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微生物介紹

微生物介紹

一.概念

1.衛生微生物學:是研究微生物與其環境相互作用的規律、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以及應對方略的科學。

2.生境:是指微生物能在其中生存並執行特定功能的微小環境,又稱之為微環境或微小生境。

3.龕:含義比生境更為廣泛,不但包含了生物生存的空間概念,還蘊含著功能作用以及在不同溫度溼度等環境變化中的位置,也稱為生態位。

4.適應性:生物能適應在一定時間內的環境波動或鉅變以保證其本身生活和生存的能力。

5.變異性:指同種生物世代之間或同代生物不同個體之間在形態特徵、生理特徵等方面所表現的差異。

6.演替:在特定的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群落相互更替的過程稱演替。

7.菌群失調;指在原生態環境內正常微生物群發生種類、總菌數和各種群落成員的活菌數的異常變化。

8.生物修復:是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機汙染物、轉化其他汙染物,從而消除汙染的一個受控或自發進行的過程。

9.指示微生物:是在常規衛生監測中,用以指示樣品衛生狀況及安全性的(非致病)微生物(或細菌)。

10.菌落總數:是指被檢樣品的單位重量(g)、容積、表面積或體積內所含有的能在某種培養基上經一定條件、一定時間培養後長出的菌落數量。

11.消毒:是指殺滅或清除傳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達到無害化的處理。

12.滅菌保證水平(SAL):單位產品上滅菌處理後存活微生物的機率,通常表示為10。

13.滅菌:是指殺滅或清除傳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處理。

14.無菌:指不存在任何微生物的狀況。

15.無菌操作:指在無菌狀態下的操作。

16.消毒劑抗性:是指與其他細菌相比,某種細菌能在更高消毒劑濃度下存活或生長,說明其具有更高的消毒劑抗性。

17.固有抗性:指微生物對某些消毒劑天生不敏感,一般有微生物本身的特殊結構或效能所致

18.獲得性抗性:本來敏感的微生物在長期與消毒劑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透過某種途徑獲得(可自發獲得或從外界獲得)了對該消毒劑的抗性基因。

19.生物安全:狹義上指實驗室生物安全。廣義的生物安全是指避免由於對具有感染力的有機體或遺傳改良有機體的研究或商品化生產而對人類的健康和安全以及對環境的保護帶來的風險,尤其是外來物種的入侵及轉基因物種的產生、轉移及應用等。

20.生物因子:是指實驗室中操作的`一切微生物和生物活性物質。

21.生物安全櫃(BSC):是處理具有感染性的實驗材料時,用來保護操作者本人、實驗室環境以及實驗材料,使其避免操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感染性氣溶膠和濺出物的箱型空氣淨化負壓裝置。

22.生物危害:是指由生物因子對環境及生物體的健康所造成的危害。

23.生物戰劑:是指能在人員或者動植物機體內繁殖或引起大規模疾病的微生物製劑。

24.微生物氣溶膠:以固體或液體微小顆粒分散於空氣中的分散體系。

25.腐敗:指食品的蛋白質成分在厭氧條件下被微生物分解,產生以惡臭為主的變化。

26.酸敗:指食品中的脂肪成分被微生物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的變化。-n

27.發酵:指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成分被微生物分解成酸、醇、和氣體的變化。

28.食源性疾病:是指透過攝食進入人體的各種致病因子所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質或中毒性質的一類疾病。

29.食物中毒:是指攝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學性有毒有害物質的食品或者把有毒物質當做食品攝入後出現的非傳染性的急性、亞急性疾病。

30.細菌性食物中毒:是指由於食入被病原菌或其毒素汙染的食物後所引起的以急性胃腸炎為主要中毒症狀的疾病。

31.HACCP(危害分析關鍵控制點):生產(加工)安全食品的一種控制手段;對原料、關鍵生產工序、及影響產品安全的人為因素進行分析,確定加工過程的關鍵環節,建立完善的監控程式和監控標準,採取規範的糾正措施。

32.醫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內獲得出院後發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開始和入院前已存在的感染,醫院工作人員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也屬醫院感染。

二.簡答

1.衛生微生物學定義的範疇

狹義上,不包括引起傳染病流行的病原微生物。

廣義上,包括存在於自然界的所有微生物(致病,非致病,有害,有益).

2.衛生微生物學的應用

(1)感染性疾病的控制和治療。

(2)感染性疾病的預防。

(3)生物病原性突發事件中的應用。

(4)在制定國家標準和行業規範服務中的應用。

(5)應對生物危害和恐怖。

(6)在生產,生活和各種產業開發中的應用。

(7)在科學發展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3.從哪些角度進行衛生微生物相關案例的分析?

