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總結範文

高一政治知識點總結國家利益

高一政治知識點總結國家利益(精選6篇)

在平時的學習中,很多人都經常追著老師們要知識點吧,知識點有時候特指教科書上或考試的知識。掌握知識點是我們提高成績的關鍵!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一政治知識點總結國家利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政治知識點總結國家利益 篇1

處理國際關係的決定性因素:國家利益

1、國際關係及其決定因素

(1)國際關係的含義

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以及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的關係,叫國際關係。最主要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

(2)國際關係的內容和形式

①國際關係內容:政治關係、經濟關係、文化關係、軍事關係等。

②國際關係的形式是多樣的。最基本的形式是:競爭、合作與衝突。

(3)國際關係的決定因素

①國家利益是國際關係的決定因素

A.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間合作的基礎。

B.利益的對立是引起摩擦和衝突的根源。

②國家力量是影響國際關係的重要因素

國家力量又叫國家實力,綜合國力。是主權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衛國家利益,實現國家目標和影響別國的能力。是衡量在國際社會地位、作用和影響的尺度。

2、堅定地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

(1)為什麼要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

①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利益與人民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維護國家利益就是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是正當的,具有正義性。

②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是我國對外活動基本依據。

(2)我國國家利益的內容

①安全利益。如國家統一,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

②政治利益: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的鞏固。

③經濟利益:資源利用的效益,經濟活動的利益,國家物質基礎的增強。

(3)要尊重其他國家合理的國家利益,並維護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

經過精心的整理,有關“高一政治學習:高一政治國家利益”的內容已經呈現給大家,祝大家學習愉快!

高一政治知識點總結國家利益 篇2

我國的國家性質

1.國家的根本屬性

階級性

2.我國的國家性質

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3.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和特點

(1)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2)特點是:在於對佔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人民實行民主,對極少數敵視和破壞社會主義事業的敵對分子實行專政。

4.我國人民民主的特點

(1)廣泛性。(表現在:民主主體和民主權利的廣泛性。)

(2)真實性。(表現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質的保障;廣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實現。)

5.我國公民的政治權利和義務

(1)公民享有的基本政治權利:

①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②政治自由

③監督權

(2)公民應當履行的政治性義務:

①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

②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

③遵守憲法和法律。

④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

6.我國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則

(1)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

(2)堅持權利與義務統一的原則。

(3)堅持個人利益、集體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結合的原則。

7.選舉方式

直接選舉、間接選舉、等額選舉、差額選舉(要學會區別)

8.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方式及意義

(1)方式有: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專家諮詢制度、社會公示制度、社會聽證制度。

(2)意義有:

有助於決策者民主決策。

有助於決策者科學決策;

有利於促進公民對決策的理解,推動決策的實施;

有利於提高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和信心,增強公民的社會責任感。

9.農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性質

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

10.民主監督的渠道和方式

(1)信訪舉報制度

(2)人大代表聯絡群眾制度

(3)輿論監督制度

(4)民主監督的新形式、新方法:監督聽證會、民主評議會、網上評議政府。

11.民主監督的意義

(1)有利於改進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工作;

(2)有助於激發廣大公民的主人翁精神。

12.公民應怎樣負責地行使監督權利?

(1)公民要敢於同邪惡勢力進行鬥爭,勇於使用憲法和法律賦予自己的監督權。

(2)公民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採取合法的方式,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能干擾公務活動。

高一政治知識點總結國家利益 篇3

1、什麼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它包括哪些內容?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①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

②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

2、為什麼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①哲學的基本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②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迴避,必須回答的問題。

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

唯物主義: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唯心主義: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於意識,意識決定物質。

4、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及其合理性、侷限性:

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理解: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合理性——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侷限性——這些觀點知識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著就把複雜問題簡單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合理性——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侷限性: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威信注意等侷限性。

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主觀唯心、客觀唯心

高一政治知識點總結國家利益 篇4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社會歷史性特徵和主體性特徵。因此,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就必須⑴堅持真理,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⑵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的價值標準,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的的價值追求。

如何真正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如何處理個人利益與他人、集體、社會利益的關係)

⑴多數人的利益是最緊要和有決定性的因素,必須首先考慮並滿足多數人的利益要求。⑵當個人利益與人民利益發生衝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進行選擇。⑶當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衝突時,要善於從不同角度考慮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選擇;⑷當個人利益與社會、集體和他人利益沒有發生衝突時,要把個人、集體和社會三者的統一作為自己選擇的標準,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衡取其輕。

解析:(1)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特徵

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把握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有助於我們正確評價歷史和現實中的各種價值觀念,防止簡單化和片面化傾向;有助於我們的價值觀念與時俱進,從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進行正確的價值選擇。

