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資訊科技

談資訊科技與科學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論文

談資訊科技與科學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論文

【摘要】2017年《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強調要用教育資訊化推動教育現代化。尤其是教育雲平臺的出現,使作為輔助教與學工具的新型電教裝置與學科教學的整合越來越緊密。本文與大家分享的是新技術走進科學教學、教研領域,其與科學教學的融合提升了教與學的質量;與教師教研的融合提升了教研效益。

【關鍵詞】教育雲;教學;教研

科學是九年義務教育的一門基礎科目,作為科學教師要不斷學習新技術並積極把新技術與科學學科的特點相融合,藉此提升教學質量、提高教研效益,以及把新技術與教學以外的時間有效融合,實現便捷、高效地溝通。本文將從新技術與科學教學的融合、與教師教研的融合等方面與大家進行初步的探討與交流,以期提升新技術在科學學科教學、教研中的應用。

一、資訊科技與科學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

教育改革呼喚科學技術與學科教學、教研的整合,以提升教學、教研的有效性。近些年來資訊科技介入學科教學取得了喜人的成績,也暴露了很多問題。如教師利用新技術預設的教學場景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喚醒他們的情感;資訊科技介入科學學科教學使一些難以實現的實驗得以在多媒體等電教裝置上展示;網際網路的普及更為教學提供了海量的教學資源,豐富了教學內容等等。但由於部分教師對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如何融合把握不當,導致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依然是兩張皮,使各種電教裝置處於低效的狀態;教師們在製作動畫課件時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導致教師沒有精力分配到培養學生各種能力上來;部分學生在教師運用網路教學時違反紀律瀏覽無關網頁等等。為了處理好教師們在應用新技術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矛盾,教育雲應運而生。下面簡要闡述教育雲與科學教與學有效融合,使新技術在教與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1.備課找準整合點

(1)資源共享教育云為教師推薦了海量的備課、授課資源,各種素材應有盡有,可以說是包羅永珍,這就很好地解決了過去教師在茫茫網海搜尋教學資源而不得的窘況,既節約了人力、物力也節約了時間。如在《光的反射》一課的備課過程中,我就直接從教育雲平臺下載了某物理教師上傳的關於“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區別”的表格。這位教師出身於物理專業,無論是物理專業語言還是表格的製作水準都比較高,因此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時可以直接使用這個表格。這不僅節約了我製作表格的時間,還使這個知識點的教授更加準確有效。

(2)即時編輯儲存教育云為教師提供專門的備課模組,教師可以直接在教育雲平臺建立備課課件包,而且教師還可以線上編輯、修改教學資源,並實現了實時儲存,備課非常便捷,避免了以往帶著筆記本、CD光碟、行動硬碟等穿梭在教室與辦公室之間。

(3)發揮比較優勢備課時要確定哪些教學內容需要利用資訊科技,要根據是否利用了資訊科技的比較優勢來做出決定。有些利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媒介就能很好解決的問題,就不應該使用資訊科技。比如在介紹“太陽屬於自然光源”、“電燈屬於人造光源”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完全可以口頭表述,而不需要利用雲終端裝置呈現圖畫及文字資料。而在教授“光的反射規律”需要進行實驗時,教師可以利用雲終端裝置傳送模擬實驗的影片資源以使學生掌握反射規律。

2.授課找準整合點

(1)接受性的知識對於接受性的知識可以直接播放備課時蒐集到的或自己編制的教學內容比較清晰的影片,以減少其他因素干擾,利於學生自主學習。

(2)探究性的問題對於需要透過學生協作並透過探索研究解決的問題,教師可以組織小組進行學習。教師運用此法進行教學成功的關鍵是對全班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而對學生有效的分層、分組是建立在教師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評估上的。在做評估時,教師面對的其實是一個龐大的資料庫。以往的綜合素質評價受落後思想的影響各層面都暴露出很多缺陷,尤其是對個體的評價一般都不能透過具體的分析給出全面正確的評價結論。而部分雲平臺在處理“大資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技術優勢,實現了模組化,具有較為直觀和操作簡單便捷的優勢。

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教育雲平臺綜合素質評價模組對學生進行排序,將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特長生分別分配到不同的小組,實現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發揮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優勢,提高學生們合作的能力、交流的能力、創新的能力,提升他們的科學思維品質。當學生們在探究過程中出現障礙時,學生們可以直接利用雲終端裝置上網這一特點進行資訊的蒐集,當然也可以請求教師幫忙。教師則可以根據具體學情,透過雲終端傳送相關解決方案。當探究活動中出現意外情況時,教師可以利用雲終端發出提醒,或者及時關閉學生用的雲終端裝置,以實現實時調控,使合作探究不僅能有效進行,還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3.作業檢測找準整合點教師如果想檢測學生課堂教學效果,可以透過雲終端裝置給學生髮送易不同的作業;如果教師想考察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等,可以由學生自主選擇作業難度和作業量,教師可以根據雲終端收集的資料對學生做出傾向性判斷和評價。資訊科技的介入,使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過程變得更加靈活和全面。總之,科學學科教學過程中,在備課、授課以及教學效果的檢測方面,資訊科技都發揮積極了的作用。而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找準整合點,以上闡述旨在拋磚引玉,希望廣大教育同仁都來討論和交流。

