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七年級生物下冊《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教學反思

七年級生物下冊《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教學反思範文

幾十年前,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學生就曾經批評一些物理教材涉及的科學概念和科學現象脫離實際,脫離現實物理現象,不過是用一些字來說出另一些字的意思,供學生生吞活剝地背誦而已。例如,對摩擦發光的定義是:“當晶體被撞擊時所發出的光……”這樣的句子沒有說明撞擊的是什麼晶體,為什麼會發光。學生即使把這個定義背得滾瓜爛熟,回家後仍不知該這樣做實驗製造出一星半點的摩擦發光。如果在教材裡這樣介紹摩擦發光:“當你在黑暗裡拿把鉗子打在一塊糖上,你會看到一絲藍色的光。其他晶體也有類似的效應,沒有人知道為什麼。這個現象稱為摩擦發光。”那麼學生學習後就很容易做個實驗親自看看摩擦發光,而這將是“一次與大自然相遇的美妙經驗”。也只有這種能揭示知識和生活聯絡的.教科書和教學,才能真正發揮對學生的教育效果。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在課堂設計中沒有用課本上提供的“眼睛和照相機”的對比設計問題情境,因為我認為學生對於照相機是不熟悉的。相反,我認為放大鏡的聚光作用是每個孩子的遊戲內容。他們知道透過什麼樣的操作可以將光線聚集清晰。所以,我設計了從放大鏡引申出晶狀體,再引申出眼球的折光系統的教學順序。從實踐中看,學生都能理解和接受。

在課程中,我也有很多遺憾的感覺:一是為學生提供的動手機會和自由探究的機會太少了。因為課時的限制,遠視、散光、白內障等學生關注的熱點沒有帶領大家討論。如果能夠讓有這些知識的同學談論一下,可以起到豐富學生經驗,將課堂知識和生活環境結合起來的作用。二是在教學設計中為學生提供的問題情境還很值得推敲。這些情境中,仍存在不能成分調動學生興趣、和學生生活環境結合不緊密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