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圖形影象/多媒體

語文教學中的多媒體教學論文

語文教學中的多媒體教學論文

一、在語文課中的文學作品教學時,對於多媒體影象的使用就應慎重

文學作品是以文字為載體來傳送資訊、反映生活、傳達感情的,文字的內涵其豐富性、廣泛性、深邃性和複雜性是其他媒體所不能比擬和替代的。文字不是鏡子,不是照相機、攝影機,它所反映的生活更集中、更典型,它給讀者留下了廣闊而豐富的想象空間,它是以意象為存在形態的。文學作品是作家感知、情感、理智等心理因素構成的審美經驗世界。如果在教學中要製作課件,就不要簡單從事,一般可以不必去做,引導學生多讀精讀,進而理解,特別是詩歌散文。比如初中一冊語文課本中選了朱自清先生《春》這篇散文,教學時,大多教師都會引導學生把課文描繪的情景理解成幾幅圖:“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如果用多媒體來展示,學生看到的無非是碧綠如茵的草地,可以看到人們在草地上“打兩個滾”“踢幾腳球”“捉幾回迷藏”的畫面;可以看到“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花的海洋;可以看到因輕風吹動而搖曳的花枝,顫動的小草,也可以看到“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的雨景……但是,從影像畫面上很難領略到“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偷偷”“鑽”這些詞的妙處;難以從畫面上去感知到,“都開滿了花趕趟兒”句中“趕趟兒”的情景;難以嗅到花的“香味兒”,還有“輕悄悄”“軟綿綿”“吹面不寒”“像母親的`手撫摸”,還有“他們的房屋在雨裡默默著”中的“默默”。

這些精美的語言,只有讓學生在閱讀中慢慢咀嚼品味,是多媒體影像根本無法傳達的。在教學中,學生感知春天的美是透過文字這個載體來實現的,在不同層次的學生心目中,春的形象,春的色彩、聲音、春的氣息味道質地……一萬個學生(讀者)有一萬種理解,閱讀欣賞作品的目的,也在於喚起學生自己對春的感知和聯想,而多媒體則將學生的思維約束在影像作品製作者個人或少數人所經歷的那一種境界中,這種侷限性太大了。再比如詩歌的教學,古代詩歌是世界文學寶庫的瑰寶,是語言的精華。許多詩詞文字簡約而意蘊豐富,如果要製作教學課件,運用多媒體,也應視情況而定。教學王維的《使至塞上》,影象完全可以展示“沙漠”的“大”,“孤煙”的“直”,“落日”的“圓”,但“問邊”的朝臣那種蒼涼、悲壯的心境卻難以傳達;《題破山寺後禪院》中“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可以用畫面展示“曲徑”“禪房花木”,但卻難以傳達“幽”“深”的意境。現在各地的教學活動中,凡有條件的都要求運用多媒體課件,各種“獻優課”“競賽課”更是無課件不行,因此,許多教師在製作多媒體課件時也有粗製濫造的現象,畫虎不成反類犬。本來,現代多媒體技術對文字性作品的衝擊已經很大了。中學生中90%以上的人看過《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文學名著改編的電視劇,但通讀過這些作品原著的人可能就少得可憐了。在大多數學生中,孫悟空的形象就是演員六小齡童扮演出來的那個形象,而原著中許多生動的情節、優美的詩歌、細膩的各種描寫等,影視中沒有表現出來那麼多豐富的東西,他們就一無所知。事實上,影視劇的製作顯然比一些教師製作的課件要高明得多。那麼,我們教學工作者在製作和使用課件時,就不能不避免這些誤區,注意使用多媒體課件的實際效果。

二、結語

筆者不反對使用教學課件,但反對隨便地不加選擇地濫用。使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技術,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但應該注意製作質量和使用效果。有時不妨製作一些半成品,讓學生去完善它,或者發動學生製作課件,這樣還可以發揮學生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