二、資訊科技與科學學科教研的有效整合

教研是教研者透過教學研究實現“掘井及泉”即分享教研成果。下面僅以校本教研為例,與大家分享資訊科技在科學學科教研中的應用。第一,資訊科技介入科學學科教學,有利於最佳化備課環節。資訊科技介入學科教學,有利於教師在備課環節進行互助。科學學科是把幾門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融合在一起的一門課程,每位教師都具有自己擅長的領域,雖然對科學學科中的其他領域也得到了相應的學習和培訓,但畢竟是他們知識層面上的短板。過去,教師們教學“各自為政”,無法實現“再生力”(幫助他人提升和發展的能力)。

如對於某些不必學生親自參與就能掌握實驗過程和發生規則的實驗,或者因為學校的實驗器材不足以實現理想效果的實驗,利用資訊科技編制相應的實驗模擬影片無疑是一種既簡便又有效的方法,課件編制好以後教師可以透過雲終端裝置上傳至教師個人的管理空間,以便備課組其他教師瀏覽、編輯、下載使用,從而幫助他人提升備課質量和備課效率。資訊科技介入科學教學,有利於提高課件編制質量。如果每個教師編制與自己專業相應的課件,然後再透過網路傳遞給備課組其他任課教師,這樣不僅可以實現人才資源的最佳化利用,避免人才浪費,提高課件編制質量,也使每個教師都能透過各展所長,提升職業幸福感。如在編制《電阻》一課的課件時,備課組就可以安排物理專業出身的優秀教師編制課件,這比“外行”編制相關課件,無論是專業語言還是課件框架水準應該是最高的,而且也避免了“外行”為編制課件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使他們能夠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上去。同樣,《人體的感覺》這一單元本屬於生物學範疇,這一單元的備課任務就可以安排生物專業的教師編制課件。

第二,資訊科技介入科學學科教學,有利於同課異構教研活動的開展。“同課異構”活動是將來自教師的智慧資源、資訊資源進行整合,即針對相同的教學目標、內容,由一線多名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對教學目標的理解等透過討論探究,分別設計不同的課堂,最終實現具有個人特色的、高效的教學。資訊科技介入“同課異構”有利於實現最優的溝通交流。如在教學經驗交流、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等方面,教師可以透過雲終端將自己的成果釋出在網上供其他備課組教師在教研活動中閱讀。尤其是對於以非聽課方式進行的“同課異構”教研,授課教師可以透過雲終端的相關功能錄下課堂教學過程,以便其他備課教師觀看、學習、評價。這些都為教研活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第三,資訊科技介入科學學科教學,有利於時時、處處開展教研活動。學校為教師配備雲終端裝置(可以是移動的雲終端裝置),這樣就可以實現時時、處處開展教研活動的情形。如在教授《面板感覺》一課時,授課教師可以利用雲終端裝置的錄播功能將自己的課堂傳送到備課組教師的雲終端裝置上,備課組教師可以在集體教研時,直接在雲終端開啟錄影進行觀摩、討論,有的教師如果臨時有事不能參與,他可以在有時間的時候開啟手上的雲終端裝置觀看集體備課的影片,並發表留言,以利於參與後續的教研。資訊科技介入教研,教研人員可以隨時隨地透過雲終端裝置,在教研模組闡述看法和體會參與教研活動。

由此可見,資訊科技的介入對教研活動在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提升教研效益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此外,資訊科技在科學學科中的應用,尤其是教育雲的出現,為教與學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綠色通道。學生們利用網路蒐集所需的學習資源已經得到了廣大師生及家長的認可,但是由於網路安全及網路世界的紛繁複雜容易對學生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學生接觸網路又使人產生了許多擔憂和顧慮。

如果學校能為學生配備移動雲終端裝置,學生就可以隨時接入學校的教育雲終端進行學習,不僅省去他們在茫茫網海蒐集資料之苦,還使他們在一個“綠色”安全的網路環境中自由地暢遊;當然,資訊科技的介入也使師生在課堂以外透過網路即時進行溝通交流成為了可能,從而解除了各方的擔憂,真是一舉多得。綜上所述,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資訊科技的突飛猛進,其對教育領域產生的影響越來越深刻。尤其是近年來教育雲的出現,新技術與各學科教學、教研發生了深度融合,一線教學、教研中藉助資訊科技開展各項工作已經屢見不鮮。希望本文所闡述的新技術與科學學科教學的整合、新技術與科學教研的整合能為大家提供有益的啟示。

【參考文獻】

[1]史東.探索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整合之有效途徑——《建構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課題研究報告[J].中國資訊科技教育,2010(24).

[2]向欣.資訊科技與中學物理學科教學有效整合的策略[J].新課程(中旬),2014(02).

[3]劉葉紅.資訊科技環境下初中科學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淺談[J].中國教育資訊化,2011(22).

[4]應明敏.談資訊科技與初中科學的有效結合[J].科技創新導報,20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