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圖形影象/多媒體

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透過媒體向學生傳播知識,教學媒體作為儲存和傳遞教學資訊的載體,起到了中介作用。國外研究表明,人們透過語言形式從聽覺獲得的知識能記憶15%,從視覺獲得的知識能記憶25%,利用聲光同步,把視覺和聽覺結合起來,能夠記憶的內容可達65%。可見,以聲光結合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對於知識的獲取鞏固,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媒體計算機在多種現代化教學媒體中脫穎而出,它透過設計課件,達到聲光同步,視聽結合的效果,使學生耳目一新,更利於掌握知識而受到教師的青睞。本文就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談一些淺顯的看法。

一、啟用興趣,創造良好的學習心理場

我們應當認識到:教室中教師和學生是一個整體的資訊場,教與學是心靈、語言、資訊交換的一個過程。學生掌握知識表現為自身內在的學習需,教學應當貫穿在學生的興趣之中,使學生的興趣在教學的每一階段都能連貫地表現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動。(赫爾巴特語)因此,興趣的啟用、保持就顯得尤為重要。而興趣作為支配人們行動的動機,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反映的結果。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提供大量的表徵,刺激學生多種感官,啟用學生的興奮點,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途徑。多媒體以其強大的表現力,使客觀事物的形、光、聲、色等直接作用於學生感官,對學生有極強的吸引力,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心理場。

1、形象感知,使學生受到情的誘導.

文學作品以塑造形象為手段,達到教育、啟智的目的'。多媒體以其極強的表現力,將形象放大、縮小、連續、定格等,展示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興趣。如第十冊《豐碑》,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揭題後,教師提問:豐碑什麼意思?課文中的豐碑指什麼?(被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接著多媒體演示:大雪紛飛,在一棵大樹下,軍需處長被大雪覆蓋著,如一座晶瑩的豐碑。教師啟發學生:軍需處長怎麼會凍死的?在凍死前是怎樣的情形呢?匯入重點段第三段的學習。多媒體演示:畫面漸漸清晰,出現了老戰士的形象,他凍僵了匯入第七節的學習,教師著重引導學生觀察軍需處長的表情、動作、穿著等,使學生了解軍需處長是被嚴寒凍死的。接著,教師透過富有感情的範讀,引導學生思考:軍需處長為什麼會凍死的?學生透過朗讀分析理解軍需處長的一心為公,毫不利己的高貴品質。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的感受他的這種精神,可用多媒體把兩個畫面結合起來:老戰士凍僵了大雪越下越大,覆蓋住他的身軀,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

運用多媒體,透過兩個場景的對比,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透過學生視覺上的差別,使學生從內心受到極大的震撼,產生情的衝動。

2、模擬過程,使學生獲得真的感受

模擬,即寫真。透過程式設計,模擬過程,達到真的目的,使學生獲得真的感受。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提供周圍的熟悉的真人真事,更具有感召力。多媒體的模擬功能,能幫助我們實現這一願望。它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微觀和宏觀的限制,把客觀世界、文學藝術展現在學生面前,既縮短課堂教學時間,又增加課堂資訊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第十冊《飛奪瀘定橋》攻天險一段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奮不顧身一詞,可用多媒體模擬:喊殺聲,槍炮聲混成一片,紅軍戰士不怕危險,奮勇奪橋在學生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教師透過定格放大讓學生仔細觀察幾個紅軍戰士奪橋的動作(鋪橋、衝鋒),用紅軍戰士奪橋奮不顧身、有的有的有的進行說話訓練。在視聽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運用詞語把它表達出來,使學生的形象思維轉化為抽象思維,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透過模擬過程,視聽結合,使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感覺,使詞語理解更為深刻透徹。模擬過程,還能使課文重點理解更為方便。例如:《飛奪瀘定橋》另一重點段搶時間的教學中,教師即可運用多媒體模擬敵我雙方搶時間的經過,使學生很快就能瞭解重點,進入課文的情境中。

3、創設情境,使學生得到美的薰陶

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文心雕龍》語)說明境與情的關係。透過多媒體,創設與課文有關的情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情趣,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

(1)以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本身就是情與境的結晶。以音樂渲染情境,激發學生情感的共鳴,是理解抒情性課文的有效途徑。例如:《十里長街送總理》這篇課文,由於所處時代不同,學生很難理解人民對總理的一片深情,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情感的共鳴。教學開始,可用多媒體放一小段哀樂,問學生:聽了有何感受?(難過、悲傷)師:你們知道嗎?總理逝世的那天,舉國悲哀,山河同泣,其悲壯如失去親人,是什麼原因使人民如此愛戴總理呢?以音樂渲染情境,直接而有效。

(2)以畫面再現情境

例如在教學第十冊《只有一個地球》時,抓住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一句的中心詞可愛、易破碎進行教學。如何讓學生理解地球的可愛,在欣賞了太空所見地球是一個晶瑩透亮的球體,藍白交錯,美麗極了後,教師可說:讓我們再到地面上,我們的身邊去看看吧。多媒體演示:音樂聲中,桂林山水的美、黃山的奇出現在學生面前。我們的地球多美呀!我們要保護地球,因為地球太容易破碎。多媒體演示:工業汙染,使環境受到破壞:河水渾濁,小魚死亡;樹林亂砍亂筏,山上一片荒蕪,到哪裡去尋找綠色?

展現美的畫面,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展現醜的情景,激起學生對美的追求。

二、點化難點,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課堂教學最基本的要求是緊扣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抓住重點和難點,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多媒體的教學手段給我們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透過設計課件,突出重點、分化難點,化難為易,逐步解決問題。

1、化抽象為形象,化概括為具體

美國教育家德加?戴爾認為,當學習是由直接到間接,由具體到抽象時,獲得知識和技能就比較容易。語言文字作為描繪客觀世界的符號,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由於多媒體可以提供聲畫並茂、視聽結合的客觀世界的表象,將抽象、概括的文字元號轉化為形象具體的可感的東西,使文字與客觀事物之間建立了聯絡,化難為易。如《鳥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寫榕樹葉子翠綠的顏色明亮的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引導學生理解顫動一詞是個難點,顫動字面上可解釋為抖動,光理解這些是不夠的,這時,教師可用多媒體演示:晨曦中,那青翠、油亮的新葉在微風中輕輕地顫動在學生感知的基礎上,教師適當點撥,學生便領悟到了顫動一詞進行說話訓練。這樣,從感知→理解→運用,從抽象→具體→抽象,詞語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化靜為動,化虛為實

想象、聯想是作者從客觀實體上生髮出來的。以多媒體為載體,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主觀感受,化虛為實,化靜為動。例如:第六冊《荷花》一課,引導學生理解想象我彷彿也成了一朵荷花是一個難點。如何突破難點呢?有位老師設計瞭如下課件:先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華欣賞滿池荷花。它們姿態各異,看著看著,我彷彿也成了一朵荷花,多媒體演示:我在荷花中翩翩起舞,滿池的荷花也隨我一起翩翩起舞蜻蜓向我飛過來,告訴我飛行的快樂;小魚向我游過來,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隨著小作者的觀察想象虛實結合、動靜相生,整個難點的突破是在欣賞的過程中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馳騁於美的畫面中,積極參與進教師的教學之中。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以興趣激發為先導,以視聽為手段,以提高課堂參與率為目的,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我們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