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調查報告

財政稅收統計的調查報告

財政稅收統計的調查報告

一個地區的發展離不開它的財政稅收,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他所獲得的財富。要想成功,就要學會收穫自己的財富,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功,就看你懂不懂得把握機遇。小編現在想要分享一篇比較不錯的財政稅收統計分析報告 給各位好好地學習閱讀一下。

一、我縣財政稅收的基本情況統計分析

(一)財政稅收增幅趨緩。

從近五年財政稅收完成情況來看,地方財政總收入由2010年的28414萬元增長到2014年的75245萬元,年均增長21.5%,增幅從2010年的22.82%回落到2014年的18.62%。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從2010年的19260萬元增長到2014年的58110萬元,年均增長24.7%,增幅從2010年的38.21%回落到2014年的18%。非稅收入從2010年的6401萬元增長到2014年的18190萬元,年均增長23.2%,增幅從2010年的6.67%增長到2014年的31.69%。稅收收入佔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從2010年的66.8%增長到2011年最高峰的74.2%,回落到2014年的68.7%。從近幾年財政稅收質量來看,稅收收入佔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起伏不穩,並還有待提高。

(二)財政稅收總量偏小。

沙洋縣是傳統農業縣,對財政稅收貢獻度不高的第一產業在縣域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第二、第三產業發展嚴重不足,工業基礎薄弱。2014年全省縣域經濟考核,我縣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在29個二類縣市區中列23位,在全市統計的8個縣市區中,我縣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列第4位,僅為鍾祥的38%,京山的49%,東寶的80%。近幾年縣域經濟雖然發展迅猛,但財政稅收的來源主要依靠小規模工商企業提供,財政稅收的增長仍然缺乏主導性的支柱產業作支撐。

二、財政稅收質量不高,結構不合理

1、地方稅收佔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比重較低。近五年沙洋縣地方稅收佔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比重平均在70.5%左右,與湖北省縣市區平均水平74%相比差了3.5個百分點。

2、稅源結構不合理。近幾年,沙洋縣地方稅收收入增長較快,從2010年的12859萬元增加到2014年的39920萬元,年均增長25.4%,但機遇性稅源產生的稅收增勢明顯,帶動總量的增幅,因南水北調工程、通村公路建設、農田水利建設等專案工程,拉動營業稅、耕地佔用稅大幅增長,僅南水北調工程每年稅收佔全年稅收比重就達24%。從稅收來源結構上來看,稅收收入中機遇性稅收佔比過大,由重點工程和房地產等機遇性、週期性因素較強的工程和行業提供的稅收佔比達到了60%以上,一旦這些偶然性、週期性因素消失,財政稅收將出現大幅下滑,進而更深一步影響財政稅收的可持續性增長。

3、非稅收入增長幅度大,財政稅收可支配性較差。由於財政稅收總量不大,沙洋縣在逐步規範非稅收入管理之後,全縣非稅收入呈不斷增長之勢。2010年我縣非稅收入完成6001萬元,2014年完成18190萬元,非稅收入在公共財政預算收人中佔比達到31.3%。由此帶來的問題是,地方財政稅收總量實現了較快增長,但由於非稅收入比重過大,財政調控和可支配餘地很小,尤其是因為行政事業性收費大都有專項或者固定用途,地方可用財力增長受到很大限制,地方財政稅收質量大打折扣。

三、財政稅收後勁不足主要原因

(一)區位優勢不明顯。

與周邊縣市區相比,沙洋縣交通運輸不便,遠離高速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樞紐;工業園區建設起步較晚,工業化、產業化整合度較低;礦產資源匱乏;缺少人才儲備。在吸引投資方面,無論是從投資環境,還是投資成本上考慮,都處於劣勢,沙洋縣短期內謀求工業經濟突破性超常規發展並不現實,與之相關的.財政稅收也很難實現突破性的增長。

(二)機遇性稅源大幅減少。

近幾年,沙洋縣財政稅收對機遇性稅源依賴性較重,機遇性稅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當年縣級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增幅及增加額。如南水北調、荊新線一級公路建設等工程,拉動營業稅和耕地佔用稅快速增長,但隨著各項工程的竣工,納稅物件將不復存在,如果沒有大的新增機遇性專案跟進,財政稅收將大幅下降。特別是南水北調工程2013年將基本峻工後每年將短收8500萬元,今後財政稅收的增量在很大程度上要對這一塊的基數缺口進行彌補。

四、財政稅收統計分析總結

(一)強力推進招商引資,大力扶持現有企業。

1、要緊緊抓住重大戰略調整的機遇,調動方方面面力量,力爭引進一批有市場競爭力、有科技含量、有發展前景的高附加值企業。在招商引資之中,不僅要考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保護,還要把對地方稅收的貢獻率納入到重要的年度考核指標。

2、發揮稅收槓桿作用,促進企業健康發展。一方面加大對企業的幫扶力度,用足用活各類稅收優惠政策,為企業提供資訊、政策等方面的服務;另一方面積極引導現有企業走外延擴張、內涵提升、轉型升級、規模發展道路,幫助企業透過內部挖潛、對外合作、資產重組等多種途徑,擴張規模,增強實力。

(二)加強工業園區建設,加大財源培植力度。

要高起點、高標準地建設沙洋經濟開發區,逐步形成產業叢集,發揮規模效應。透過政策扶持、產業引導等措施,積極圍繞工業園區做好服務工作。堅持“以工強縣”的思路,實行“大開放、大招商、大發展、大投入”經濟發展戰略,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以打造現代工業園區建設為重點,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努力實現“產業倍增”,促進工業型經濟提質增效,推動服務型經濟提速升級。

(三)加快城鎮建設,著力推進城鎮化。

加快城鎮化程序是帶動二、三產業發展的關鍵,是拉動經濟增長、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加速小康建設程序的戰略支點和有效載體。以縣城建設為中心,協調發展鄉鎮建設,實現城、鎮、村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同時,在推進城鎮化建設中,既要加強城市“硬環境”建設,又要著力在“軟環境”建設上狠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