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育

小學孩子教育問題

關於小學孩子教育問題

小學是教育孩子品行的重要階段,那麼在小學中我們教育孩子容易遇到怎樣的問題呢?由該如何解決?下面請看關於小學孩子教育問題!

關於小學孩子教育問題

1、逃學與厭學問題

資料表明,有厭學情緒的小學生佔總數的5%——10%。這些小學生主要是對學習缺乏興趣,學習比較吃力,導致長期跟不上進度,有缺乏趕上去的勇氣和毅力,老師也沒能及時地給予鼓勵,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他們或者在課堂上東張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動畫書或玩玩具;要麼就在課堂上打瞌睡;或者乾脆逃學、曠課,到處遊玩。還有一些優等生,由於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一旦別人超過自己或自己的目標未達到,就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2、人際交往問題

人作為社會人,都有與人交往的需要,透過正常的人際交往、溝通,人就能獲得正確合理的社會知識經驗,同時獲得生活學習的知心朋友,獲得困難時的支援幫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會使人無法滿足依戀感,內心苦悶而無法宣洩和排除,影響了兒童正常的人際交往與心理需要,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

由於目前的小學生絕大多數為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庭交往的物件多為成人,在這種不協調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己為中心”的“順境”下生活的,因此,學生普遍存在著較任性、固執、依賴性強的特點。當他們進入一個新的集體中後,在集體中的位置已改變,但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去與人交往,因而在與他人交往中常常是惟我獨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難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從而致使小學生不能也不會與人正常交往。

在與他人接觸中常出現過重的恐懼感,過強的防範心理,其結果是封閉自己。而且教師教育方法不當,忽視對學生人際交往技能的培養。小學期間,教師是學生理想的目標、公正的代表;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與愛,教師如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感到失望,會有一種壓抑感,產生消極情緒,導致師生關係淡漠。

這種以學生失敗而告終的交往還會在小學生與他人交往中遷移、淡化,加重人際交往的焦慮感。

3、過度依賴問題

在現今社會,大多數家庭裡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常常把孩子視為“小公主”、“小王子”,卻往往只重視孩子的衣、食、住問題,對他們百般呵護,因此造成孩子自立能力差。

當他們在日常生活或學習中遇到一些困難時,最先想到是父母,在這一次又一次向父母求助,得到幫助時,他們就生成了依賴感。隨著重複這樣的惡性迴圈,會使孩子意志力薄弱。

4、自責傾向問題

這一現象在小學生中較多,危及著他們的心理健康。自責傾向是指當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時,經常認為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報有恐懼心理。

自責傾向的根源是對失去別人的愛不安。當學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師、朋友拋棄時,往往形成自責傾向,如,父母、教師對兒童過分嚴厲、專制,則挫傷了兒童自尊心,兒童感覺不到來自權威人的愛,從而出現自責心理;當對別人的愛渴求過強時,一點小過失就會使小學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愛了,這樣的兒童往往也有很強的依賴心理。

“請幫我一起解決”

學校可以怎麼做

1、採取心理輔導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幫助

(1)團體輔導

團體輔導採用專題講座、專題活動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幫助,主要為塑造班級集體良好的氛圍和集體的良好行為,激發群體向上的精神。

(2)個案教育

小學生個案教育是對上述心理輔導的補充和深入。個案的物件應有典型的意義,可以是智優學生、模範學生、問題較多的學生,學生作為個案物件,可以讓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據研究的需要而定。個案教育一般要做較長的跟蹤研究,一個學生在校接觸許多的教師,因此學生個案教育最好採用合作的方式進行,以負責人為主,幾位教師共同觀察和研究同一物件。個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記錄,儘量詳盡,如觀察筆記、談話記錄等。記錄一定要真實,還可以也記錄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學生的個案資料,原則上學生在校期間個案研究不公開。

2、正向引導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

(1) 應引導小學生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和社會交往

小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還必須有計劃、有目的地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和社會交往,如夏令營、手拉手活動、體育比賽、文藝活動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多種多樣的興趣和愛好,學會觀察、分析、評價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愛、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質,滿足自己接觸社會,進行社會交往的較高階的需要,也有利於形成並長期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2) 教會小學生一些簡單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小學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幾種常用方法:

1)學會放鬆

知道緊張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是可以透過想象、轉移注意力、調整呼吸、體育活動、聽音樂、唱歌、閱讀、睡覺等方法調節放鬆的。

2)與人談心

要使小學生知道有問題要學會求助,在學校可以找老師、心理輔導老師談心;在家裡可以找長輩、親友談心;在社會上也可以有談心的物件,如心理諮詢電話等等。無論何時都可以與人談話,學會與人談心一輩子收益。

3)學習寫日記或週記

小學生要學習用筆與自己談心,把心靈的軌跡用文字描繪下來,對心理健康成長有很大的幫助。教師和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隱私,公開日記要得到本人的允許。小學生也不用過分擔心自己的內心秘密被人知道,學會坦然地對人與對己。

(3) 教師應培養小學生善於求助,尋找支援的意識

尋求幫助是現代人所應具有的`積極的態度,面對壓力、困惑,要尋找心理支援,以獲得良好的幫助和指導,有問題,可以和師長、親人、朋友等談。

求得幫助的過程,也就是一個自助的過程,我們所獲得的不僅是這一次的辦法,而是自己的更多體會。心理諮詢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透過心理諮詢,可以使諮詢物件的認識、情感和行為有所變化。

家庭可以怎麼做

有研究表明,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家庭的教養方式和人際關係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有的甚至是家庭問題的表現和延續。因此,無論是瞭解學生心理與行為偏異的原因,還是諮詢、教正計劃的制定與實施,都需要取得家長的積極支援與配合。

1.家庭教育要重視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

首先家長要知曉孩子的心靈更加需要關心,從小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個家長應盡的義務。例如小學生在學校被老師批評時,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勸解他,可是小學生被老師批評後,回家還會被家長變本加厲地再批評一頓,孩子肯定會感覺很委屈。

因此,老師和家長應默契配合,由一方擔任批評的角色時,另一方擔任勸解,萬不可兩面夾擊,要給孩子“溫暖的家”的感覺,家庭教育要重視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

2.要傾聽孩子說話

在學校裡一個教師面對幾十個學生,主要也就是教師說,小學生說話的機會相對少,說心理話的機會更少了。而在家裡,家長往往習慣於自己說話,讓孩子聽話。

家庭應該是孩子說心理話的地方,家長要注意把說話的機會留給孩子,特別是內向的孩子,家長更要給予重視,鼓勵孩子多說話。家長不能因工作忙忽略與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別是父親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說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在孩子的健康成長中地位重要,建議工作忙的父親們每週至少要與孩子共同用餐3—4次,在餐桌上的話題往往比較輕鬆,當孩子說話家長傾聽時是最美好溫馨的時光。

2.寬容與約束都重要

對孩子寬容好還是嚴格好,並沒有一致的意見,而現實中家庭教育的失敗往往在於過寬或過嚴。

家長應平等地對待孩子,在寬容孩子的同時要給孩子必要的約束。過分寬容則陷於溺愛,過分嚴格則陷於寡愛。孩子的積極心態不會是在訓斥聲中養成的,而培養有益的習慣需要家長的示範與引導。對孩子的寬容基於充分的理解,這與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並不構成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