我來考考大家。看你們還認不認識它們。

(出示詞語卡片)

(指名認讀,齊讀)

二、理解課文

1、學習課文第二至六自然段:

過渡:

三個媽媽在井邊打水時都在評價自己的兒子。當三個兒子同時出現在眼前時,老爺爺卻說他只看見了一個兒子,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23課《三個兒子》。

在井邊打水時,三個媽媽分別是怎樣評價自己的兒子的?請聽老師朗讀,邊聽邊做記號。

(指名回答)

投影出示:

“我那個兒子既聰明又有力氣,誰也比不過他。”

問:A、 這個兒子的優點是什麼?

B、“誰也比不過他”這說明兒子在媽媽心中是怎麼樣的?

C、“既聰明又有力氣”,瞧,媽媽在誇獎自己的兒子呢。請你也用“既……又……”說句話吧。

投影出示:

“我那個兒子唱起歌來好聽極了,誰都沒有他那樣的好嗓子。”

問:A、 這個兒子有什麼特長?

B、“好聽極了”說明了什麼?

⑴ 指導朗讀兩位媽媽的話。

⑵ 指導讀第三位媽媽的話。

⑶ 指名分角色朗讀三位媽媽的話。

⑷ 齊讀三位媽媽的話。

2、學習課文第7~11自然段:

過渡:

三個媽媽打了水,拎著水桶回家去,老爺爺跟在她們後邊慢慢地走著,一桶水可重啦!

(隨機出示相關段落)

⑴ 選擇你喜歡的方式讀讀這一段。

⑵ 指名錶演讀。

⑶ 喜歡這一段的同學一起讀。

從井邊到家裡可遠啦,媽媽拎著沉甸甸的水桶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大家想想,此時,媽媽最需要的是什麼啊?

3、當三個兒子看到他們的媽媽拎著重重的水桶在路上走時,他們分別是怎麼做的?

⑴ 默讀課文找出相關的句子。

⑵ 指名讀,隨機出示句子。

⑶ 播放動畫,指導學生用“一隻……一隻……另一隻……”說話。

⑷ 聯絡生活場景照樣子說一句話。

4、學習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

過渡:

大家都說得很好,我們再來看課文。當三個兒子都出現在眼前了,這時候一位媽媽又是怎樣誇她們的兒子的,老爺爺又是怎樣說的呢?

投影出示:

媽媽:“看見了嗎?這就是我們的三個兒子,怎麼樣啊?”

老爺爺:“三個兒子,不對吧,我可只看見一個兒子。”

⑴ 教師示範讀。

⑵ 分四人小組討論:明明三個兒子同時出現在眼前,為什麼老爺爺說“只看見一個兒子”?

⑶ 指名回答。

(因為老爺爺只看見一個兒子跑到媽媽跟前,接過媽媽手裡沉甸甸的水桶,提著走了,所以老爺爺說“只看見了一個兒子”)

⑷ 指名分角色朗讀老爺爺和媽媽的話。

5、文中的三個兒子你最喜歡誰?為什麼?平時,你碰到媽媽在做事的'時侯,你是怎麼做的?

三、小組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簡評

四、總結全文

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想說點什麼?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子女要不忘父母的養育之恩,從小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做一個孝順父母,尊敬長輩,關心他人的人。)

五、實踐活動

從現在起,我們每天至少為長輩做一件事。你還可以把做這些事的感受寫在自己的日記裡。

【板書設計】

三個兒子

只看見一個兒子?

【教學反思】

“為人子,方少時,孝與親,當執”。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沒有給二年級的孩子講很多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沒有逐字逐句地深挖細摳文章的思想內容,只是在引導孩子們讀書的基礎上,抓住“明明有三個兒子在眼前,為什麼老爺爺說只有一個兒子”這個問題,來引導孩子們去讀書,讀出神,讀出味。在整個閱讀教學過程中,我採取了示範讀,指名讀,分角色讀,表演讀,齊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充分與文字接觸。並透過師生對話,生生對話,與文字對話多種形式的對話,讓學生體會到文字的思想內涵。我將課後的練習說話穿插到學習課文之中,並結合兒童的特點採用動畫,先創設一個情景讓學生練習說話,然後再放手讓孩子展開想象練習說話。這樣一步一步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在突破課文難點時,我挖掘文字的空白處,讓孩子感受媽媽在提水時最需要別人的幫助,從而引導孩子理解幫媽媽提水的兒子很懂事,再理解老爺爺為什麼說“只看見一個兒子”,一環一環地引導學生理解文字。透過學生討論理解“兒女應該孝敬父母”這一思想後,再將主題思想昇華到“尊敬長輩,關心他人”。

回顧這一堂課我覺得有幾個環節還存在一些問題:

1、在突破文中難點時,我出示有關段落,朗讀後就提問“為什麼老爺爺說‘只看見一個兒子’?”。這一問題的提出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跳躍性,如果在此問題提出前,先作一個鋪墊:“老爺爺看見的是哪個兒子?”這樣設計提問,就降低了難度,學生更容易理解。

2、教學中的每一環節都要有明確的目的,而在最後一個分小組朗讀的環節中,我沒有明確地對學生提出朗讀要求,而導致這一環節課堂氣氛有點亂。

3、我們的研究問題是“教師的示範作用”,而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雖然注意了運用示範手段,但廣泛運用的意識還不夠,只著重在朗讀的過程中,大量進行了教師範讀的指導。在下一次的課堂上,視野還要放寬一些,在交流感悟、體驗表演等其他環節,應該讓教師的示範性更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