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心理學

《一切都是心理學》的讀書筆記

《一切都是心理學》的讀書筆記

本書是以“覺醒力”作為標題,首先我的疑問是:什麼是“覺醒力”?以我自己的瞭解,“覺醒力”貌似是一個人在自省後透過各種實踐促進身心靈成長的一種內在力量,並且這種力量還蠻重要的。那麼如何才能運用好這種力量呢?這是我讀本書的原因。

本書共分為三部分:看清自己;向內探索;破除(信念)框架。作者並不是透過晦澀無聊的講授方式來告訴讀者應該怎樣做,而是利用一個個小故事,讓讀者自己從中體會道理,並在最後附上自己的看法和解析。我覺得這種方式還挺好,畢竟人的想法多種多樣,多一些思想碰撞能學到更多、體悟更多。

第一步是“看清自己”。首先要做到對自己誠實,現代社會中,人們常受困於世俗的名利標杆,可又覺得達到目標後反而空虛,那是因為並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麼,忽略了自身需求,自我價值得不到實現,所以人既要向外看,又要向內看,保持清醒,錯亂迷茫時就休息一下,提高審視自我內在的洞見,然後重新確定方向,再起步,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中實現良性迴圈。大地,萬物,宇宙,身心靈......看起來並不相關的詞卻都浩渺無窮隱隱相關。人類追尋積極、優秀、正能量 ......但不代表消極、平庸、負能量就消失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充滿大智慧,萬事萬物,達到正負兩極不是最難的,最難是保持兩者和諧,掌握尺度。其次,隨著物質的不斷豐富,人們也漸漸加快了精神富饒的程序,而思想僵化則成為路障,偏見就是其中之一。偏見著實可怕,無處不在卻又難以徹底消除,由此而形成的是非觀豈不害人害己?不要將世界禁錮於自己的是非觀之中,儘量開闊眼界,放寬心態,防止思想僵化,對待任何事物都要變化著看。

以上的兩個問題,我覺得非常重要,但也常常被人們所忽略,甚至是意識不到。想要提高覺醒力,就要拿起“誠實”,放下“偏見”。

第二步是“向內探索”。任何人都想成功,“成功”也的確有著極大的誘惑力,一種版本的成功實現後,便會出現許多模仿者,這是十分可怕的,時代迅速發展,更要求了推陳出新的速度,如何在成功後繼續保持,比怎樣成功更重要。世界這麼大,資訊這麼多,一切都這麼豐富,明確自己最需要的,把複雜變簡單,簡單變特色,拋棄冗餘,從而形成富有實質特色的簡約之風,絕不要模仿。經驗固然可貴,條件固然重要,但一切終將還要透過自己親身實踐。成功是一點一滴積累的,都說好的習慣是成功的開始,但習慣同樣有利有弊,一旦養成想要打破就會令人很不舒服。即使是好的習慣也應儘量不被其所禁錮,保持不卑不亢,泰然自若,不為環境失去本性,做自我意志的主人,這是所有人必修的課程。由此轉念想,當在一個領域或一個方面已無法進步時,就無需沉浸或禁錮其中。轉向別的方面,開拓新的領域,不斷學習,接受不足,充實自己,走出思想與心靈的安全區,無論混亂或麻煩,都有機會藏在其中,耐心去探索,觸類旁通。

我認為所有事都是因人而異的,拓寬眼界,探索適合自己的道路,並堅定的走下去,但要時時變通,不為其所困。

第三步,“破除框架”。首先要有最基本的原則、底線,先做人,後做事,辯證對待集體精神,不要先入為主,急於否定,而要勤於分析並思考其源因,時刻提醒自己保持精神的`獨立完整。但不要為了獨立而獨立,這樣的“獨立”都是有缺陷的,要先實現人格獨立,從而做到和而不同,這種獨立的基礎則是擁有強大的內心和意志力,並時刻保持謙卑。有了這樣的獨立思維,確定方向增強實力後,便可以打破玻璃天花板和自我限制,逐步走上適合自己的路,實現飛躍。其實不光是要打破心靈與思維的框架,人類在不知不覺中已經給自己設定了太多限制。比如看似方便生活的物品,卻使日常生活愈加繁雜;現代社會的冷漠讓人們自顧不暇,殊不知也許一個舉手之勞就為自己積攢了一個未知的機會……

我也有一些體會,有時候走著走著就感覺混亂了,周圍人說的話雖然彼此矛盾但覺得都有道理,這才漸漸認識到獨立自主、謙遜謙卑,保持童真、善良與那份初心的重要性。

在閱讀過程中,我也產生了一些疑問。常聽到一句話:“失去比得到更珍貴”,也許是經歷不夠,對於這句話我只能理解到一半:得到並不一定會帶來快樂,但失去多少都會帶來點迷茫與失落,不過也許失去會讓人學到更多?我覺得還是要看具體得到或失去什麼,得與失因人而異,不能用統一的標準衡量,更不能作為衡量煩惱的標準。另外,儘管書中有提到,但如何追溯思想的根源呢?……感謝這本書讓我思考更多。

關於覺醒力,想的再多終將要接受實踐的檢驗,也要接受時間的檢驗。我總是提醒自己:無論何時何地,要珍惜時間,活在當下,因為無論好壞,當下一去不復返,儘量在有限的時間內活出無限的精彩吧。

謝謝!

本文版權歸 仙人掌類紫羅蘭 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絡作者,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