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藝術

正確處理藝術教育中的幾對關係論文

正確處理藝術教育中的幾對關係論文

中小學的藝術教育不可能也沒有必要使每一個學生都成為藝術家,而是努力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藝術人。藝術人是能夠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人,即具有審美素養和美好情操的人,這是實施藝術教育的真正目標和根本歸宿。課堂教學作為學校藝術教育的主渠道,如何才能達到其應有的教學效果,是值得每一位藝術教師深思的。正確處理好課堂藝術教育中技與理、點與面、異與同等幾對關係,有助於更好地實現藝術教育的目標。

1.技與理

“技”主要指藝術技能,“理”即關於藝術的理性認識。藝術教育中的技與理是相輔相成的,對藝術的理性認識可以促進藝術技能的掌握,而藝術技能的提高又能加深藝術的理性認識,課堂藝術教育只有將二者融合在一起才有可能培養藝術人。技離開理,培養的就是通常所說的“花匠”。理一旦離開技,對藝術的認識只能是隔靴搔癢。美國著名的美術教育家艾斯納認為:“如果一項教育計劃忽略了理性的本質方面,或者回避了生命本身那充滿寓意和情感的一面,那麼它充其量只是半個教育。而它導致的最壞結果是培養出一些對生活中的詩意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的人。”課堂藝術教育中技能的訓練要解決的問題是讓學生掌握和運用藝術的表現工具和媒介的技能,這是學生在藝術上賴以成長的基礎,如音樂中的演唱、演奏的技能,美術中的素描、摺紙、剪紙等技能。當然,藝術技能的學習是循序漸進地進行的,就音樂而言,小學階段相對集中在“聆聽”、“表演”、“編創與活動”等,而初中階段相對集中在“唱歌”、“欣賞”、“演奏”、“實踐與創造”等方面。課堂藝術教育中的理性知識主要包括藝術語言的學習、文化的學習等。現在有很多青少年在欣賞美術佳作、聽經典歌曲時常常只發出“好看”、“好聽”的感嘆,具體再也說不出別的,其根本原因就是沒有學會有關的藝術語言。掌握藝術語言水平的高低,決定著欣賞水平的高低。在美術審美活動中基本的藝術語言有:線條、色彩、構圖、空間、明暗等形式要素的概念,對稱、均衡、對比、變形、誇張、和諧、統一等形式美的種種規律和法規以及許多美學的、美術史的概念和原理等。音樂審美活動中的語言載體主要有:節奏、旋律、節拍、速度、除錯、調性、和聲、音區、音強(力度)、音色、演奏(唱)法、肢體等概念以及許多音樂史的概念和原理等。課堂藝術教育中的理性認識更體現在文化學習上,透過這一切優秀的、具有經典性的藝術文化遺產學習,使學生了解藝術的重要價值,培養學生健康、高品格的藝術趣味。對任何一部藝術作品的理解,都需要緊密聯絡它們所處時代的文化背景,對文化歷史背景的瞭解必然會涉及到文學、哲學、美學、歷史、政治、社會等等若干方面的知識,顯然這有助於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總之,在藝術教育的.課堂教學中,進行技能訓練時應注意藝術理性認識的滲透,而對藝術的理性認識又要結合技能訓練進行,這樣既能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藝術技能,又能真正培養他們的審美素養。

2.點與面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藝術具有“通感”現象。即藝術能讓人的多種感受器官綜合運動,使各藝術之間具有彼此聯絡、互相感應。如我們經常感受到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音樂有詩情畫意,詩畫中有音樂旋律等就是藝術通感的作用。音樂教育家奧爾夫早就提出:從來就沒有孤立的音樂,而只有動作、舞蹈、語言同時存在的音樂達爾克羅茲也曾說過:任何樂思都可以轉譯為動作,任何動作也可以譯成與之相應的音樂。他創立了“體態律動學”就是把音樂和舞蹈高度地融合起來。達爾克羅茲教學法正是採用節奏性的動作,伴之以聲樂、打擊樂或鋼琴即興伴奏,以身體的運動來反映音樂的要素和情緒的。“每種藝術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樂中有旋律、和聲、節奏;繪畫中有色彩、線條、質感;詩歌中有比喻、形象、韻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每種藝術都可以借用其他藝術的要素,再與自己的領域同化。”“同時對待一種以上的藝術,從而獲得審美洞察的潛力很大,足以證明走多學科方向是值得的。”[2]當代藝術教育的一大發展趨勢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形式,都逐漸走向多種藝術學科的融合,從嚴格意義上講,已經不存在所謂單一的課型,只有以某一內容或形式為主的綜合課。

