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數學活動《積木商店》課後反思

數學活動《積木商店》課後反思範文

又到家長半日開放,本來打算上繪本,想好好讓家長也來感受一下繪本的魅力,跟我一起迷上繪本。不過王老師捷足先登,我考慮再三決定上一個數學活動,因為小班到現在家長還沒有看到過數學活動。這次我根據建構式課程的內容,自己設計了活動“積木商店”。之所以如此設計,是想借用最常用的積木,讓家長體會到隨手拈來的教育。活動重點是讓孩子在對積木的觀察、操作中感知數字與數量的關係,在遊戲中提高自己的數物匹配能力。

本次活動一共設計了五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是“數積木”。其實就是集中學習數字9的環節。透過呈現不同形狀但數量同為9的四條積木來引出數字9,得出數量為9的物體都可以用數字9來表示。不過,在實際活動時,我發現四條積木的重複並不適合中班或者說是我們班的孩子,調整為三條更為緊湊和合理。

第二個環節,是“包裝積木”。孩子們人手一個貼了數字6——9的包裝袋,根據自己袋子上的數字,選擇相同數量的積木到袋子裡。在這個操作之後,安排了自查和互查的環節,增進了孩子間的交流,孩子們都很仔細的數著,正確率頗高。但提供的塑膠袋有點大,下次要換小號或者中號的保鮮袋,或者用塑膠小筐也可以。

第三個環節,是“積木上櫃”,請孩子們根據自己袋子上的數字把積木放到相應的貨櫃上。貨櫃上放了一塊牌子,有兩面,一面是數字一面是點數。這個過程中,基本沒有孩子放錯,相對而言比較簡單,主要是針對個別孩子設計的,因為前面的包裝積木環節不利於一一檢查,安排這個環節既是遊戲情節的需要,也便於發現和糾錯。

這個環節基本沒有問題,但我又在想,如果在這個環節中,在每個貨架前安排一個孩子或者一個家長檢查是不是更為細緻些。

第四個環節,是“積木商店開張營業”。應該說這是整個活動的一個較重的環節,孩子的個性能有所發揮。活動開始我交代了遊戲的方法,並讓孩子們看自己手裡的貨幣,有幾個點就表示可以買多少數量的積木。然後請了4名幼兒做營業員。結果,一開張,孩子們就蜂擁而上,“一手交錢一手拿貨”,快速到營業員反應不過來,這中間有部分孩子貨幣點數和積木數不能一一對應。第二次遊戲前,我強調了有多少貨幣點就買多少數量的積木,並請營業員仔細核對,正確後才能給貨。但效果不是很明顯,積木還是很快一搶而空,可能跟爸爸媽媽在園,比較興奮也有一點關係。

針對這一個環節的敗筆,我覺得下次活動時要注意:首先,老師給孩子的點數要仔細核對,要與給孩子包裝積木所用袋子上的數量相吻合,否則會出現有錢買不到積木的現象。其次,應該在積木商店開張之前,請個別孩子和老師“試營業”,讓孩子清楚買賣的規則和過程,知道買方和賣方應該有一個交流的過程,想想要怎麼說。這一點可以聯絡班級的區域活動,讓孩子熟悉買賣的過程,遊戲時就能自然地出現。第三,如果經驗積累足夠,那麼就可以適當增加難度,在遊戲貨幣的製作上動點腦筋,買賣的過程也不是貨幣和積木一一對應的過程,可以有一個貨幣相加買積木,或者商家找零買積木的.環節。當然這個有一定難度。

第五個環節,是“抓積木”,專門借用家長資源而設計的。就是請孩子用自己買到的積木和爸爸媽媽一起玩,你抓一把我抓一把,互相猜猜是多少,在這樣的過程中,讓孩子感知6——9數量的分合關係,為以後的組合奠定基礎。

當然,還有一個小小的私心就是想讓家長朋友都來感受和孩子一起遊戲的快樂。活動中,好多家長都為孩子猜不出自己手裡的積木而感到驚訝和不解,不斷地追問“一共有8塊積木,你手裡有4塊,爸爸手裡有幾塊?”對於孩子回答不出來他們感到失望和不可思議。我適時阻止了家長的負面語言,並讓家長朋友知道中班孩子學習的能力和特點,遊戲的關鍵在於猜的樂趣,讓孩子在這樣的過程中感受快樂、產生興趣。猜沒猜對不重要,因為中班孩子還不具備這個能力,沒猜對才是正常的,遊戲的重點是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完成分合的經驗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