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淺議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實施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論文

淺議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實施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論文

摘要:保護環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只有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護。作為一名中學生物教師我建議在生物教學的內容上深入滲透“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在學校層面上加大教育的力度。最終達到保護環境與實現可持續發展雙贏的目標。

關鍵詞:生物教學;實施現狀;實施建議

當前,人類並沒有因為進入新的世紀而出現生存狀況的轉機,相反,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日益深化。要想改變這一狀況、實現人類永續發展的理想,就必須從根本上改變人類的思想觀念,樹立可持續發展的世界觀、科學觀、倫理觀、教育觀,必須把生態和環境維度整合人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的各個方面。教師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實施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對生物教師進行系統培訓

雖然各個國家已經開始重視“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開展,分別在小範圍內進行了教師培訓,其中在職教師是培訓物件之一,雖然可持續發展教育在各學科中都可以滲透,但其實與生物學科的關係更為密切一些。所以強烈建議對廣大的一線生物教師進行系統的全面的培訓,以便他們在實施教學的同時,適時開展“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讓學生有系統地接受知識的來源。

2 在生物教材中註明“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有關內容

國家或地區根據實際情況和可實施情況,在生物教材中的可實施內容上加上明顯標誌“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實施內容”,並根據教師培訓中的切實操作,註上具體的實施方案,讓授課教師有本可依,學生有本可看。比如蘇科版教材中“環境的汙染與保護”、“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我國特有的`珍稀生物”、“食物鏈”中DDT的積累以及實驗“菸草浸出液對金魚呼吸次數的影響”等內容都可以嘗試教材編寫工作。

3 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方法建議

3.1 實驗學習,進行“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

有些教學內容的實施需要在實驗室完成,而且平時實驗是正常開設的,所以只要提供有關的實驗材料和用具就可以了。比如在實驗“菸草浸出液對金魚呼吸次數的影響”中,教師只提供金魚、香菸及其他常規實驗用具,讓學生在實驗想象的觀察過程中,透過自己判斷和與他人交流過程中,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瞭解自身或周圍的人的某些行為對環境所產生的影響,理解人類與自然地和諧發展。

3.2 電腦模擬的應用,學習“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

對於像“食物鏈”中DDT的積累這樣的複雜情況,在城市生活中學生不容易接觸得到,透過簡單的方法也不容易檢測到其中的DDT。在這種情況下,學校的電腦操作人員或社會人士可以進行“電腦模擬社會”創設一個森林中各種生物之間的吃與被吃的實際場景,要做得栩栩如生,實實在在地呈現“食物鏈”的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去感受環境汙染逐步導致的結果,讓學生自己真實地悟出這種人為導致的環境汙染的最終受害者是誰。這樣可逐步讓學生們意識到環境關係到每一個人的幸福,同時環境也是靠每個人去維護的,讓他們發自內心的行動起來;與此同時逐步讓學生們體會到“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內在涵義。

3.3 深入自然,體驗“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

教師帶領學生深入農村,參觀大片綠油油的農田,親自到田中耕種;到牛奶場擠牛奶、到養雞場去收穫雞蛋,從中體驗無限的樂趣;這些體驗活動,蘊涵了可持續發展的道理。這些道理不是老師講出來的,而是參與者體驗出來的,其教育效果印象深刻而更具有實際意義。

3.4 知識遷移,進行“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

3.4.1 綠色消費

在講解蘇科版生物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中生態系統的三種生物成分,其中有消費者,教師一般只幫助學生理解到動物消費者的層次,至於人類消費者只是略帶而過。現在進行了“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可以將其擴充套件到人類,並倡導綠色消費者。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生態系統吸收人類排放的廢物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整個地球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人們都生存在一個渺小的“地球村”中;為他人敲響的喪鐘,也是為我們自己敲響的喪鐘。因此,人們必須選擇一種與地球的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綠色生活方式。每個消費者的習慣直接決定著商家的投資取向、購買和使用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商品,無異於支援破壞環境的行為。購買和使用包含瀕危動植物成份的產品,則等於間接毀滅瀕危物種。因此,作為消費者,每個人應該自覺地把手中的貨幣投給那些符合環保標準的產品,並選擇一種崇尚儉樸的綠色消費方式。

3.4.2 思考人類後代生活

在講解蘇科版生物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二十五章第二節“環境的汙染與保護”中除了用各種畫面與視屏全面介紹現代社會所面臨的環境汙染的嚴重性,讓學生心靈深處有所感觸;同時結合蘇科版生物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十三章第四節“我國特有的珍稀生物”,再次介紹其中各種生物之所以成為現在的珍稀生物的主要原因,讓學生體會到環境汙染、環境破壞對於各種生物的生存絕對性的影響。從而這樣將學生的思緒遷移到人類,現在人類無止境地向環境索取,導致環境破壞到今天的程度,不得不讓學生思考:“再這樣下去,後代人將如何生活?”環境問題之所以引起人們的普遍不安與廣泛關注,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環境危機不僅影響了當代人的生活質量,還威脅著後代人的生存。未來人類後代對幸福的理解也許會與現在有所不同,但作為人,他們的某些基本需要(如清潔的空氣、乾淨的水,健康而穩定的生態系統)必須首先得到滿足;這些基本需要的滿足是過上一種“幸福生活”的前提條件。因此,在分配地球上的有限資源時,必須要用正確的方法來處理當代人與後代人的關係,要選擇那種能夠使對地球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成為可能的能源使用戰略。這意味著,我們不僅要給後人留下一套先進的生產技術與成熟的經濟發展模式,還要給他們留下一個穩定而健康的生態環境。透過這樣的話題討論,讓學生形成正確的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觀念。

可持續發展教育真正只有進入社會,才可能對學生的發展產生真實的影響。另外社會有關部門結合學校開展的“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輔以生態學校、綠色學校和可持續發展學校等獎勵計劃,資助、指導和評估學校的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實施,從而讓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受到社會的重視,而社會透過學校的教育達到國民綜合素質的提高,建築、公園、農莊、自然保護區、森林體驗中心,處處盡現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資源被利用的痕跡和場景。這樣人文才與自然更和諧,人類才與生命更和諧,活動才與目的更和諧,國民素養才與國度更和諧,教育更好地與社會和諧,可持續教育的大社會資源富足而得到較好的利用。最終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將不再存在,人類的生活環境將得到徹底地改善,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進行“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期待我們的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