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業/專業/職能

職業教育教學做合一論文

職業教育教學做合一論文

論文關鍵詞:職業教育陶行知“教學做合一”

論文摘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思想,與當今世界的教學研究成果——“肯定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認識主體的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的發揮取決於能否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或是學習的積極性”不謀而合,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對於我們職業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培養新世紀的創造型人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學做合一”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反對舊教育、開創新教育的過程中,創造性地提出的教育命題,其目的在於培養“在勞力上勞心的人”。貫徹在勞力上的勞心教育,才能培養出手腦並用、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

在陶先生看來,教學不是一件事而是三件事。教與學之所以能統一就是統一在“做”上,只有在做上教的才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才是學生。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學來做才是真學。這樣的理論是培養手腦雙揮的創造性人才的法寶之一。與當今世界的教學研究成果—“肯定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認識主體的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的發揮取決於能否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或是學習的積極性”不謀而合,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對於我們職業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培養新世紀的創造型人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經濟需求呼喚“三合一”式教育

對於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目前經濟的發展依靠更多的製造業企業。這些企業的發展則更依賴於高素質的優秀基礎操作人才,無疑就是陶先生提出來的“在勞力上勞心的人”。而我們職業學校作為基礎型人才的培養和輸送的中心環節,必然要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這也是目前國家大力提倡和扶持職業教育的根本原因。有了這樣的外在需求,職業學校要在激烈的競爭中有所發展,輸出的人才就必須是“手腦雙揮型”。在教學過程中強調“教學做合一”正是適應這個要求的改革方向。只有將教師的教、學生的學都統一到“做”上,才能培養一流的創造型人才;只有把理論的知識統一到實踐中去,才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才能為學校和企業建立良好的輸送渠道,保證學校和企業各自發展的良性迴圈。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理論對當前的教學改革的實施具有指導性的作用。

二、“教學做合一”對執教者和學習者的意義

陶先生認為:“是怎樣做就要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教的法子。不在做上用功,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從廣義的教育觀點來看,先生和學生並沒有嚴格差別,事實上,破除成見,60歲的老翁可以跟6歲的兒童學很多事情。會的教人,不會的跟人學,是我們不知不覺天天發生的現象。因此教學做是合一的,因為一個活動對事說的是做,對己就是學,對人就是教。我想不僅是我們教師,甚至是其他行業的人,看到這樣的話語,一定會很感動;教師若能做到如此,我們的孩子前途一定是一片光明。其實我們也深深知道看書是學,講解是教,創新就是做,實踐就是做。教者要在做中將知識融會貫通,授課以循序漸進的方法,不能使學的人覺得突兀。學的要在做中體會理論知識的具體指導作用,從而將知識吸收。整個教學過程在教中得到了統一。

陶先生的“教學做合一”自然要與當前的形勢相聯絡。近年來國家大力表彰科技上做出貢獻者並不斷加大力度扶持科技產業,對於執教者而言做就有了更豐富的內容,如何將知識轉變成生產力是一個值得廣大職校教師思考的問題,怎樣將自己所學學科的科研優勢力量發揮出來,把教學變成科研式教學,也就是教師不僅要做,而且要能開發出新產品,這樣的“教”才更有說服力也才更為學生所接受。另外,對於學者而言,中國是個人口大國,製造業缺的不是人,而是具有創新精神的人。多做,多創新就能為學生在就業前積累更多的經驗和技術,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們勇於思考的精神,敢於創造的膽識。學生要成功關鍵是看有沒有這樣的目光和勇氣。只有這樣的人才才是社會所需要的,也只有這樣的教育才能達到培養人才的目的。因此,“教學做合一”對於執教者和學習者都有很重要的意義,時代的進步突顯了資訊渠道的重要,在這個資訊大爆炸的時代。教師和學生的界限也僅限於某個學科的知識而已,就如《師說》所言“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也不必不如師”。從這個角度上講,現代社會對教師的要求進一步提高了,因為有時在其他領域做教師的甚至不如學生,要發揮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創造力,“做”是唯一統一的途徑。從現代意義上講,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論可以分解成教師的教學做和學生的教學做兩類。教師不是純粹的教師,要不斷地學;學生也不是純粹的學生,也有作為教師的機會。只有將教師和學生都統一在做上,教學做合一的指導作用就會突顯出來。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教學做合一存在著許多問題。