4.微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規律

(1)限制因子定律:任何生物的總產量或生物量決定於所存在環境中該生物生長所

需要的數量最少或濃度最低營養因子(指其含量與微生物需要量之比所佔的百

分比最低)。

(2)耐受性定律:指在一個生態環境中,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和消長不但取決於營養,

而且受各種物理化學等其他因素的影響。

(3)綜合作用定律:一個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取決於綜合環境。

5.微生物種群之間相互作用的型別

互生:偏利互生,互利互生,互惠互生

競爭拮抗捕食寄生共生

6.菌群失調的誘發因素

(1).射線照射

(2)使用抗生素

(3)外科手術

(4)其他:醫源性因素,使用免疫製劑、細胞毒性物質和激素,使得機體免疫力下降。

7.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質迴圈中的作用

將無機物合成為有機物(光合菌,化能自養菌)——生產者

可以分解有機物——分解者

又可將其還原為無機物——消耗者

總之,它是自然界生態系統能量物質流迴圈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8.微生物耐受性對其生存和分佈的影響

微生物的耐受性決定了其生存的可能性和分佈的廣泛性,對許多生態因子均耐受或者對某種生態因子耐受性較寬的微生物常常分佈甚廣,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也是微生物群落髮生演替的原因。

9.微生物生態學的應用

(1)在病因研究中的作用

(2)在認識疾病本質中的作用

(3)在防治疾病中的作用

(4)在環境汙染預防與控制中的作用

對有機物的降解對金屬的轉化對汙染物的降解與轉化汙染環境的生物修復微生物檢測

10.衛生微生物檢測的特點

檢測物件多,檢測範圍廣,標本的來源多,檢測的方法更敏感,檢測環境標本中數量很低的致病衛生物以及往往需要定量和分型檢測等。

11.如何提高樣品中目的微生物的檢出率

(1)增加加樣量

(2)濃縮待測微生物

(3)對目的微生物進行選擇性増菌

12.對於某些含有不溶於水的成分或者抑菌成分的樣品如何處理

(1)檢品為固體、非水溶性軟膏等,均質化後再進行稀釋

(2)非水溶性軟膏,也可加入乳化劑使其分散

(3)含有抑菌成分(防腐劑,抗生素,消毒劑)的,採取中和法,濾膜過濾法、稀釋法和離心法等。

另外,還應考慮採取適當的步驟,使受損傷的菌株得以復甦。

13.衛生微生物檢測的基本原則

(1)樣品的採集原則

代表性和針對性避免新汙染避免取樣時對微生物的殺菌作用和引入新的抑菌物質保護目的微生物詳細標記樣品

(2)樣品的運輸原則

儘快送檢保護待檢微生物根據生物安全規定妥善包裝待運輸的標本

完善的樣品交接

(3)實驗室檢驗原則

相應的實驗室硬體設施合格的人員和標準或公認的方法加強實驗室質量控制根據衛生檢驗的特點採取特定措施

14.樣品濃縮的方式

(1)沉澱法(離心沉澱)

(2)過濾法(濾膜過濾)

(3)吸附沉澱法(特異性、非特異性)

(4)免疫磁珠法(親和作用,基於抗原抗體反應)

15.損傷菌的復甦

修復的基本方法是:在細菌繁殖之前,將其置於無選擇壓力的環境中,改變培養溫度和時間。

例如,(1)分離加工食品中的沙門菌時,先將樣品置於BP培養基中進行前增殖。

(2)副溶血弧菌在海產品加工儲存中受損,用無選擇性低鹽增菌。

(3)金葡菌檢測中用的肉湯中含有高鹽,亞碲酸鉀,抑制損傷菌,可加觸酶或者過氧化酶淨化劑,以中和抑菌物質。

16.增菌和分離

(1)物理方法;調節培養的溫度,氣體和光照。

(2)化學方法:在分離培養基中加入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長和促進目的微生物生長的化學制劑,配成選擇性鑑別培養基,達到鑑別分離的目的。

例如:1mg/ml青黴素抑制革蘭陽,促進革蘭陰

多粘菌素B抑制革蘭陰

制黴菌素、放線酮抑制真菌

17.定量計數的方法

(1)傾注平板計數法

(2)表面塗布計數法

(3)MPN法

(4)其他

18.分型鑑定的方法

(1)血清學分型(玻片凝集實驗抗血清和待檢細菌懸液混合,若相應,可見凝集塊)

