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稅務

我國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區別及分離後的成本效益論文

我國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區別及分離後的成本效益論文

摘要:我國實行了新的會計制度改革之後,對於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方面也有所改變,在制度上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新的準則中,對這兩項進行了獨立的原則,二者是有所區別的,現對成本效益在二者之間的作用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財務會計;稅務會計;

1 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

財務會計是在公認會計原則和會計制度的指導和規範下對己發生或已經完成的經濟業務進行確認、計量、記錄,並由此形成財務資訊,對企業和外部有利益關係的各方面提供報告,以滿足其經濟決策的需要為目標的會計。稅務會計是一門新興的邊緣會計學科,它是以國家現行稅收法令為準繩,以貨幣計量為基本形式,運用會計學的理論和核算方法,連續、系統、全面地對稅款的形成、計算和繳納,即稅務活動引起的資金運動進行核算和監督的一門專門會計。

近幾年,關於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分離問題一直是我國會計學界和稅務學界探討的個熱門話題,現在分析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區別基礎上,重點從成本效益出發探討了兩者的分離情況。

2 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區別

2.1根本目的不同。

財務會計是對企業中的一切經濟活動進行的綜合性的工作,在企業經營發展的過程中,財務會計1二作將企業內的經濟運轉狀況採集資料,然後利用科學的方法將其彙總並生成會計資訊,以報表的形式展現出來。透過財務報表,可以使企業的領導者和投資者對企業的經營發展狀況有一個清晰的瞭解,對企業的財務執行狀況有所瞭解,然後根據實際情況作m正確的決策和判斷。

稅務會計是對企業和國家財政進行的調節工作,在企業的執行發展中,稅務會計要根據企業的執行狀況,在國家稅法的規範下,作冉正確的稅務行為,合理的保障納稅人的利益。

2.2 主體不同。

會計主體,會計工作是對企業El常經營中發生的各項經濟往來所做出的工作,經濟業務的核算是對企業中實際發生的和已經發生的業務進行的記錄和整理。會計丁作是在企業的規範範圍內進行的經濟活動,根據企業的實際發展狀況合理的制定出會計處理手段和會計政策。會汁資訊的制定,要如實的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和財務運轉,為資訊使用者提供有利的資料資訊。在此過程中,會計主體可以是一個法律主體,也可以是一個經濟主體。

納稅主體,是指依法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基本納稅單位(或自然人),也就是稅法規定的獨立納稅人。原則上,規範稅制下應以法律主體作為納稅主體,當然也有為管理需要特殊規定的例外。例如,總公司和其沒有法人資格的分公司承擔連帶責任,應該作為一個納稅單位自動彙總納稅,但外國公司的分公司就必須作為一個獨立納稅單位來管理。各稅種的稅法中都規定了獨立的納稅單位(人),但是,由於我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種種不規範和財政體制的原因,還沒有完全做到按規範的'法律主體來界定基本納稅單位。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的成本效益。

2.3 遵循的原則不同。

在企業執行中,由於會計和稅法二者在服務的目的上有所不同,那麼直接導致了他們所遵循的原則也不同,對於工作方法和處理手段也就出現了差異。基本原則決定了方法的選擇,並且是進行職業判斷的依據。原則的差異導致會計和稅法對有關業務的處理方法和判斷依據產生差別。稅法也遵循一些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但基於稅法堅持的法定原則、收入均衡原則、公平原則、反避稅原則和便利行政管理原則等,在諸如穩健或謹慎勝原則等許多會計基本原則的使用中又與財務會計有所背離。

2.4 核算方面的不同。

目前,我國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差異不僅涉及應稅收入和應抵扣費用確認的時間,還涉及價值的計量;不僅涉及企業所得稅,還涉及流轉稅類各稅種;不僅涉及利潤表專案,還涵蓋資產負債表中的幾乎所有科目。企業所得稅方面的差異不僅有時間性差異,還有永久性差異以及我國獨具特色的裁量性差異。由於會計制度與稅收制度存在諸多差異,因此在稅務核算時往往需要在會計核算資料基礎上進行必要的調整。

3 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的成本效益分析

3.1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的成本分析。

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之後,需要建立各自獨立的核算體系成本,在企業執行期間,對於不同的業務會遵循不同的處理方式。在核算上,要重新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執行方式和處理原則,擁有自己獨立的核算標準,那麼這就需要花費一部分成本。

處理成本,將二者分離開之後,以前本是在一起進行的核算處理現在就需要分別進行處理,那麼在處理方面就又會增加一部分成本。人力成本,二者分離之後,還要設立獨立的稅務核算部門,對稅務丁作進行處理,為企業又增加了一筆人力成本。其他成本,二者分離後,還會根據企業發展的具體情況,有其他的成本開支,而開支的費用度會隨著分離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對企業的成本支出有所加劇。

3.2 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收益分析。

如果企業的建立方式是透過對外籌資的方式,那麼在進行財務會計和稅務會汁分離的過程中,就涉及到公眾利益的問題,分離的程度越高。那麼所獲得的收益也就越大。首先,二者進行分離之後,對於會計資訊的建立要比以前的質量更高,可以對企業的經營狀況有更為清晰的反映,那麼企業的領導者和投資者就可以透過會計資訊對企業的經營發展狀況和財務狀況有更為清晰的瞭解,有利於他們做出更加明確的決策判斷,增加了企業的經濟效益。其次,將二者分離後,稅務會計工作得到了獨立的核算和運轉,較以前相比,具有更高的運轉效率,增加了企業的稅務核算能力,使企業能夠在眾多的稅務方案中選擇更適合企業的方案,使企業避免了納稅方面的損失,減少了成本支出。最後,二者分離後,企業的稅務會計核算功能將更加的完善,使企業的納稅T作更加的規範化,可以樹立企業的納稅形象,建立企業的稅務誠信。

如果企業不是透過對外籌資建立,經營者就是投資者(例如國營企業、個體企業),企業不存在對外提供法定報告的需要,沒有公眾利益問題,此時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是否分離取得的收益無明顯變化。若強行將其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分離成本將遠遠大於分離收益。

3.3 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成本效益分析。

對於需要對外籌資建立,需要提供對外法定報告,存在公眾利益的企業,在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分離之後,不僅會產生收益的增加,同時在成本上也會有所增加,並且會隨著分離度的增加而有所提高。在成本和收益發生變化的過程中,收益和成本之間的差額才是企業最終看重的,只有這種差值為正的時候,才會對企業的發展有利,也是企業得以發展的前提條件。如果差值為負的話,那麼企業的發展將陷入倒退的境地,嚴重的甚至會倒閉。但是在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成本隨著分離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收益卻出現了遲緩的現象,所以說要根據企業經營發展中的具體晴況而有所變化。

對於不需要對外籌資建立,經營者就是投資者(例如國營企業、個體企業),不存在對外提供法定報告的企業,其沒有公眾利益問題。將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分離之後,在成本方面並沒有太大的變化,相反的成本卻會發生變化,並且會隨著分離度的增加而有所增加,使企業的成本大於收益,對企業的發展十分不利。所以說並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要增加這種分離度的,要有一個適度的分寸掌握,以對企業的經營發展有利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