這就要求教師在藝術教育的課堂教學中,努力做到點與面的結合。“點”指的是每一節課的教學中可以從音樂或美術學科的某一點切入,“面”即指在每節課的教學中應兼及與該點相聯絡的其他藝術學科。如在音樂欣賞時,可透過繪畫來幫助學生理解樂曲的意境,透過運動著的視覺影象來幫助學生感受樂曲中的節奏和情感運動過程;演唱某一音樂作品時,要求學生用器樂、舞蹈、繪畫、詩歌等不同的藝術形式來表現相同的感情。總之,藝術教育的課堂教學教師應根據藝術各學科之間有許多天然的相通之處的特點恰如其分地處理好點與面的結合,充分發揮藝術的“通感”作用,使學生在說、唱、舞、畫等藝術活動中感知、體驗、表現和創造藝術,從而更有效地培養具有綜合藝術素養的藝術人。

3.異與同

畢加索曾說過:“我花費了終生的時間去學習像孩子那樣畫畫。”加德納也說道:“所有的幼兒……特別願意超越自己知識的界限,以巨大的熱情投入遊戲和活動;他們創作的作品,經常使該行業大為震驚,比年長者的作品更令人印象深刻。”[3]我們平時在欣賞中小學生的美術作品時,也常常驚歎於孩子們下筆的大膽流暢、用色的敏感豐富、造型的誇張隨意、構圖的不拘常規,看著他們一件件顯露出新奇創意而又美麗動人的作品時,不得不佩服孩子們所特有的藝術潛能。如果藝術教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過分讚許某一藝術手段,就會造成大部分同學放棄自己原有的獨特個性而熱衷於這種藝術表現手段,結果只會導致藝術作品幹篇一律、幹人一面。這提醒我們的藝術教師:課堂藝術教育追求的是求異避同,即藝術教育沒有統一的標準,沒有固定的模式,藝術課堂是沒有標準答案的課堂。在課堂上首先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個性是藝術創造力的源泉。在藝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關注每一個學生獨有的感覺、理解,鼓勵個性化的藝術活動和獨特的審美趣味。如:同一首歌曲對不同的學生來說,可以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和不同的表現要求;對同一幅美術作品的欣賞允許每一個學生表達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分析、理解和評價;對同一個創作主題倡導選擇不同的題材去表現或用同樣的題材表現不同的主題;在學生臨摹時鼓勵他們對同一個物象用不同的線、形(如誇張、變形等)、色、構圖去表現各自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情感體驗。其次,教師在課堂上要多給學生廣闊的自由想像、自由表現的空間。

如果教師一味地告訴學生應該怎樣去做,並不斷地示範讓學生如何去做,學生就等於成了影印機,尤其在使用範畫時必須注意:忌濫用,忌單一,要選擇具有典型性的範畫,並從多方面展示範畫的內容,使學生對其有較多的感性認識,積累豐富的想像,能用實物代替的則用實物代替。總之,課堂藝術教育千萬不能束縛學生的思維,要讓每一個學生盡情地自由發揮。當然,還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將集體教學和個別指導結合起來,透過教學活動讓每個學生的藝術能力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有所提高。

課堂藝術教育是一個充滿探索、創造和建設的過程,正確處理技與理的融合、點與面的結合、求異避同等關係,有利於捕捉教育契機,從而讓藝術課堂呈現出其應有的生命力,真正培養具有審美素養和審美情操的藝術人。

參考文獻:

[1]艾斯納著.兒童的知覺與視覺的發展[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4.1

[2]貝尼特·雷默著.音樂教育的哲學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音樂教育研究室印,201—202.

[3][美]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慧[M].沈致隆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