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灰椋鳥》課後教學反思

《灰椋鳥》課後教學反思

《灰椋鳥》是蘇教版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是作者徐秀娟在鹽城自然保護區工作時寫的一篇散文。描繪了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景象,表達了作者對鳥兒的喜愛和對林場工人的敬仰之情。文章第二段是重點,作者觀察仔細,描述生動形象,將灰椋鳥歸林的活動與自己內心湧動的感情同時描寫,交融滲透,合為一體,字裡行間流露出自己對灰椋鳥的喜愛之情。

在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上,我主要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複習引入。

一開始在匯入時我的想法是圍繞第一教時灰椋鳥的外形入手,然後直奔重點,圍繞場面如何如何壯觀展開學習。反覆揣摩作者的意圖,終於發現了一條情感變化的線索:作者由滿不在乎到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由耐心地等待到突然看見時的驚喜;由初見時的驚喜到後來的驚歎、激動、興奮;再由興奮恢復平靜後由衷的感激,可以說作者是一位善良美麗、文筆優美、情感細膩豐富的女孩。假如不循這一線索,學生怎麼可能自然地與作者產生共鳴,體會作者的愛鳥之情呢?所以,最後在教學設計時,我抓住了作者沒看灰椋鳥之前是怎樣想的,看了之後又怎樣想呢?然後引出第六自然段,從反問句入手,先讓學生改成陳述句,然後因勢利導,切入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第四、五兩個自然段。

二、感悟歸林時壯觀場面

即學習第4自然段。先讓學生默讀課文第四自然段,用筆劃出描寫灰椋鳥歸林的壯觀場面的句子,然後一邊讀一邊想象當時是怎樣的一幅畫面。交流時,相機出示相關句子,然後引導學生重點抓住“排空而至”、“數百米長”、“巨大”、“一批一批”、“浩浩蕩蕩”等詞語來體會。在指導朗讀時,先練讀這些重點詞,讀出壯觀之勢,再將詞語放入到句中進行練讀。在指導學生理解體現壯觀場面的一個關鍵詞“排空而至”,其實也是學生理解比較困難的一個詞時,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之後,我透過多媒體課件播放灰椋鳥歸林的壯觀場面,讓學生從視覺上直觀地感受“排空而至”,看了錄影之後,不用教師過多地解釋,學生自然明白了詞義,還讀出了壯觀的氣勢來。緊接著安排了想象練習,“有的排成數百米長的長隊,有的圍成一個巨大的橢圓形,還有的呢?”學生充分發揮了想象,各種形狀的隊伍脫口而出。接下來我相機安排了分角色朗讀,師引讀第三自然段,一組學生讀第四自然段第一句,其餘同學讀“大部隊”,再次讓學生透過讀感悟壯觀。過渡:作者透過語言文字讓我們看到了這樣壯觀的畫面,她還聽到了什麼?引出第四自然段 “先回來的鳥——後到的鳥——”一句,先播放鳥叫聲,引出“傾訴、呼喚、應和”,理解“傾訴、呼喚、應和”內容時,我設計想像說話:如果你就是一隻灰椋鳥,你會傾訴、呼喚、應和些什麼?這一情景創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實現了個性化閱讀,為學生馳騁思維、放飛思想、張揚個性提供廣闊的時空。“另外此句中的分號的用法,我的處理是先拋給學生一個問題:換成逗號或句號行不行?學生透過比較覺得不行,明白這裡分號表示並列關係,不能換,最後再讓學生分組讀一讀這個句子,體會分號的用法。最後在完成本自然段教學之後,我透過多媒體播放灰椋鳥歸林時的動畫錄影,讓學生以給錄影配旁白的形式來完成第四自然段的背誦。邊想象畫面邊背誦這是一種很好的記憶方法,讓學生掌握這種方法今後背誦學生就能應付自如了。

三、感悟歸林之後的熱鬧之情

如果說第四自然段教學時我牽得比較多的話,接著第五自然段的教學,我則透過組織學生“讀、劃、品”與文字真切對話,教師則在一旁提醒,讓學生形成讀書動筆的良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學會學習。

首先課件播放,師配樂引讀“夕陽已漸漸西沉,晚霞映紅了天空,也映紅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鳥越來越少,可整個林子裡的灰椋鳥們還不願過早地安眠,它們又會做些什麼呢?”讓學生自學第五自然段,找自己喜歡的寫鳥的`句子多讀一讀,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全班交流時,我相機出示兩句話。

“看,這幾隻剛剛落在枝頭上,那幾只又馬上撲稜稜地飛起。它們的羽毛全變成金紅色的了,多麼像穿上盛裝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讓學生回到一開始灰椋鳥給我們留下的印象,進行比較朗讀,抓關鍵字眼“看”,感悟夕陽映照下,如翩翩起舞的少女般的灰椋鳥的美麗。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看了之後愛上了灰椋鳥,從而對灰椋鳥更添喜愛之情。再指導學生美美地讀好這句話。

“樹林內外,百鳥爭鳴,呼朋引伴,嘰嘰啾啾,似飛瀑落入深澗,如驚濤拍打岸灘,整個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個天然的俱樂部。”這句話,運用了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在學生理解感悟的基礎上讓學生想像,這聲音如——似——。這樣熱鬧、歡快的百鳥爭鳴圖,作者被它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歡呼起來,如果你就是作者你會歡呼什麼?這一情境的創設,旨在讓學生抒發出內心對灰椋鳥的喜愛之情,與作者產生共鳴。

這兩個環節的設計,學生透過“讀、找、品、悟”與文字真切對話,學生自主學習,收穫不少。我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讓他們能自己感知、發現,在對話的過程中教師起到啟用、指引、協調的作用,引導學生透過詞語感悟、透過句式感悟、透過情景感悟,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釋放出巨大的學習潛能。最後以填空的形式再現文字,讓學生透過體會文章結構來記憶文字。這又是另一種記憶方法。

四、昇華愛鳥之情,深化文章主題。

教師談話迴歸到第六自然段,作者想法的變化正是情感的變化,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變化?透過問題:讀之後想到了什麼?再結合“觀賞”一詞的賞析,明白作者情感的變化其實不僅因為灰椋鳥歸林的壯觀,歸林之後的熱鬧,更是因為想到了人,即對林場工人的辛勤勞動的感謝,對人們植樹造林、保護環境的讚美。進而使學生受到愛鳥、護鳥,植樹造林、保護環境,熱愛大自然的教育,突出本節課的主題。然後聯絡到文章作者徐秀娟,她出生養鶴世家,從小就喜歡鳥,喜歡動物。從文章的字裡行間讓我們感受到她是一個熱愛大自然、愛鳥的人。最後透過《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內容的深情講述和音樂的欣賞,昇華學生的愛鳥之情,讓學生永遠銘記徐秀娟的一句話“鳥是人類的朋友,樹林是鳥的樂園。”

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環節不多,但環環相扣,逐層深入;分析不多,但圈點批註,感受頗深;文字不多,但熱情朗讀,聲聲入耳。不足仍然很多,自認為主要表現在對學生寫作方面的引導不到位,其實在學習四、五兩自然段後只需要用一句話對寫作方法上強調一下,引起學生注意,為學生今後寫作做好鋪墊。而我恰恰忽視了這一點。教學過程中滲透了,但未總結,所以學生很難有較深的印象。更多的不足,期待各位的發現,靜候各位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