(2)不同的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各不相同(主體性)。

①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就不同。②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對其價值的評價也會不同。③人們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就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就會作出不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高一政治知識點總結國家利益 篇5

1.市場交易的基本原則

(1)必要性:是市場執行規律的必然要求;也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題中之義;是保證市場交易活動有秩序,按規則進行的基本條件;對規範經營者和消費者的交易活動和行為,使市場交易健康,正常,有序地執行,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2)基本內容:①自願原則。自願是市場交易的基本原則;②平等原則。這既是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也是市場交易的一條重要原則。③公平原則。公平就是公平交易,明碼標價,童叟無欺;公平原則是市場交易的靈魂,是衡量市場交易活動是否有序、是否規範的試金石。④誠實信用原則。它是現代市場交易活動的`基本精神。

(3)違背市場交易原則的危害性:損害消費者利益;浪費社會財富;造成社會矛盾;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

2.生產與消費的關係:(1)生產決定消費。一是生產為消費提供物件。二是生產決定消費水平。三是生產決定消費方式。四是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2)消費反作用於生產。首先,消費是社會生產四個環節中的最後一環,其次,消費是生產的動力。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帶動一個產業甚至幾個相關產業的出現和成長。第三、消費為生產創造出新的勞動力。第四、消費是生產的目的。

3.社會主義生產目的。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

4.依法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1)保護消費者權利的重要性:①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客觀要求;②有利於實現資源的最佳化配置。③不僅有利於消費者個人,也以生產經營者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有利。

(2)消費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權利:

①安全權。②知情權。③自主選擇權。④公平交易權。⑤求償權。⑥人格尊嚴和民族風俗習慣尊重權。

(3)消費者如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①消費者要學法、懂法、知法,學會依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②遵守社會公德,維護他人的合法權益。

高一政治知識點總結國家利益 篇6

1.社會生產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1)社會的存在要以社會生產為基礎。在人婁社會的數百萬年曆史中,不管是漫長的史前時期,還是迄今為止數千年的文明時期,其存在的基礎就是人類的社會生產。透過社會生產,自然界的許多物質材料發生了變化,成為適合人類衣、食、住、行所需的各種物質生活資料。如果沒有這種生產活動,人類社會本身將不復存在。因此,社會生產是社會存在的基礎。

(2)社會發展也要以社會生產為基礎。只有當一個社會所提供的產品不僅能滿足其成員的衣、食、住、行等經濟生活需求,而且還有較多剩餘的時候,人們才可能有物質基礎和閒暇時間,去從事經濟活動以外的其它各種社會活動。無論是文化藝術活動、體育競技活動,還是參政議政的政治活動,都要以生產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為物質基礎。社會經濟生活的變動以及由此引起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變動,使整個社會逐漸地由低階向高階階段發展。因此,社會生產又是一個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基礎。

2.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相互關係

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發生著兩個方面的關係:一個方面是人同自然界的關係,表現為人類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這就是生產力;另一方面是人與人之間在經濟活動過程中即在社會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過程中發生的聯絡,這就是生產關係。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互相聯絡,密不可分:(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選擇什麼樣的生產關係,不是人們隨心所欲的結果,而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

(2)生產關係形成後,它又會反作用於生產力。一種生產關係如果能調動人們進行經濟活動的積極性,它就會對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起促進作用;當一種生產關係或者其中的有些環節壓抑了人們經濟活動的積極性時,它就會束縛和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這時候,它就需要作變革或調整了。

3.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國民經濟資訊化

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國要堅持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資訊化,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

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特徵是:(1)科技含量高;(2)經濟效益好;(3)資源消耗低和環境汙染少;(4)人力資源能夠得到充分發揮。

在我國新型工業化道路上,國民經濟資訊化與工業化交融在一起。資訊化帶動工業化,其本身也成為新型工業化的一個標誌。

所謂資訊化,就是在農業、工業、服務業和科學技術等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廣泛應用現代資訊科技,深入開發和廣泛利用資訊資源,加速現代化的過程。

5.資訊化與工業化的關係

資訊化與工業化的關係密不可分。首先,工業化為資訊化提供物質基礎。資訊基設施的建設、資訊科技的研究和開發、資訊產業的發展,都以工業化的成果為基礎;其次,資訊化帶動工業化。資訊化為我國高起點加速工業化提供了可能。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是我國完成工業化任務,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的新機遇。總之,只有堅持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資訊化,才能真正加快我國工業化、現代化的程序。資訊化與工業化之間的聯動和相互促進,是中國最終完成工業化、實現現代化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