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樞密韓太尉書》教學實錄
學習目標:
1.學習作者高遠的志向和養氣為文的做法。
2.學習本文新奇的立意和巧妙的構思。
3.反覆誦讀,體會本文的“氣”、“勢”。
一、預習導航,提升自我
1、本文作者是 ,字______,號______,又號______,
______代散文家,與其父______、兄______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給加點的字注音。
嵩山( ) 四夷( ) 恣觀( ) 賜歸( ) 苑囿( )
召公( ) 相稱( ) 汩沒( ) 嵩山( ) 宮闕( ) 冠天下( ) 溢乎其貌( )恃以無憂( ) 憚以不敢發( )
3、解釋下列實詞
執事: 生: 氣: 形: 浩然之氣 養: 致: 乎 宏博 稱 豪俊 嘗
疏蕩 充 奇氣 豈
鄉黨 中 自廣 百氏
汩沒 恣 顧 慨然 想見 巨麗 宏辯 秀偉 遊 才略 冠 恃
憚 發 志 何為
光耀 自壯 盡 通
向 有取 鬥米之祿 所樂
待選 優遊 益治 苟
辱教
4、一詞多義
生:轍生好為文__________ 轍生十有九年矣__________
雖:雖無所不讀__________ 雖多而何為__________
見:見乎其文__________ 轍也未之見焉__________
二、梳理文脈:
全文以什麼為線索展開論述的?請試著加以分析。
三、合作交流
1、在第一段中,作者提出了一個什麼觀點?他是如何證明自己的觀點的?
2、第二段中作者為什麼要“決然捨去”?目的是什麼?他“決然捨去”看到了什麼?
3、第三段怎樣表達想見韓琦的強烈願望?
4、第四段作者說“偶然得之,非其所樂”,那麼作者所樂的是什麼?
四、深入探究
1、文中“養氣”的新涵義是什麼?
2、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求見韓琦,可為什麼要從為文治學落筆?
3、歸納本文的寫作特點。
五、拓展延伸
假設你想去拜訪某位名人,又怕他不肯見你,試借鑑蘇轍的做法,先寫封信給他,儘可能地打動他。
六、資源連結
1、蘇轍(1039—1112),字子由,晚號潁濱遺老,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博聞強記,勤奮好學,少年時即顯露出出眾的才華。嘉佑元年,蘇轍與父、兄同至汴京,頗得當時文壇盟主歐陽修的賞識,次年與蘇軾同榜考取進士,名動京師。蘇轍踏上仕途後,在對待王安石新政等事當中,表現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但後來因其兄“烏臺詩案”的`牽累和忤逆了元豐諸臣等而屢遭貶謫,晚年在貶官處許州(今河南許昌)築室定居,自號潁濱遺老。“不復與人相見。終日默坐,如是者幾十年。”(《宋史蘇轍傳》)有《欒城集》傳世。
2、樞密韓太尉,即韓琦。當時掌管全國軍事,相當於秦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職,故稱之。當年,蘇轍考中進士之後,未得見身居要職、詩文並擅的韓琦,就寫了這封才氣橫溢的自薦信求見。
3、寫作背景
寫這封請謁書時,蘇轍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節未顯,怎樣才能說動名滿天下的韓琦呢?聰敏的蘇轍沒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諛,而是獨從作文之道入手,“更不作喁喁細語,一落筆便純是一片奇氣”(金聖嘆),一路跌宕蓄勢,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謁求進之事納入文學活動的範圍,顯得高雅拔俗,這不能不讓韓琦對這位初出茅廬的後生刮目相看。文中,蘇轍提出的“文氣說”,強調後天實踐對文學創作的重要性,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關於“文氣”的文學理論,九百多年來,這篇佳作一直傳誦不衰,深受人們喜愛。
當堂檢測
內容理解
蘇轍,字______,號______,又號______,______代散文家,與其父______、兄______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此文是19歲的蘇轍寫給韓琦的信,作者寫這封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個是剛剛考取進士的青年,一個是掌管全國軍權的大官,怎麼開口下筆呢?首先是稱謂問題。作者不直呼對方,而稱“____________”,這是一種謙虛的說法,是為了表達對對方的____________。
第一段,作者先從作文當有養氣之功談起,提出作文的新奇觀點,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裡的“氣”指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具體闡述“養氣”的時候,作者採用了_________的論證方法,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實際上在“養氣”上作者強調了兩方面,前者是________,後者是___________。這一段中所說的“太史公”是_________,他寫下了被魯迅譽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______》。蘇轍稱其文章頗有奇氣,奇在什麼地方?用原文句子回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文章的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個人之所以能有如此作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段,就自身經歷進一步對“養氣”說展開論述。作者有前後不同的兩種學習經歷。第一種是____________時的學習情況,所交往的是___________人;所居住的環境是____________;所讀之書是______________。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作者“決然捨去”,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種是__________時的學習情況,作者見到的“奇聞壯觀”可概括為三方面:(1)名山大川: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名勝古蹟:包括: ______
(3)名人學士: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歸納起來,實際上是兩點: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這兩樣實際上又可看出作者“養氣”更重視______________。作者見到的“奇聞壯觀”那麼多,但未見到的是_________ 。接下來作者由歐陽公自然引出韓琦,對他大加頌揚,表達了對他的_______________之情,作者寫“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看似與上文意思無關,其實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在第三段中,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就明確了蘇轍的求見之意
第三段“于山見____________於水見_________於人見____________”不僅僅是呼應上文,真正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段,作者自明志向,再表求見之意,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可知作者志向宏大,其志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後一句中“________”一詞表明作者再次求見之意,這是一種____________的說法。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閱讀練習及答案
上樞密韓太尉書
蘇 轍
太尉執事: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遊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遊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恐遂汩沒,故決然捨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傑。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後知天下之巨麗;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遊,而後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而轍也未之見焉。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于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向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然幸得賜歸待選,使得優遊數年之間,將歸益治其文,且學為政。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6.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足(3分)
A. 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 稱: 相稱,符合
B. 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 氣: 人的氣質、修養、精神力量
C.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冠: 位居第一
D. 將歸益治其文,且學為政。 益: 增加
7.下列“其”字的用法與“不足以激發其志氣” 指代內容相同的一項 (3分)
A.稱其氣之小大 B.聽其議論之宏辯
C.與其門人賢士大夫遊 D.偶然得之,非其所樂
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 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
(2)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9.根據文章內容說說“氣”指的是什麼,怎樣才能“養氣”。(5分)
答案:
6.D (益:更加)
7.答案:D. 自己(A.孟子 B.歐陽公 C.歐陽公)
8.答案
(1)(我)認為文章是“氣”的表現,但是文章並非透過學習寫作技藝就能寫得好,而“氣”經過自身的內在修養卻能得到。
(2)太尉如果認為可以教育好就請您屈尊指教我,這更是我的幸運了。
9.答案:①“氣”指的是一個人的內在修養,綜合氣質。②“氣”可以透過遊歷名山大川擴大見識,③結交英雄豪傑,④拜見大家等方式加強修養得到。
翻譯:見唐宋八大家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