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業/專業/職能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科成績的教學評價的論文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科成績的教學評價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學前教育 幼師專業能力 發展性評價

論文摘要: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科成績的教學評價,應該摒棄傳統的成績評價方式,著力體現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目標,突出“幼師專業能力”特點,並以發展性評價的眼光,重點測評學生的幼師崗位素質。同時,闡述了目前本專業的兩種發展性評價方式:“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結合法”與“專業素養表現評價法”。

引 言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對課程教學的實施起著導向和質量監控的重要作用。傳統的學科成績的評價是按照“試卷型考試評價方式”完成的。在許多老師看來,傳統型的試卷考核方式具有“簡單、實用、易評判,操作性強”等“優點”,因此這種沿襲多年的學科評價方式至今仍大行其道。隨著高職教育改革的發展,學科成績評價已帶有明顯的職業崗位特徵,傳統的人工閱卷、紙張式試卷評價方式逐漸被現場實操演練、學科技能測試、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結合法、專業素養表現評價法等評價形式所取代。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是培養幼兒教師的搖籃。該專業領域的學科教學評價,既要遵從教育評價理論的一般原理,更要具備區別於傳統教學評價的特徵,體現高職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

能力本位的教育觀是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科成績評價的出發點

“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其培養目標是將一個“在校生”透過職業教育培養成一個社會所需要的職業人,並且是一個要生存要發展的社會人。職業教育既要為人的生存又要為人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能力培養就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樹立能力本位的教育觀,強調學習主體透過行動實現能力的內化與運用,職業能力的高低取決於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三要素的整合狀態。其中,學生所獲取的專業能力與專業學科的教學績效正相關。而學科的成績評價方案,則對學科教學的組織實施起關鍵的導向性作用。

高職畢業生應具備“理論知識夠用、實踐運用能力強”的特徵。從就業上崗的角度來分析,高職院校學生從實訓課中獲得的職業能力往往比他們從理論課中獲得的專業理論基礎有更直接和現實的意義。因此,加強實訓課教學環節,是專業課教師的教學重點。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忽視理論課的教學。筆者認為:專業理論知識作為實踐運用能力的基礎,其地位並沒有改變,所謂“理論知識夠用、實踐運用能力強”是針對培養目標而言的,表現在教學活動的安排上,則可對應於“精選勤練”四字。“精選”是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精挑細選,缺什麼補什麼,突出實用性、針對性和拓展性,切忌追求理論知識的“多而全”。“勤練”是實現“實踐運用能力強”的必經之路,是對所要達成的培養目標的基本要求。因此,進行學科評價時,必須充分認識專業理論知識與幼師專業能力的關係。還要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制定出科學、高效、合理的評價方法。就學前教育課程而言,成績評價應重點測評學生的幼師專業能力。理論知識的考核應儘可能地切入幼師專業能力的考核當中。將理論知識的考核單列開來進行試卷式的傳統考試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發展性評價觀

傳統的教學評價往往過分強調衡量學生對理論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並以此為標準,給學生劃上“好、中、差”的等級,這勢必造成一部分學生,特別是課堂學習困難的所謂“差生”無法認識自己的潛能,從而喪失了自我發展的動力。高職院校的學生大部分是被我國現行高考制度“篩選”出來的.,屬於傳統意義上的中、差生。事實上,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大部分為女生,是可塑性極大的群體,這些學生對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的學習能力,如專業技能類課程“幼兒園管理、少兒音樂、少兒舞蹈、手工製作、遊戲組織”的學習潛能一點也不弱。這就給科任教師提供了廣闊的施教空間。因此,我們所探索中的教學評價就首先應該承認,學生在認知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個體差異,評價的作用是為了激發每個學生的專業素質潛能,促進每個學生在職業能力上的逐步發展。為此,教學評價應從評價學生的“過去”與“現在”,轉為評價學生的“將來”與“發展”。發展性評價旨在改變那種過分依賴學生的卷面分數,或以表面分數定等級的傳統做法,用發展的眼光衡量學生的專業潛力。這有利於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自信心。這種教學評價方式的特點是:不僅充分關注學生的現實表現,更注重學生個體的未來發展,重視每個學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進步和發展。

在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科中如何實現“發展性評價”呢?首先,學科教師要給學生建立“學習評價資料庫”,概要性地記錄每個學生在以往相關學科的學習情況和他們在本學科專業學習中的現實表現,特別是專業技能與專業素養表現的提高情況。在學科評價時,則可根據所記錄的評價資料,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測評:a.實習基地指導教師的意見;b.在專業活動過程中的進步表現;c.掌握專業技能的熟練度;d.專業素養能力的表現;e.職業潛能的預測。

探索中的二種評價方式

1.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結合法

長期以來,學習評價存在著以“硬”為標誌的實證化評價方法和以“軟”為標誌的人文化評價方法的分野與矛盾。前者過於注重量化因素,如考試卷面分數,一些無法量化的實質性問題常常被排除在評價之外。而後者儘管在評價過程中無法保證客觀公正,但更多地考慮人的需要和價值,注重人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從更適合人性的角度進行學習評價,如教師對其認同的“乖學生”給予好成績。將二者相結合,形成“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結合法”,它是發展性評價的一種方法。

