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電影

電影和景觀中動態視覺的實驗性研究論文

電影和景觀中動態視覺的實驗性研究論文

【摘 要】在空間研究領域空間動態視覺研究是一個新課題,不斷髮展的敘事認知理論和新電影技術出現,為這一課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在人對空間的認知方向上和空間視角界定上促使我們對景觀建築空間和城市空間重新思考。同時,這一課題的研究為學科交叉提供了一個新溝通方式,本文中對電影動態和景觀動視覺的探討,目的探討現代景觀空間設計中動態視覺控制更多方法和可能性。

【關鍵詞】景觀空間;電影敘事性;視覺曲線;動態空間;敘事性

一、視覺的動態性發展

在運動中認知空間已經成為現代人對空間認知的主要方式。動態視覺並不是在現代產生的,早在十八、十九世紀動態視覺就以多種形式存在和發展。所謂動態視覺即空間觀察者在運動中認知空間。在建築、園林領域,空間流動所帶來的心理變化,成為視覺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到了二十世紀前半期,現代主義藝術浪潮席捲整個藝術界,藝術家為了反抗過去的敘事成規,開始試探感情上更真實的表達方式,對自然的尊重和對個人情感的釋放成為藝術作品的追求方向,在這一過程中時間的變化、曲線的控制開始被高度重視,成為探索性作品的主導。

印象派開始用色彩描繪時間推移過程中,空間所產生的色彩變化,立體主義、抽象表現主義、達達主義等流派的藝術家開始嘗試將空間視角的多樣化以及時間維度的表現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創作中,達達主義的代表藝術家杜尚在作品《下樓梯的羅女》中,將時間和運動在平面畫作中表現出來,是對動態感官瞬間表現的嘗試作品,透過抽象運動反映時間和空間的完美藝術表現。與此同時,電影的發明和推廣,開始給人們帶來了全新的視覺體驗。電影透過對大銀幕裡時間和空間的控制,視覺形象和鏡頭切換的表現,透過電影中“還原”的現實世界,去審視生活以及和自身生活之外的'場景、情感和故事。

現代主義藝術思潮和電影的發明衝擊到了當時的建築界,在當時一些新銳的建築師開始重新審視空間與時間之間的關係,建築師柯布西耶最早開始提出“建築漫步”的概念,這一概念體現在他以拉羅歇公寓為代表一系列實驗性住宅設計,“建築是運動中被欣賞的,用人的腳……當走的時候,從一個地點到另一個地點……真正的建築漫步是不斷改變視野的、意外的、並且充滿驚喜的”。

二、電影的敘事性

電影在產生之初是無聲的,除簡單文字外,完全是透過影象中的人物表現、空間語言和對時間的組織來體現故事的發展,作為背景,空間環境通常是運用特定環境、特定視角、特點時間來讓觀者體會電影脈絡,引導其發展。電影敘事性手法從電影發展之初就與建築產生密切聯絡,在電影運用建築語彙也非常常見。電影將一系列在不同地點,從不同距離和角度,以及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合起來,敘述情節,刻畫人物。。

在艾利?福爾的文章《電影塑性》中“電影將時間與空間結合更近一步,時間因此真正成為空間的一個維度”。時間是在敘事內容的及基礎上延展,也因敘事而產生意義,這也給電影處理空間和時間的同時,提出了新的問題:場所意義的構建。電影在空間中敘事,電影景觀根植與我們的生活場景,將不同地區的城市空間,風景建築,自然環境等,以一種抽離的姿態將空間書寫為具體或微觀的敘事,讓人們對熟知空間重新審視,對陌生空間加以情感化、概念化的認識。

在希區柯克的電影中,空間的情感化和敘事化手法運用的突出且純熟,代表作《後窗》就是這樣一個代表作品,透過景框的獨特設定和鏡頭的巧妙運用,空間佈局成為狹長一線的視窗方向,便於用視窗這個景框所說故事,建築成為故事的承載體。如果說《後窗》還是固定視窗為景框的動態空間敘事手法,安東尼奧尼的大量電影作品中,喜歡關注拓展建築與場所的情節和意義,動態空間本身的敘事性則被最大化發揮。