三、目前教育中“教學做不合一”的現象

(一)只注重教師的教,忽略其學和做

有的教師在課堂上只管教。教材有什麼,他就教什麼;教材有兒段內容,課後有幾道習題,他就讓學生做幾道題目;最後對對答案,課程就算是結束了。教師只管埋頭教,年復一年,日復一舊,結果不學習也不創新。對於這樣的教師來講,他的發展就停滯了,只要吃自己的知識老本就夠了。然而現今的社會是個進步一飛速的時代,稍微的停滯就要面臨著淘汰。知識被淘汰,教師的個人資本也就蕩然無存了。所以,從教師的個人發展和學校人才的培養兩方面來講,教師的教學做合一也是改革必須觸及到的要點。 另外,這樣的教師上課,學生開始能注意聽講,但只一會兒便會有學生低下頭想自己的事情或者是鄰座同學間竊竊私語或者是趴在桌子上睡意朦朧。如果沒有實際的做,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會愈發感覺理論枯燥難懂。若只注重教的結果,反而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達不到教育效果。這種只注重教而教不會的現象正是“欲速則不達”的最好寫照。從教育效果上來講,會“做”的教師更能把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更能體現教的實質,學生也更易於接受和把握。

這種“教做不合一”的現象在今天,並不是個別現象。由於教師只管教,沒有實踐作為基礎,又沒有在怎樣教上「功夫,教就脫離了做,教的也自然無味了。必須指明的一點,如果教師知識淵博,上課妙語連珠,詼諧幽默,學生如痴如醉,以至學生不覺時間流逝,這種課與前面的形式上很類似,但教師在教上下了許多功夫,在研究教材的內容方面涉獵了許多內容,翻閱了好多書籍,這就使他成竹在胸,興致盎然,講的白然是生動有趣,其師一言一行在學生頭腦中縈繞不絕,課堂上便是雖靜猶如動。從表現上看學生聽得忘我,固然極少有多餘的動作,實際大腦處於極其興奮狀態,思維活躍,甚至課下還針對上課內容浮想聯翩,回味無窮,迫不及待地收集或查閱教師提到的書籍和資料。由於做到了在做上教,在做上學,自然是達到陶老的“教學做合一”。

職教事業的發展應多培養這種“教學做合一”的教師,提高輸出人才的知識水平和動手能力。

(一二)學生只注重學,教學脫節

學生只管對知識進行填鴨式的學習,不能深刻理解其中含義,最多隻懂其大概或者蜻蜓點水地學習,沒有時間來打基礎,結果是越學越累,越學越不理解,越學越沒興趣,久而久之學習成了負擔,使很多的學生產生深刻的厭學情緒。陶行知先生在《教育的新生》一文中,就革新傳統教育方法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那麼,學生只注重於學,而沒有實際操作的經驗便是“無所成”了。甚至沒有實際“做”的鞏固,知識便容易遺忘,於是便形成了目前學生考試拼命記憶,考完試便“四大皆空”,學生便成了一種虛設,效果是大打折扣的。學和做的分離讓學習成為學生沉重的包袱,無形中加大教學的難度。

現在許多學校的備課書都分為兩個欄目,即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這樣設計的初衷是為了改變教師以教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將備課和上課的注意力轉移到學生身上,積極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但在實際運用中出現了許多問題,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缺乏有機聯絡,學生的活動多為讀、寫、答、背、看圖等缺乏主動性的活動,體現的還是學的方法,依據教的法子,不管合適不合適。這就導致了教和學脫節,教師在教和學生在學上都沒有下工夫,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教師的教學研究意識不強,教學理念薄弱是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另外,在有些課堂上我們看到師生互動很熱鬧,學生活動也由呆板的讀寫背變成豐富的小型合作,競答、討論、表演、實驗等。一節課下來,師生都為之興奮,但是熱鬧過後給學生留下了什麼呢?教師並未深人的思考。而若在學生不知的情況F,針對這節課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對學生進行測試,結果往往差強人意。這節課的重點、難點在學生那兒依然是難點。仔細揣摩這些課的教學過程,不難找出問題的癥結。表面看學生活動豐富,主動性高,但透過現象看本質,就發現教師的點撥、引導等教法不是為知識而點撥、引導,卻是為活動而做。學生的豐富活動不是為了知識而活動,而是為了活動而活動。教和學都脫離了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