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美術下冊《聚聚散散》的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在上兩冊的教材中,都有過以疊詞為課題的造型表示與欣賞評述相結合的有趣的課,引導同學在遊戲式的活動中體會構圖中的聚與散的關係。
課時:2課時
教學目標:
1、讓同學透過遊戲、實驗等掌握顏色的`噴與點的方法,在玩中體會聚和散的感覺,培養同學動手動腦的能力。
2、透過欣賞吳冠中的作品和同學作品擴大同學視野,加深同學對聚和散的理解,培養同學的欣賞能力。
教學重點:體會聚和散的感覺
教學難點:用各種形式表示聚和散
教學思路:
第一課時
一、欣賞匯入
1、讓同學欣賞吳冠中的作品,請同學說說作品中的內容和自身的感受。
2、教師介紹吳冠中的作品,引導同學發現作品中的點的位置和發生的肌理效果。
3、出示課題——聚聚散散
二、體會大師作品中的韻律:
這裡有作品欣賞,請大家欣賞後小組討論:“你最想為大家介紹哪幅作品?作品描繪了什麼?”
在大師的作品中《春如線——疏、密》為我們描繪了不同的春天,你能比較一下這兩幅作品給你的不同感受嗎?
“纖細的線條宛如少女長髮般的垂柳傳送了生命的資訊。宣紙上彩墨點點,如春雨播灑池塘;又如春花絢爛點點梨白桃粉、迎春黃。”
透過欣賞你能不能找出吳冠中老師繪畫的特點,體會其中的精髓。(板書:點線結合)
在大師的筆下“點就是跳躍的音符,線就是舞動的長袖。”他運用點和線歌頌了江南,歌頌了春天,表達了自身對祖國的無限眷戀。
“大師與大師”:同樣都是用點和線來作畫,吳冠中和西方畫家波洛克、凡高又有什麼不同呢?課後同學們可以透過查閱畫家資料和蒐集他們的作品進行對比。
三、遊戲體驗
1、教師語言引導,啟發同學回憶在生活中是否有見過聚和散。
2、師生討論交流。
3、教師引導同學考慮,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示聚和散。
4、師生交流,教師引導同學欣賞課本範例。師生一起研究課本中範例的製作方法。
四、交流體驗
第二課時
一、師生交流:
1、教師重點講解並示範顏色的噴與點的方法,強調水分的掌握。
2、同學動手嘗試顏色的噴與點,體驗聚和散的感覺。
3、師生對同學的嘗試練習進行評價。
二、安排作業,教師強呼叫不同的工具嘗試表示聚和散。
三、同學製作,教師巡迴輔導。
作業:用各種工具滴(噴)灑顏料,發生聚和散的效果。
四、展示同學作品,師生評價。
五、拓展:
引導同學欣賞用多種方法制作表示的聚和散的效果,讓同學利用課餘時間進行製作。
板書設計:
分類: 四年級美術(新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