在周憲的《視覺文化語境中的電影》中提到:“電影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似乎有一個逐漸擺脫語言中心模式影響的歷程,它逐漸地找到了電影所以成為電影的根據所在———景觀”。景觀空間實驗在當下電影實踐日益增多,在某種程度上反映的是當下電影把訴諸視覺的影像自覺作為電影藝術本性來對待的願望,其目的是建設起電影的獨立品格。景觀空間語境的建構對當代電影探索其藝術純粹性具有積極的意義,它從視覺方面拓寬了電影藝術進行多方位表達的可能性。

三、景觀空間中的動態

視覺的控制空間依靠電影這一載體在敘事的同時,擁有自己的敘事體系,透過電影實驗我們可以看出,環境空間和敘事聯絡在一起才被記憶和思考。近年來對環境空間加以敘事的實驗也以多種形式出現,2010年藝術家奧拉維爾·埃利亞松和建築師馬巖松的體驗性展覽《感覺即真實》,便是對空間感知的一個實驗性探索,他們運用空間、觸覺、霧氣、色彩創造出一種特殊空間環境,為體驗者提供了一個審視空間的全新視角,用最直接的方式提出環境的感知問題,引導人們對空間狀態和“真實”生活的思考。

在景觀設計領域,空間動態視覺的控制很早就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出現了,“步移景異”就是以人的行為動線為基本的設計方式,在動和靜兩種狀態下,看到的景緻和感受到的空間都有不同層次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是景觀效果的改變,而是參觀者在時間和空間的轉換過程中,主觀性與空間語境交流,合成有“本體空間”基礎之上的“意境空間”,開啟現代景觀空間的動態視覺的研究和發展。十八世紀歐洲“如畫”概念作為動態空間經驗的起點被提出,“如畫”英文為“pictur—esque”指景色、人物等猶如圖畫般美麗,側重有強烈的實際感或逼真感,使人富於想象或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種畫面式的觀看形式為現代園林設計提供了新航向。人們在空間中所產生的視覺經驗事實上依賴與在景觀變化過程中引發的心理變化,這樣的觀念為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建築家、景觀規劃師所認同。

無論是電影鏡頭中的空間變化還是中國古典園林的“步移景異”,到近代柯布西耶的“建築漫步”,都為分析現代景觀空間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角度和設計方式,即建立在傳統空間研究方之上的注重空間動線和心理變化的研究。現代景觀過多注重俯視的平面化效果,在視線效果和視角控制上缺少人性化考慮,如何控制動線和視覺化動態效果是景觀設計中的考驗。

景觀動態空間的構建應注重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空間動線的設計,在生理角度把運動置於空間認知的中心地位,透過設計將觀者路線隱性控制,所謂隱性控制即不同於電影中鏡頭的固定觀看路線,而是非強制性的、引導性路線控制設計,在這樣的過程中讓設計者、空間語境和觀者達到最佳的交流和體驗。另一方面,在第一步的基礎上時間維度被帶到空間認知過程中,空間之間交替轉化,前一空間給人所產生的認知畫面的停留與下一空間畫面在人腦中產生自然連線,並且觀者將其認知經驗和自身情感融入其中,產生不同的觀看的體驗。此時,設計者如同電影中的導演,引導觀者進入其營造的故事意境中,物質建造的空間和精神空間之間的經驗感覺和意義的交流。景觀空間是被物理化具體實現的形象,而電影中的空間是一投射的形式被固定化和影象話,但這兩種藝術形式都依託於生活框架和人類情感之上,界定了人們交流情景和解讀世界的視野。

四、結語

在空間研究領域空間動態視覺研究是一個新課題,不斷髮展的敘事認知理論和新電影技術出現,為這一課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在人對空間的認知方向上和空間視角界定上促使我們對景觀建築空間和城市空間重新思考。同時,這一課題的研究為學科交叉提供了一個新溝通方式,本文中對電影動態和景觀動視覺的探討,目的探討現代景觀空間設計中動態視覺控制更多方法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