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小學語文課程設計模式分析論文

小學語文課程設計模式分析論文

1、目標模式課程設計

第一,首先明確該課要完成的教學目標,而教學目標的確定必須結合學情,包括學生的興趣愛好、思維能力、認知水平等來設定教學目標。第二,教學目標要具體化和可操作化,教學目標設定不可籠統為抽象的能力、情感、價值觀三維目標,而是要每一個維度目標有測量標準,例如能力目標可透過是否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能具體認識多少漢字等可操作觀測的目標。第三,目標之間有內在聯絡。設定教學目標可以按照從近期到遠期,從簡單到複雜,從思想到行為目標等循序漸進地逐步完成。第四,目標的價值引導原則。在具體的語文教學設計上,需要引導學生從非理性、膚淺、表面、片面的感性認識,向辯證、理性、有邏輯的認識引導,注重對學生的思維價值的引導。

2、過程模式課程設計

過程模式課程設計指的是課程設計不再按照明確具體某一教學目標去設計教學內容,而是儘可能地展現教學內容的原理和邏輯的設計思路。過程模式理念源於西方的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包括結構主義教育家代表皮亞傑和布魯納等人,他們認為人的學習過程是認知能力逐步加深的過程,而不是我們預先設定了某一目標然後他們就能達到。這個教學過程更多地培養學生的認知知識的能力,是否達到某一目標完全取決於他們自身的認知結構。英國教育家斯坦豪斯明確提出,過程模式課程設計比目標模式更適合於以知識為中心的課程教學。

例如數理化等學科知識。依據過程模式課程設計原理,小學語文教學可採用開放式原理設計語文教學。第一,設定一般性的教學目標,這裡的一般性教學目標主要針對的是培養學生思維和認知能力的目標,而不是側重知識性的目標。第二,設定創造性的開放的教學活動。在具體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透過遊戲,情境設定等動態教學的方式,加強教師和學生的互動與合作,讓學生在體驗過程中獲得知識,並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第三,教師引導學生總結課堂知識,完成課堂教學。第四,在最後教師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應該更注重教學過程中學生認知過程的評價。

3、自然模式課程設計

自然模式課程設計是建立在對目標模式和過程模式的綜合折中的基礎上的。最早有美國教育家瓦克提出,透過既借鑑目標模式的規律有序可檢測的優點,又借鑑過程模式的過程開放發散有創新的優點,建構一種實用性的新課程設計模式。自然模式課程設計既反對單一傳統的目標模式設計,又對過程模式的脫離課程目標的懷疑,主張課程設計應該綜合考量各種教學因素。自然設計模式包括三個元素:教育立場、教學思考、教學具體設計。其中教育立場是課程設計者的主觀意志和思想,是整個自然設計的引導;教學思考主要指的是教學過程課程設計的'進度把握方案,要求要靈活開放;教學具體設計是在前兩個環節的基礎上,依據設計者的意志設計具體的教學過程。

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根據自然模式課程設計的折中原理進行課程設計。第一,設定開放性而不是標準化的教學目標,目標起著對教學的引導作用而非具體的規範。第二,主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屬於參與角色,例如在一堂語文課中,對某個句子的修辭改用何種修辭手法,教師可提出不同的方案,由學生來選擇,而教師則引導學生具體認知修辭手法是否與該句子合適,經過分析與選擇後得出最優的答案。

4、情境模式課程設計

情境模式課程設計最早是由美國教育家史密斯提出的,並由斯基爾貝克和斯考特等人發展。情境模式課程設計試圖透過對某一情境分析來解決和回答教學問題,在情境分析中運用和掌握知識。情境模式與課程設計的結合會涉及到多方面內容,例如某一情境的社會因素、學科因素、代入感等方面問題,透過情境分析來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認知事物的能力。

5、總結

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情境模式進行課程設計。第一,情境分析。首選設計好帶有若干能獲取學情資訊某一情境,然後讓學生分析情境,透過分析情況明確基本學情,如他們的認知能力和方式。第二,依據基本學情來設定教學目標。第三,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建立學程。第四,對學生的情境分析運用目標知識進行引導,完善他們的思維和認知能力。第五,最後反思教學過程,總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