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繪畫/書法

繪畫從寫實到抽象的蛻變論文

繪畫從寫實到抽象的蛻變論文

一、19世紀是寫實繪畫的發展高峰

新古典主義的代表畫家是大衛和安格爾。安格爾確立了19世紀的寫實標準,在作畫過程中要求人物的造型、色彩搭配都要嚴格按照新古典主義的規範來畫,達到唯美的畫面、微妙的細節,符合當時的審美標準。德拉克洛瓦作為浪漫主義的代表畫家,注重內心的主觀性和自我表現,重感情輕理性,表現出熱烈的奔放感情。庫爾貝用現實主義的手段描繪當時不太被重視的農民和勞動者,所創作的繪畫理念和學院派的作畫標準反其道而行,開創了具有革命性的現實主義繪畫。

二、抽象繪畫的形成與發展

(一)抽象繪畫產生的原因

抽象意為人在認識思維活動中捨棄事物表象的因素而抽取本質的因素。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西方繪畫進入全面的探索階段。兩次世界大戰摧垮了人們的精神意志,藝術家們用非具象的影象來訴求心靈上的困惑,用反傳統、反理性的手法來打破寫實的壟斷位置。在美術領域的抽象就是與具象相反的概念,畫面辨認不出具體的形象,只用符號、色彩、線條來代替畫面的形象,這種純抽象的畫面意在打破對自然的模仿,表達畫家的主觀感受和內心的情感。追溯源頭,西方繪畫的裂變始於塞尚,他把物體歸結為球體、圓柱體、圓錐體,把複雜的形體用幾何形來代替,注重畫面各個部分之間的結構關係,形成有秩序的和諧穩定的畫面。“透過圓柱、球體、圓錐來表現自然,把一切都放到透視裡去,這樣,一個物體或一個平面的每一側都向著一箇中心點伸展。”[3]從作品《聖維克多山》、《靜物》中就能看出,他強調對結構的研究,在寫生中反覆推敲,認真思考,組織畫面的色調和結構的協調關係。因此,塞尚的繪畫理論對現代繪畫產生巨大的影響受塞尚的影響後,藝術家們都熱衷於抽象繪畫的探索,追求藝術的直接性和抽象化,把繪畫當作實驗的手段,從形式、色彩、造型上要求標新立異,從模仿客觀自然到主觀表現,逐漸把精神性的、感情的符號當作繪畫的主體,開創了新的繪畫領域和視覺的革命。畢加索用立體主義的手法把形體進行分割與重組,把形體破壞得面目全非,從而產生新的視覺圖式。從他畫牛的抽象過程我們可以看出,從第一幅寫實的牛到第四幅開始變為立體分割的牛圖式,到最後一幅牛隻剩下外輪廓的線條,以此來說,從具象到抽象的簡化過程就是抽象的過程。

(二)抽象繪畫的分類以及發展狀況

抽象繪畫在藝術手法上分為抒情抽象和幾何抽象兩種表現風格,即是熱抽象和冷抽象。熱抽象的代表畫家是康定斯基,他在探索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抽象繪畫理論和實踐的奠基人。“每一種表現,都是努力追求非自然的、抽象的、走向內在自然的胚芽。”[4]他在理論上寫了三本關於藝術問題的著作:《論藝術的精神》、《關於形式問題》、《點、線到面》,全面闡述了藝術的精神、繪畫的形式、造型的點、線、面的組成,對抽象繪畫的構成起到點睛的作用。他成立“青騎士”繪畫團體,把色彩、不規則的線條運用到繪畫中,構成非主題性的畫面。他進一步把抽象繪畫融入到音樂的旋律、節奏、音符中去,把繪畫與音樂的相融合,使畫面變成純視覺的元素。冷抽象的代表畫家是蒙德里安,他把畫面的形體壓縮為幾塊不同顏色的格子,完成了從具象到抽象的歷史性轉變。從《灰色的樹》系列作品中我們看出,蒙德里安透過畫樹來詳細地分解樹的造型,最後把樹的形狀變成各種非具象的塊面,這種探索過程看出蒙德里安對形體的解構軌跡。在作品《紅黃藍的構成》中我們看出他完全把具象因素物拋棄了,畫面經過精心推敲,把每個圖形安排在合理的位置,形成水平線與垂線的網格結構,“從平行和垂直的運動裡可以探索出單純的韻律。”[5]以此來尋求畫面各要素之間的絕對平衡。再透過紅黃藍和黑白灰的配置來代表豐富多彩的自然,整個畫面形成和諧的視覺效果。這種極其簡練的幾何構成與康定斯基的熱抽象形成鮮明的對比。對抽象繪畫的貢獻還有許多畫家,比如:馬列維奇、庫波卡、克利等,馬列維奇的幾何抽象在畫面中自由安排和穿插,形成一種活潑、輕鬆的帶形狀的色彩塊面,不像蒙德里安冷冰冰的幾何抽象。庫波卡的繪畫主要運用音樂的旋律來表現色彩的幾何關係,不同色彩和形狀就像跳動的音符,形成和諧的幾何風格的畫面。克利用抽象的鳥來表現畫面的單純性,充滿原始的感情色彩。二戰中歐洲很多畫家逃到美國避難,在各種現代藝術思潮,包括立體主義、新造型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等思想的影響下,美國繪畫獲得新的藝術思想和觀念。因此,美國逐漸形成新的現代藝術中心,美國本土的畫家也成長起來,像德庫寧、波洛克等代表了行動繪畫,他們在創作投入了狂熱與激情。色域畫家的代表是羅思科、紐曼等人,他們的畫面有一種冷峻、安靜的感覺,依靠大面積的色彩表達某種思想和意境。

