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師

如何做一個高效的教師

如何做一個高效的教師

在平時的工作中,或在與同事交流的同時,總有一種不好的現象出現:考試考不好,怪學生太笨、太馬虎;公開課上砸了,怪笑聲不配合,學生寫不好作文,怪他們不愛觀察,不愛讀課外書。總之一句話:都是學生的錯!很少有教師從自身尋找問題的根源。

細想想:考試考不好,有兩種原因:一是教師平時的教學工作不紮實,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不甚瞭解;二是學生的學習習慣沒養成,不會審題,不會檢查,或者自身素質上的問題。從這次於老師系統化的培訓中,我發現教學中中出現“低效的情況,最應該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

做一個高效的教師,應該做到:

1、高效備課

在於老師的每一節課上,每個細節、每個環節,無不透露出他備課的高效。備讀:每篇課文都要讀過3—4甚至8—10遍才敢上課;備寫:每個生字都要練上幾遍才敢在孩子們面前露一手;備問題:每節課上提出的問題都是精雕細琢,細細揣摩之後才敢在課堂上提出;備學生:哪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卡殼”的現象,就在課堂上多加關注。有了這麼多的“備”,才有了精彩的生成!常有人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其實說得也就是這個理。而回顧我們課堂之所以會低效。是因為打的是“無準備之仗”,豈能打贏?

2、高效關注

在我們的課堂上,往往會關注教學任務的完成,關注預設的完成,卻往往會忽視課堂的主人公——學生,往往會忽視了課堂上真實的生成。重視了“花架子”,忽視了課堂是個出錯、糾錯的主陣地。而於老師卻總能敏銳地捕捉每一個細節,對症下藥,真正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這樣的高效關注,讓學生能快速地走進文字,且能保持興趣盎然的狀態。

高效的關注能讓課堂綻放更多的美麗!

3、高效的引領

於老師說:在課堂上,教師只教學生不知道的,學生知道的一定不要再講了。

“學生”顧名思義就是要學習生疏的、不會的知識。因此教師需要擁有很好的引領作用。

在於老師的課堂上,這樣的`場景經常看到:在學生不會做批註的時候,教師會適時出示自己的批註,既有引領作用,又能體現教師的“導師”效應;在學生不會寫字或者寫不好字的時候,教師會出示自己在課下的練字,讓學生明白“一次更比一次好”的真諦;在學生不能披情入文的時候,教師繪聲繪色的朗讀能讓孩子們的朗讀水平上升一個臺階;在學生不會寫作的時候,教師適時出示自己的下水文……

這才是真正的引領,而不是光動動嘴巴,就希望孩子們做得完美,而在我們的教學中,動嘴巴的時候太多,而真正起著引領的實質性的行動幾乎沒有,這也就是我們的課堂“低效”的真正原因。看來要想讓課堂變得高效,必須要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腳踏實地,每一個環節、細節都要做得高效!

有時候,“做”比“說”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