定量評價可採用等級制,定性評價可採用語言描述,兩者相輔相承。在學前教育專業學科評價中,應更多的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麼,獲得了哪些進步,具備了什麼能力。透過鼓勵性的語言,客觀、公正、全面的描述學生的學習狀況,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同時指出在哪些方面具有潛能,哪些方面存在不足。這種評價方式主要適用於專業理論性強的課程,以《學前教育學》為例。評價方案:如果學生對一組學科綜合案例分析題的要點,基本分析正確,但不夠準確全面。可以這樣進行評價:良(四顆星);如果分析的準確性和全面性提高一些,或有一些個人創新思維的亮點,那就是優(五顆星)了,多神氣啊!希望你繼續努力,相信五星會屬於你!學生閱讀了這個評語後,獲得的是成功的體驗,和學好教育學的自信心,以及爭取更大進步的動力。

2.專業素養表現評價法

2001年9月,教育部頒佈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它標誌著我國幼兒園教育改革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幼兒教師要樹立與專業化要求一致的教師形象。

幼兒教師的專業素養是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點問題,《綱要》的貫徹更是將這一問題推到前沿。美國幼教專家凱茨認為,幼兒教師的專業應表現為:在教育工作中,能運用高階縝密的知識作為判斷和行事的標準。具有這種素質的幼兒教師能抓住孩子丟來的球,並且把它丟回去,讓孩子想繼續跟他玩遊戲,並在玩的過程中不斷創造出新的遊戲來。他們是真正的幼兒學習、發展的專家。專業和非專業教師在教育中表現迥異,如面臨幼兒出現某種糾紛時,專業型教師首先的反應是:“我能利用這個機會讓兒童學習什麼?”從而運用專業的知識臨床診斷、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思考各種可能的行動方式,並評估行動及決定可能造成的後果,以有利於幼兒長遠發展的方法引導他們在衝突中學習,而非專業教師的反應往往是:“發生了什麼事情?”並只是儘快地結束糾紛。

就我院的教學現狀而言,在專業崗位的實踐教學活動中,被用人單位認為具備良好專業素質的學生,其專業學科的考試成績是否通常就很高呢?反之,專業學科成績“不好”的學生,在專業崗位實踐活動中一定會有不好的表現嗎?答案是否定的!

讓班主任或學科教師常常感到很尷尬的是:不被學科教師或班主任看好的某些“調皮學生”,在見習或實習總結會上,卻被實習單位的領導或指導教師大加讚賞,併發出招聘意向。相反地,有些被學科教師認同的“好學生”或“乖學生”,卻被實習單位下這樣的評語:“能基本完成所交代的任務”,“工作熱情欠缺”,“工作不夠主動”,“實習表現一般般”等。

那麼,學校與用人單位,作為“人才產品”的供需雙方,對“相關產品的質量”無法認同時,哪一方的結論更值得采信呢?無疑應該是需求方,即用人單位說了算。很明顯,造成這種評價誤差的原因是,學校現行的或傳統過時的學科成績評價方案出現了問題。

改革的重點為:學生在專業實踐中所表現的專業素養情況應作為相關學科成績評價的主要依據。

以我院《學前兒童遊戲》學科成績評價為例:

(1)現行的學科成績評價方案

計算公式為:

學科總評分=平時成績×30%+期末考試成績×70%——(1)

平時成績=考勤分×20%+平時作業分×10%+單元測驗×20%+見習表現×50%(2)

很明顯,這是一種傳統的學科成績評價方式,學生們只要把佔70%權重的期未考試“對付”好了,總評成績及格應該不是問題。在如此評價方式的導向下,老師眼中的“好學生”或“乖學生”通常屬於平時善長背書或考場上善長“抄襲”的一類人了。

(2)專業素養表現評價法方案

計算公式為:

學科總評分=知識基礎分×30%+專業素養表現分×70%——(3)

這是一種重專業素養表現的評價方法。其中,“知識基礎分”部分的計量,科任教師可參照公式(2)進行調整。而“專業素養分”部分的計量,科任教師應根據學生在崗位實踐活動中的表現,尤其是實習基地(幼兒園)指導老師的意見,進行綜合定性或定量評價。這種評價方式可基本客觀地反映每一位學生所具備的專業素質或預測其專業發展潛能情況,避免人才供需雙方對學生評價的較大反差。

參考文獻:

[1]李玉恆,論發展性學生評價,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2)

[2]羅蓉,構建新課程體系下的發展性評價觀,江西教育,2005,(6)

[3]許愛紅,對發展性學生評價本質的思考,中國教育學刊,2005

[4]孫海燕,論“能力本位”的職教課程觀,職教通訊,1998(12)

[5]胡冬鳴,職教課程模式評價主要思路及運作,職教論壇,20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