三、從具象繪畫走向抽象繪畫的嬗變

20世紀是抽象繪畫的時代,從寫實到抽象的轉變是藝術發展規律的.必然要求,藝術的多元化也是大眾的審美需求。儘管今天的藝術發展加入了新媒體,數碼等元素,但是,寫實與抽象這兩種造型手段在繪畫表現中依然是最受大眾歡迎的。

(一)從具象到抽象的轉變是藝術發展的必然規律

藝術是人類文明活動的產物,藝術的發展遵循藝術自身的變化規律。從原始社會的洞穴壁畫開始,藝術發展的脈絡很清晰地表明:藝術認識客觀世界,反映人的現實生活,也表現人的情感和精神。同理,從寫實繪畫到抽象繪畫經歷了幾百年的時間,在每一個時代中,畫家都在尋找新的、符合那個時代的表現風格,就像19世紀的畫家不再滿足古典主義的繪畫風格,到戶外寫生,用色彩來表現畫面,這種變革的方式就是符合繪畫的發展規律。長期以來,我們對描繪細膩精緻的畫面情有獨鍾,惟妙惟肖的畫面給人傳遞出一種逼真的視覺震撼力,在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前,蒙娜麗莎永恆的微笑、脈脈含情的眼神、含蓄的表情給人一種神奇的力量,經歷幾百年的時光依然煥發出迷人的光彩,這是其他畫種無法媲美的。而在畢加索的《亞威農少女》的畫中,又給我們另一種視覺上的美感。畢加索徹底拋棄靜態觀察,焦點透視的方法,而是運用多側面,多角度地去刻畫五位少女的形象,這種立體的、三維空間的透視方法就是打破、分割原來的形象,突破寫實方法的框條,按照自己的創作意圖組合成新的畫面。這種寫實與抽象的轉換在探索中是符合繪畫的發展規律。

(二)從具象繪畫到抽象繪畫的轉變符合審美需要

審美“就是對於美的欣賞。人對現實生活中美的事物和藝術作品的欣賞,都是一種審美活動。”[6]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每個時代的審美標準也不同。如文藝復興時期,17世紀的巴洛克風格,18世紀的洛可可風格,19世紀的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再到抽象繪畫,從中我們看出,每個時代的繪畫呈現出不同的表現風格。寫實繪畫在長期的摸索中已經形成一種傳統的寫實標準,人們的欣賞習慣都定格在具象的畫面中,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歷史的變遷、物質文明的繁榮和人們審美觀念與趣味的轉變,繪畫的精神內涵和形式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藝術的表現語言,繪畫風格的脫變致使審美情感也發生很大的變化。藝術不僅僅是消遣和娛樂,更重要的是表現人內心的情感和精神。在委拉斯貴支的作品《教皇英諾森十世》中,教皇飽滿紅潤的臉龐、深不可測的眼神、既嚴肅又狡黠的表情,刻畫得傳神入微。再加上紅色的帽子和披肩,整個人物就顯得活靈活現。羅中立作品的《父親》代表的是典型的農民形象,畫中構圖飽滿,色彩沉穩又有內涵,“父親”描繪得細膩、含蓄,整體和細節都處理得非常到位,給人傳遞出複雜的感情因素。而在抽象繪畫中,波洛克在行動繪畫中用灑、滴、濺、甩的連貫動作表達他無意識的混沌狀態,像古代原始人狩獵後的舞蹈動作,在畫布上濺灑顏料,凌亂的線條交錯地重疊在一起,最後形成清晰的畫面,因此,抽象的畫面同樣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力。本文來自於《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雜誌。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雜誌簡介詳見

四、結語

從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到20世紀的康定斯基,在跨越幾百年的時間裡,同樣是人物、風景、靜物,但造型方式的改變使得畫面色彩、線條、空間、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大拓寬了藝術的視野。藝術的腳步是前進的,在跨越歷史的長河中,寫實與抽象的兩種造型方式在藝術多元化格局中將長期存在,也一直伴隨我們對藝術的執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