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設計

環境工程技術在景觀設計的應用論文

環境工程技術在景觀設計的應用論文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城市建設的推進,國內出現不同種類的土地汙染,即國外稱之為棕地的土地。由於國內工業技術發展時間較短,目前只有零星的土地汙染症狀出現,加之國內地域廣袤、資源豐富,國內土地狀況可用“亞健康”形容。本文以環境工程中汙染水處理技術、汙染土地治理技術為基礎,結合景觀設計,探索環境工程技術在棕地景觀中的應用,以實現環境美化、治理同步進行。

關鍵詞:環境工程;景觀設計;汙染土地

由於多種因素影響,國內各業環境保護意識不足,很多個人和行業只注重企業發展忽略環境保護,逐漸激化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的矛盾,自然環境也因為過度開發被破壞。為有更好的生活環境與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與修復工作急需加快步伐。故而切實將環境工程技術進行研究,進而成為將自然環境恢復與美化同步化關鍵之處。

1相關概念

1.1環境工程

作為環境科學的一個分支,環境工程研究如何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應用科學手段對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和逐漸下降環境質量進行解決和改善。環境工程與生態學、環境衛生學和環境醫學,以及環境物理學和環境化學均有聯絡。目前環境工程處在初創階段,日後的的發展前景較好。

1.2棕地概況

棕地是指閒置、廢棄或者不再進行使用的工業用地和商業用地。從用地性質角度分析,棕地多是規模、工業開發、汙染程度均有不同的工業用地。存在於棕地中的汙染物多處於“老化”狀態,吸附於各型別細粒土壤表面或滲入其中。汙染時間較久的棕地,其汙染物大多為遷移擴散能力較低的“固定”狀態,相比而言剛發生的土壤汙染,因為其中的汙染物與土壤和地下水之間的吸附與解吸尚未達到平衡狀態,因而容易遷移和擴散。目前,“老化態”汙染物的處理是棕地景觀修復的技術難點。

2環境工程技術

環境工程技術主要對水汙染、大氣汙染、固體廢物處理與利用、噪聲汙染、工業行業廢水等城市汙染源進行控制管理,透過對環境監測利用微生物、土建工程及汙染治理設施運營與管理等手段,對汙染環境進行處理。本文主要對環境工程中汙水處理技術和汙損土地治理技術進行梳理。

2.1汙染水治理

其中對汙染水的處理方式主要分物理處理方法、化學處理方法和生物處理方法。針對廢水處理一般分為三級:一級處理是從廢水中去除懸浮的固體顆粒,多采用物理處理方法,去除率一般達70~80%,相比生化法25~40%去除率,物理處理方法在懸浮物處理過程中效果較為明顯。二級處理是去除廢水內有機汙染物,利用生化反應將廢水內的有機汙染物固化排除,在二級處理中生化處理法要比物理法去除率高。三級處理是在二級處理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去除廢水內的各種汙染物質,如磷、氮,增設的`一項或者多項處理單元,以增加汙水的淨化度。

2.2汙損土地治理

汙損土地中的汙染物大多由原工業企業的生產活動引起的,處於“老化”狀態,吸附於土壤顆粒、尤其是細粒土壤表面,或滲入土壤顆粒內部,甚至嵌入土壤晶格中。也因為各類汙染土地汙染源與程度的不同,有不同的修復方式,如:物理修復法的水泥窯協同處置、焚燒製磚、阻隔填埋技術、滲透反應牆技術、氣相抽提技術等,化學修復法化學淋洗技術、穩定/固化、化學氧化/還原技術,生物修復法植物修復、微生物修復、動物修復。

3上海後灘溼地公園

3.1專案概況

上海世博後灘溼地公園是上海世博園的核心綠地景觀之一。其位於黃浦江的東岸與浦明路之間,佔地18hm2。南臨浦明路,西至倪家浜,北望盧浦大橋。該場地原本為鋼鐵廠和後灘船舶修理廠所在地,公園建設由2007年初開始,2009年10月建成。公園保留了場地內原有的面積為16hm2的江灘溼地,場地內柳樹茂盛、蘆葦豐盈,提供各類鳥類棲息且發揮淨化河水和防止洪水侵蝕的功能。公園內改造原有水泥硬化防洪堤為生態型的江濱潮間帶溼地,供鄉土水岸植被繁衍生長,並依據綠地現狀及遺存的工業建築和溼地淨化系統基礎,設計了一個人工內河溼地系統,綿延1.7km,寬窄不一。