(2).噬菌體分型(噬菌斑)

(3)細菌素分型(抑菌斑:對某細菌素敏感的細菌,具有該細菌素的受體,兩者結合後,敏感菌被殺死)

(4).耐藥譜分型

(5)質粒圖譜分型(質粒提取--限制性內切酶酶切--瓊脂糖凝膠電泳--結果觀察)

(6)毒素分型(金葡菌——腸毒素肉毒梭菌——肉毒素)

(7)脈衝場凝膠電泳分子分型(電泳譜圖0

(8)其他分子生物學方法

19.金葡菌食物中毒的實驗室診斷標準

(1)從中毒食品中檢出腸毒素

(2)從中毒食品或患者吐瀉物中經培養檢出金葡菌,菌株經腸毒素檢測證實在不同樣品中檢出同一型別腸毒素

(3)從不同患者吐瀉物中檢出金葡菌,其腸毒素為同一型別。

20.衛生指示物的型別和衛生意義

(1)菌落總數:包括細菌菌落總數,黴菌菌落總數,酵母菌菌落總數。用以評價被檢出樣品的一般衛生質量,汙染程度和安全性。

(2)大腸菌群,糞大腸菌群,大腸埃希菌,糞鏈球菌,產氣莢膜梭菌等。用以評價檢品受人畜糞便的汙染狀況,間接反應腸道病原微生物存在的可能性,對樣品的衛生安全性進行評價。

(3)其他指示菌:包括某些特定環境下不能檢出的菌類(特定菌,致病菌,指示性微生物)

(4)病毒(包括噬菌體):間接反映腸道病毒存在的可能性。

21.指示微生物選擇的原則

數量大,易於檢出;檢驗方法簡單、經濟、方便;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數量化能反映樣品的衛生狀況和安全性。

22.理想的糞便汙染的指示菌應具備的條件

(1)是人及溫血動物腸道正常菌群的組成部分,而且數量大

(2)排除體外後,在外界環境中存活時間與腸道致病菌大致相似或稍長

(3)排除體外後,在外界環境中不繁殖

(4)在被人或動物的糞便汙染的樣品中易檢出,而未被糞便汙染的樣品中無此種菌存在

(5)用作飲用水的指示菌,對常用飲用水消毒劑的抵抗力應不低於或略強於腸道致病菌

(6)檢驗方法簡單,易於定量計數

23.不直接檢測致病微生物,而透過檢測指示微生物反應樣品衛生安全性的原因

(1)致病微生物種類繁多,檢測方法多樣,不可能分別檢測各種微生物

(2)分離、鑑定致病微生物需時長,不滿足實際工作需要

(3)分離鑑定致病微生物費用高,對技術人員要求也高

(4)致病微生物數量少,而可能由於檢測方法靈敏度不高,或者受檢測量的限制而導致假陰性結果

24.我國規定的不得檢出的致病菌

(1)沙門菌和志賀菌:腸道致病菌糞口傳播

(2)金葡菌(面板鼻咽腸道)

(3)銅綠假單胞菌(面板,上呼吸道腸道)

(4)破傷風梭菌(破傷風痙攣毒素)

25.理想的病毒指示物的條件

(1)檢驗方法簡單

(2)操作安全

(3)抵抗力與腸道病毒相當或稍強

(4)在被人糞腸道病毒汙染的環境中一定存在,其存在數量應≥腸道病毒的數目

26.腸道病毒的指示微生物

大腸埃希菌噬菌體f2脊髓灰質炎病毒減毒疫苗株Ⅰ

27.滅菌的物質應:無菌,無毒,無熱原質,無變應原。

28.消毒與滅菌的區別與聯絡:消毒是指殺滅或清除傳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減少到不引發疾病即可,其要求的程度因微生物的種類與防病的需要而異;滅菌需要殺滅或清除全部的微生物,其概念是絕對性的,不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消毒處理不一定能達到滅菌的處理,但滅菌處理一定可達到消毒的目的。

29.常用的物理化學消毒滅菌法

(1)物理:熱力、紫外線、電離輻射、濾過除菌、微波消毒、脈衝強光

(2)化學:含氯消毒劑、過氧化物類消毒劑、碘消毒劑、醇類消毒劑、醛類消毒劑、季銨鹽類消毒劑、胍類,酚類,氣體消毒劑,其他

(3)生物:利用活體生物或生物材料

30.消毒滅菌效果的影響因素

(1)處理的劑量(強度,時間)(2)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

(3)溫度(4)溼度(5)酸鹼度(6)化學拮抗物質(7)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