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與高中生物課程整合的思考

關於資訊科技與高中生物課程整合的思考

資訊化社會的到來,使以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資訊科技日益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傳統教育、網路教育兩個平臺呈現在廣大教育者面前,如何使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整合,成為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改革的新熱點。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就是透過學科課程把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將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將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其目的是把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整合在一起,激勵學生去自主學習。 “資訊科技與高中生物課程整合”可為新型教學結構的建立提供最理想的教學環境。作為新型的教學媒體,它們至少可以體現出以下特性,從而為新型教學結構的建立提供最理想的教學環境。

一、多媒體直觀教學有利於知識的獲取與保持

多媒體計算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單一的刺激,而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這對於知識的獲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作過兩個著名的心理實驗。一個是關於人類獲取資訊的來源,即人類獲取資訊主要透過哪些途徑。他透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資訊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這兩個加起來就有94%。還有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多媒體技術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用手操作。這樣透過多種感官的刺激所獲取的資訊量,比單一地聽老師講課強得多。資訊和知識是密切相關的,獲取大量的資訊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識。他還作了另一個實驗,是關於知識保持即記憶永續性的實驗。結果是這樣的: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的10%,自己聽到內容的20%,自己看到內容的30%,自己聽到和看到內容的50%,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所說內容的70%。這就是說,如果既能聽到又能看到,再透過討論、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知識的保持將大大優於傳統教學的效果。

二、網際網路的運用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

例如在環境保護一節教學中 ,我首先利用影片、圖片引出“沙塵暴問題”。然後從問題的嚴重性啟發學生關注這個問題,讓學生從電腦中的網際網路的相關網站查閱資料。學生分組按沙塵暴的危害、物質來源、動力三個問題進行討論。經概括、總結後,各組派出代表發言,在此基礎上,教師加以總結。緊接著教師又深入一步,提出了“如何治理和預防沙塵暴”的問題,讓學生們探討。學生的參與意識,對社會的責任感,充分被調動起來了。最後,留下問題讓學生們思考:作為中學生,我們為治理和預防沙塵暴這個氣象災害和環境問題能做些什麼呢?學生們在老師的啟發下,積極思考、討論和發表意見,他們獲得的不僅是環保知識,同時在態度、情感、價值觀方面也受到了薰陶,參與意識、對社會的責任感、環境意識都得到了提高。利用素材庫中的圖片、動畫和影片,使“沙塵暴”的過程形象地展現在同學們面前,迅速喚起了他們的回憶,激發其解決問題的慾望。而這些都是靠傳統教學語言和靜態畫面所無法實現的。形成了合作交流、探究發現的學習形式,學生在課堂上共同探討、研究問題,……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合作意識在這裡悄然形成。

資訊科技不僅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而且確實帶來了觀念的更新,打破了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的模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由原來的“被動接受、模仿再現、封閉讀書”而變為“主動參與、探究發現、合作交流”。這需要教師敢於革新,勇於實踐,併發揚教學民主的作風,相信學生,讓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為學生的成長創造條件。

三、計算機網路教學有利於支援個性化學習並能提高教學效率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使得智慧模擬教學得以實現,學生透過人機對話進行自主學習、自我檢測。智慧輔助教學系統充分考慮到了學生主性學習,資訊資源要有較強的可選擇性,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主動求知的需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智慧專家系統透過模仿人類專家解決問題的推理方式和思維過程,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做出判斷和決策,進而部分替代了教師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教師的主體解放,教師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在課程教學目標、教學結構、教材內容等的探索上,以及思考如何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科學素養等方面的內容。如在減數分裂的教學過程中,我先製作了幾個不同梯度的積件和課堂反饋練習。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能力,選擇不同的視窗進入,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用寶藍閱卷軟體對每一位學生的作業進行批改和分析、統計,能在較短的時間裡,獲得資訊反饋,瞭解學生每一題的得分率,選A的佔多少,選B的佔多少……從而掌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學生在解題時的思維過程。我們教師可以省時省力並能在講評時做到有的放矢。

四、計算機網路特性有利於實現互動化教學

以多媒體、網路為核心的.現代資訊科技將把教師和學生引入全新的教與學的世界,學生們可以足不出戶,在家裡學習,同時又與老師、同學保持著接觸。特別是在暑假裡,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可以透過E-mail進行交流,及時得到教師的指導,教師也可以透過網路對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進行輔導。學校不再有圍牆課堂將變得更為活躍,依靠網際網路和遠端多媒體技術而建立的虛擬教室將使教學延伸到生物學課堂之外,它將擴大學生學習的世界,使學生有機會接觸遍佈世界各地的各種各樣的資料庫,他們將能與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學習者在網上共同參與、協同進行學習;他們將有機會在網上接觸各類教學的專家,與他們進行交談,及時獲得幫助。但計算機各網路不會取代教師,只是創造交流環境使人們共享大家的隱性知識,在共享中相互碰撞,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培養學生進行集體創造的意識和能力。

五、網路教學有利於實現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提高學生資訊素養

?創新能力和資訊素養(包括獲取、分析、加工與利用資訊的能力)是資訊社會所需新型人材必需具備的兩種重要的能力素質。這兩種能力素質的培養需要特定的、有較高要求的教學環境的支援,多媒體的超文字特性與網路特性的結合,正好可以為這兩種能力素質的培養營造最理想的環境。眾所周知,因特網(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庫、資源庫,它擁有最豐富的資訊資源,而且這些知識庫和資源庫都是按照符合人類聯想思維特點的超文字結構組織起來的,因而特別適合於學生進行“自主發現、自主探索”式學習,這樣就為學生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與此同時,由於學生從中有機會在Internet這樣的資訊海洋中自由地遨遊、探索,並對所獲取的大量資訊進行篩選、分析、評價、和進一步的加工,然後再根據自身的需要加以充分的利用,顯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必將得到關於資訊能力方面的最好的學習與鍛鍊,從而能較快地成長為既有高度創新精神、又有很強資訊能力的符合21世紀需求的新型人材。

資訊科技整合讓資訊科技有計劃地應用在生物學教學中,同時使我們教師在具備把握資訊科技,自覺利用資訊科技的基礎上,有意識、按步驟地給學生提供適當的訓練機會,學會利用當前的資訊環境獲取知識。為此必須要求教師改變舊有的學科觀念,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具備不斷更新知識、創造新知識的能力;同時,教師必須改變舊有的教材觀,在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中,當前的教材內容不可避免地要被不斷豐富和更新。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廢掉各模組間的阡陌,根據當前資訊科技的發展與資訊科技課程的目標以及學生的特點,結合其他學科的知識設定相關的課題內容,並且按照課題難度的大小安排學習順序和課時;教師必須改變舊有的教學觀,相對於傳統的教學模式,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教學方式都必須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能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