3.2公園設計策略

為將原工業場地改造成一個生態系統本次設計策略為再生設計策,生態系統中擁有綜合生態功能:食物生產、防洪、水淨化和棲息地生成。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生態文化的一大創新示範。3.2.1再生設計溼地的再生設計是在江灘的自然基底上,選用了適宜當地生長的江南四季作物,並運用梯田和灌溉技術解決高差和滿足蓄水淨化之功效。其中根據四季變化的不同,依次有菜花流金,葵花照耀,稻菽飄香,翹搖鋪地,以最為普通的農作物、鄉土植物裝點大地,如此設計不僅滿足公園淨水功能,同時也具備了防洪的功能,其中防洪堤以同樣的形式,隱藏在流域兩邊的田穀堤岸的植被之下。如此外側的設計可以防50年一遇的大水,同時內部的結構則可以防百年一遇的大水。整個溼地是緩衝洪水和溼地恢復功能並存的載體。3.2.2道路系統公園內設定一個狹長的幽谷空間,在解決防洪問題的同時,給遊客以躍變的視覺享受。其長近2km,沿途建有一系列親水棧橋、平臺和穿梭於植被中的步道網路。始於西端的跌瀑水牆,止於金屬帷幔,營造一個“葭蒹蒼蒼,白露為霜”“登高臨淵,彩蝶紛飛”的桃園之景。

3.3溼地功能

3.3.1淨化功能利用梯度變化,引導水流,將黃浦江劣質V類水,經過沉澱、曝氣加氧,土壤和植物及微生物的淨化,在緩慢流經溼地的過程中,得以淨化至III類淨水,供世博會場的景觀、澆灌和沖洗用水。在全面考慮黃浦江與內河溼地的水位、縱向流速,湖底生態系統的需求的前提下,利用地勢差,淨化通道從西到東,依次流經病原體淨化區、重金屬淨化區,進入水質穩定調節區,不斷透過下水道在梯田進出,迂迴淨化。初步試執行證明,後灘公園的水淨化能力每天2400t。3.3.2防洪功能短期防洪土坡式防洪堤和長期的臺地式防洪堤之間,形成了一個黃浦江和陸地之間的過渡帶和緩衝區,可以在遇到突發洪水時作為城市的滯洪地。分層建堤大大降低了對防洪堤的需求高度和強度,使原本的水泥防洪堤可以改為低強度的泥土和天然材料製作的生態化的護堤,改善濱江生態系統及生態環境。3.3.3景觀功能蘆荻檯面積約1650m2,位於後灘公園中部的原汙水處理廠碼頭,長10m,寬8m,設計將整個碼頭及基礎全部保留,利用碼頭原有格局,體現工業遺存特色;整體鋪竹木甲板,區域性砌出種植池,植入其它元素,建立人性化休息系統;為阻擋江風的吹襲,平臺上還豎起一片片嵌有玻璃的鋼板。平臺兩端以及臨水一側種植有蘆葦和荻,將平臺融入濱江溼地之中,盡顯野趣和自然。

4結論與總結

隨著環境汙染因素的增加,棕地景觀設計不再是一昧的植物配置如此簡單,更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撐的特置。景觀設計尤其是棕地景觀設計更需要先進的設計理念、嚴謹的科學推論、合理的佈局。上海後灘溼地公園於2010年10月建成,經過八年時間的考驗,溼地公園累積淨化數百萬頓汙水,真正的做到景觀設計長期性、經濟性、生態性設計。取得如此成果離不開先進的設計理念、詳盡的現場調研、明晰的矛盾羅列、合理的應對策略、豐富的生態知識和合理的環境工程技術應用。在上海後灘溼地公園設計中,設計師以再生設計為理念,全線貫穿於設計中,在詳細勘探後,明晰羅列出六大問題並提出六大對策,尤其是在公園整體設計上,利用地勢差引導汙水流經各區塊,將初步淨化的水迴圈往復的流過,利用土壤對汙水進行滲透淨化,並利用植物對土壤進行修復,將汙水轉嫁到土壤的汙染降到最少。除此之外,溼地公園在建設過程中利用磚、石、混凝土廢棄物作為碎礫石透水層、磚混凝土碎塊填充物基層,在小品設計中如飲水器、垃圾桶、休閒椅等都有非常獨特環保的設計。由此可見,環境工程技術可以應用到棕地景觀重塑的每一個細節,大到方案設計,小到施工細節。故而做好棕地景觀設計,認真學習先進的環境工程技術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