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課前課後種瓜得豆教學反思

課前課後種瓜得豆教學反思

今天下午,終於將自己的鄉際英語公開課上完,這次我選擇的,是Pep教材第四單元“What are you doing?”,其實,當兩個月前接到陳豔校長讓我上這次鄉際英語公開課的電話時,雖然心裡一點底都沒有,但同時也感到一絲小小的興奮,因為自己還沒有上過外語公開課,作為一名教了6年語文的語文老師,我倒是很想將語文和英語兩種學科的教學方式有機結合起來——我想嘗試著上一堂語文味的英語公開課,這是最初的想法。

兩個月就這樣悄悄地滑去,總覺得時間還早,還有時間準備,所以一直總期盼著明天、明天,還早呢,可真的到了上課的節骨眼上,自己才不自覺地開始緊張起來,為什麼呢?因為覺得似乎無從下手。

老實說,自己平時上常態課的時候,沒什麼太多花樣章法,就是這樣教,一堂英語課下來,起碼有一半的時間要花在教授新知及其鞏固上,現在一下子要上出一些特色來,我不禁感到壓力重重,真的是很沒頭緒。於是上網查閱了很多教案,也看了一些老師執教這一課的教學錄影,感覺好是非常的好,但是放到我這卻不適合!為什麼呢?因為學情不同、教學環境不同、老師的個人水平不同。

也曾聽過一些城裡老師執教的英語公開課,像以前的老同事——江瓊老師的課,還有華一小汪平的白板上課,都曾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確實是很好,課堂氣氛自始至終都是歡騰的,學生舉手都是一排一排搶著舉,老師的肢體語言和麵部表情也非常活躍,可是我能做到這個樣子嗎?我想了一下,很難做到。

回頭看看自己帶的學生,雖然外語成績和以前比起來有一定的提高,但要是和城裡學生比起來,差距還是蠻大的,學習自覺性不高、課後缺乏多讀多寫多記、基礎薄弱,再加上我個人能力有限等諸多現實存在的原因,我思來想去,打算就上一堂簡簡單單的公開課,怎麼簡單怎麼好,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

可畢竟是鄉際公開課,課件是肯定要做的,許建平走了,於是只好自己想辦法,先在網上搜尋了很多課件下載下來,然後再篩選出比較適合的一個,自己再進行簡單的修改和製作,雖然有些地方做的還比較粗糙,並且極簡單的東西都花費了好多時間,但看著自己可以任意選擇片頭和字型、可以控制單詞出現的先後、甚至可以插入聲音,還是讓我嚐到了做課件的一些甜頭,這是我第一次製作課件,以後一定要多利用一切可能,努力向身邊同行學習製作課件的技巧和法門,這樣製作課件便不會再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而是一件讓人很享受的事了。

總的來說,教學流程自己就是這樣設計的,感覺過程並不複雜,預感到學生應該還是能有所領悟和接受,因為自己課件製作的技術還不到家,還不能自由地設計一些操作,所以另外又在磁性小黑板上準備了一些內容。

為了彌補因此而帶來的缺陷,也為了能讓課堂更富情境化和生活化些,我儘可能多地運用了大量的道具,廚房裡的鍋子和鏟子、洗臉盆和衣服、水壺、花盆、電話、碗、抹布、掃帚,只要能想得出來的、能找得出來的,我打算統統都拿出來派上用場。

但是在上課的過程中,還是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很多難以預料的'情況,比如熱身師生互動時間過長,以至於後面時間不夠,很多本來準備講到的地方,像一些書籍、一些電話號碼,乃至“我說你做”的環節以及最後的歌曲,都沒有時間來展示,就連對話和單詞的延伸也教得過於倉促,個人的感覺是一堂課容量太大,並且還是不可避免地運用了一些漢語進行交流;個別環節銜接有些凌亂,唯一讓人感到欣慰的,就是學生的激情還比較高,課堂氣氛並不是沉悶的。

另外讓我感受頗深的是,課堂需要預設,但不能完全依賴於預設,因為總有各種想不到的情境發生,如果被預設的環節所卡死,反倒制約和限制了課堂的靈活機動,都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不能做到應對一切可能發生的變化,包括學生的冷場和不合作,那麼即使是瓜種,也有可能只結出小豆子來!

在隨後的課後交流中,我很高興能聽到老師們對我提出的各種珍貴建議,比如發音不夠標準、在介紹“What…… doing?”句型時應該再對個別人稱也做一些說明等;我覺得非常受用,特別是在發音的問題上,感覺自己好像很多單詞發音都不夠準確,說起來自己大學還是學外語專業的,可惜那時成天不知道在幹些什麼,真是“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啊!

接下來,在陳豔校長的帶領下,我們又就如何讓學生開心、有效地學習外語,各自闡述了自己的看法,我覺得歸根結底還是離不開農村的教學實際——缺少專業的外語教師,幾乎大部分外語老師都是身兼多職,要麼兼教語文,要麼兼教數學,這就不得不在某種程度上對大家在某一領域的精力和研究上有所限制,課堂要有效,並且能充滿活力和激情,這將一直是我們致力於追求的方向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