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科技

新教科版六年級上冊《插上科技的翅膀》教學設計

新教科版六年級上冊《插上科技的翅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工農業生產發展過程中一些工具的變遷及它們的故事。

2、感受勞動出真知,勞動出智慧。

3、理解是不同時期的勞動者用他們的努力撐起了一個時代的文明與進步。

教學重難點

1、學習科研人員不斷探索創新的精神,從小培養對科學的熱愛。

2、學會使用科學技術來造福人類。

教學準備

1、調查爺爺奶奶及當地的老農、老工匠、老手工業者,瞭解那些已寫進歷史的器材和工具等創造的時代文明及被淘汰的原因。

2、收集各種舊農具、舊機器的照片以及背後的精彩故事。

教學過程

一、課前體驗,初步感悟

1、激情匯入,揭示課題

教師:同學們,先聽老師講一個關於犁——翻土用的農具的故事。

最早的農業耕種是很辛苦的,人們先要用石器把山上的樹木砍倒,再放火燒掉,然後用尖尖的木棒在土地上挖出一個一個的小坑,把種子放進坑裡,再用土埋上,好讓它發芽。後來有了進步,在鬆土的尖木棍下部綁上一小塊橫板,一邊用腳蹬著這塊小橫板,使木棍插進土裡更深一點,同時人也省一點力氣。接著人們發明了石犁、銅犁,但是使用起來都不太理想。後來人們學會了鍊鐵澆鑄,就開始做了用鐵澆鑄的犁鏵。這樣就不需要有人去挖土坑,而只要用牛來拉,就可以將土一條一條地翻鬆。

在漢武帝時候(公元前140年-前88年)。有一位專管糧食生產的官員叫趙過。他認為,要使糧食增產,必須要有先進的生產工具才行,於是他將犁的使用方法作了改進,由兩頭牛並排挽著一個犁,犁地是隻需要一個人在前面管牽牛,一個人在後面管扶犁就行了。這樣一來,犁地的.勞動就輕鬆多了,牛犁地的速度也快多了,耕出來的地,壟溝整齊,深淺均勻,當然種下去的糧食作物也能生長得很整齊。趙過發明的這種犁田方法叫做“藕(ǒū)犁”,這在當時可算是很先進的了,對提高糧食產量也很有作用,到今天有些地方還用這樣的方法犁田呢!

二、課中體驗,深化感悟

1、前輩智慧秀

(1)彙報:調查當地的老爺爺、老奶奶、訪問老工匠、老農、老手工業者,說說哪些行業在逐漸消失?消失的原因是什麼?取代這些用具、行業的又是什麼?

(2)將認為最有價值的錄音、錄影的原始資料與大家分享。

(3)用表格、圖示或文字的形式表述調查訪問〖本教案來源於教案頻道新教科版六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案專題欄目,檢視更多相關資料請點選/jiaoan/Special/xjkb6spdyshja/Index.html〗的內容,在備註欄中給予前人的智慧及他們的付出以充分的肯定。

逐漸淘汰的用具:草包機、織布機、大鐵錘、爆米機、石磨、 紡車、水車、人力車、扮禾桶、老式放映機、犁、耙、木屐、斗笠、老式門鎖、油印機、留聲機、蠟紙、鐵筆……

逐漸消失的行業:打鐵、補鍋、舂米、彈棉花 、貨郎擔……

2、 懷舊瞭望臺

(1)蒐集爺爺奶奶等前輩用過的老紡車、舂米機、犁、耙、扮禾桶、木屐、斗笠、蓑衣、老式門鎖;爸爸、媽媽用過的舊打字機、油印機、鋼板、蠟紙、鐵筆、石板、石筆等的照片,簡要敘述這些物品的作用和故事。

思考討論:是什麼改變了它們寫就的歷史?

(2) 收集各種舊農具、舊機器、舊日常用品等的相關素材製成“懷舊影集”送給爺爺奶奶,讓他們追憶過去的難忘歲月及當時勞動的歡娛。

3、迷你博物館

(1)將所瞭解、蒐集、整理的有關物品圖例、作用、小故事組成一個小小展廳,讓大家瞭解這些不起眼甚至有些粗糙的物品,曾經撐起一個時代的工業、農業,服務萬千家庭,伴隨多少代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托起多少人的夢想、憧憬,感受古代文明,聆聽歷史迴音,追趕時代進步的號角,領悟科技造福人類的意義。

(2)為博物館題寫感言廣告語,客觀評價過去的故事,昂首闊步邁向現代化。

三、課後踐行,內化感悟

將學生分成5人一組,討論:這些工具為什麼被淘汰,這些行業為什麼會消失,這些過去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