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文化

《中國古代文化以倫理文化為主》的閱讀題及答案

《中國古代文化以倫理文化為主》的閱讀題及答案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題。(9 分,每小題 3 分)

中國古代文化以倫理文化為主,最重“禮義”,禮的精神彰顯於道德觀,禮的形式則所

謂“衣冠禮儀”,“文章光華”。而“道德”一詞,重在“德”,“道”是通往“德”的途徑。 道德崇高而廣大,然古人講究“踐履”(即實踐),所以示知廣大民眾,德教最初或最基本 歸於一字:孝。“孝者,教也”,教育之教的字源來自孝,所以《孝經》中有“百善孝為先” 的說法。中國傳統文化形成於古代的農耕經濟,極重血緣與家庭,而孝敬父母,友于兄弟

(所謂的“孝悌”)為其思想核心。孔子教弟子,也重一“孝”,以之為本,但如何將個體 的“孝”發展為“孝文化”,將孝的教育轉化為孝的情懷,由此,古人提出了“孝養”“孝 順”與“孝敬”三層次的義理。

《孝經》說:“百善孝為先。”孝如何表現,首在“養”。古代是農耕經濟,生活取資勞 作,“孝”字取“子”負“老”形象,“養兒防老”,天經地義。今天的老人已有社會保障, 但作為兒女,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養之義不可丟,養之心不可無,落實到物質層面也是 必需的。由此“孝養”的生髮,中國文化極重“養”,我們講“養胃”“養氣”“養生”,古 人如孟子也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於是我們談胸襟謂之“涵養”,講文明稱有“修養”, 實際都由“孝養”而來。

然而,孝僅限於“養”可否?《論語·為政》所載孔子答弟子問的一段話:“子游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是生存之“養”,還 是孝道之“養”,前者同“犬馬”,後者乃“人倫”,所以關鍵在一“敬”字,做到了“孝敬”, 才是孝文化的核心,人對“孝”有了“敬畏”之心,才能內化為道德的情懷。古代所推崇 的“二十四孝”,其中雖有偏頗,但大多數的故事,顯然是這一情懷的形象化表述。在“孝 養”與“孝敬”之間,還有“孝順”,《禮記·中庸》記載孔子曰:“父母其順矣。”說的是 子女對父母之依“順”中的孝“義”。

孔子說孝敬,敬,就是敬畏,所以宋代理學家為人、治學,無不倡導“居敬”,這是由 孝義的敬畏,擴充套件到對人生與事業的敬畏。而中國文化經典中為何反覆強調“敬”字,與 中國傳統文化中純粹性宗教的缺失有關。清人沈德潛編《古詩源》收錄第一首詩是相傳帝 堯時的《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上帝 的無奈,是中國人自主力量覺醒的時代強音,但同時從反面理解,人無敬畏之心,往往會 差之毫釐而失之千里。這也是先賢之所以重道德自律與反省,乃至“敬畏”的意義之所在。 當然,這種孝敬的道德情懷並非“唯我”的,而在於推擴,這就是《孟子·梁惠王上》中 引述孟子的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這已將個人道 德提升到一種社會道德。這種推擴功能,又以個人道德為中心形成完整的社會道德體系。《大 學篇》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 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 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宋人朱熹以此教學,視為“大 學八條目”,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節選自許結《經典閱讀與人文情境》)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選文先提出“孝養”“孝順”“孝敬”三層次的義理,後對各層次義理進行了詳細論述,

採用了總分的論證結構。

B.論述有關孝的義理時選文由個體的“孝”到“孝文化”,層層遞進,體現了孝的教育轉 化為孝的情懷的過程。

C.論述“孝敬”時,採用了引用論證和對比論證,透過生存之“養”與孝道之“養”的對

比,論證了“敬”的意義。

D.“教”的'字源來自孝,反映了古人德教的出發點;《大學篇》選文則體現了德教的實踐

要以個人道德的修煉為中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養氣”“涵養”“修養”這些說法,實際都由“孝養”生髮而來,這反映出農耕經濟對 中國文化的影響。

B.農耕經濟時期,生活取資勞作,“孝養”老人,提供保障,天經地義,但這還未生髮成

“孝道”的倫理文化。

C.有別於動物的生存之養,人對養有敬畏之心,並內化為人的道德情懷,因而孝敬是中國

古代孝文化的核心。

D.宋代的“居敬”,把孝義的敬畏擴充套件到對人生與事業的敬畏,理學家們在為人和治學中 無不倡導“居敬”。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分析和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二十四孝”故事雖有偏頗,但大多形象化表述了孝敬情懷,所以對德教、對中國的倫 理文化有重要意義。

B.人無敬畏之心,往往會差之毫釐而失之千里,所以中國先賢重視透過道德自律與反省來

讓人產生敬畏之心。

C.孝敬的道德情懷由個人道德向社會道德逐漸推擴,最終形成的以個人道德為中心的完整

的社會道德體系。

D.朱熹認為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始發點。一個人不能正心誠意修養自身就不能做

到家齊、國治。

試題答案:

1.A(“孝順”不是詳細論述。)

2.C(人對“孝”有了“敬畏”之心,有了孝敬,才能內化為道德的情懷。“古代”的限定 也不夠恰當。) B.往往會差之毫釐而失之千里,所以中國先賢重視透過道德自律與反省來讓人產生敬畏之 心。

3.B(人無敬畏之心,是中國先賢重視產生敬畏之心的原因;而能讓人產生敬畏之心的純粹 性宗教的缺失,才是先賢重視道德自律與反省這種方式的原因。)

《中國古代文化以倫理文化為主》閱讀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