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舞蹈

民間舞蹈教學論文

民間舞蹈教學論文

(1)豫南地區———生產式民間舞(包括駐馬店、信陽、南陽等市)

代表性舞種:信陽秧歌、花鼓燈、南召縣雲彩燈、正陽縣撿棉花舞、信陽地燈。豫南地區流行的民間舞蹈藝術相比河南其他地區來說,種類雖然較多,但是按照舞蹈表演風格來說,則相對侷限,南陽、信陽地區流行的民間舞蹈藝術最重要的就是秧歌和花鼓燈兩種。花鼓燈這種民間舞蹈在安徽和湖北較為流行,分佈更加廣泛,表演人數也相當多。與安徽和湖北交界的豫南地區,尤其是信陽和南陽地區的花鼓燈舞蹈依舊錶現出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包括地燈、花鼓燈、花籃戲、鑼鼓秧歌舞等眾多的舞蹈形式在內,豫南的舞蹈風格相比其他四個地域的民間舞蹈來說更加清新、活躍,充滿了生活的氣息。秧歌舞的由來,在信陽地區流傳的一句民俗中可以看得出,“農者每春時,婦子以數十計,往田插秧,一老槌大鼓,鼓聲一通,群歌競作,彌日不絕,謂之秧歌”。由此可見,秧歌舞蹈在最初依舊是插秧民事之前的一個儀式,這一點從信陽的鑼鼓秧歌表演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新中國成立之後,由於受到戲曲曲藝的影響和文學故事的介入,豫南秧歌從插秧的民事活動逐漸有了人物和角色,有了系統的表演程式和代表性舞蹈動作,至今依然保留著《山伯下山》《親家母頂嘴》《送郎當兵》等傳統劇目。由於故事性的增強,其為更多的群眾所接受。此外,豫南花鼓燈的歌唱內容和表演內容往往來自民間耳熟能詳的神話傳說,使得這種民間舞蹈深受民間大眾的喜愛。但是相比山東秧歌舞來說,信陽秧歌舞的體系化建設還遠遠落後。豫南的花鼓燈和秧歌舞是豫南地區民間舞蹈中種類最為齊全、流行最廣泛、最具典型性的舞種。較為著名的有固始縣花鼓燈、潢川縣花鼓燈等。

(2)豫中地區———宮廷式民間舞(包括鄭州、開封、許昌、漯河、平頂山等市)

代表性舞種:開封盤鼓舞、許昌艾莊銅器舞、弓子鑼舞。豫中地區由於開封、鄭州這兩座數朝古都的存在,這裡的民間舞蹈藝術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唐宋時期宮廷樂舞的影響。從實地考察中可以看出,流行在鄭州、許昌、開封等地的眾多紛雜的民間舞蹈中,以鼓類和鑼類的舞蹈偏多。“鼓是精神的象徵,舞是力量的源泉,鼓舞結合開舞蹈文化之先河”[1],在我國古代多為宮廷所用,其聲音厚重敦實,而銅器中如鑼的聲音明亮透徹,二者自古以來一直都作為王權貴胄的象徵。如古代達官貴人經過市井,需鳴鑼開道,北京依然保留下來的鐘樓、鼓樓都說明這兩種特殊的樂器對於宮廷皇族的特殊意義。鼓鑼類的舞蹈最早用於祭祀和封建迷信活動,目前豫東地區的眾多舞蹈依然保留這個特徵,而皇權介入之後,豫中地區的民間舞蹈逐漸呈現出了規模宏大的特徵。流行於開封地區的盤鼓舞,是最具特點的河南民間舞,也是最早登上國際舞臺的河南民間藝術。開封盤鼓舞的歷史很悠久,根據考古考證,在東魏期間就有墓葬中出土的“擊鼓俑”,均為軍士造型,由此可見,最早的盤鼓舞是用於鼓舞軍隊鬥志的工具。宋代,盤鼓舞的文化達到了極致,根據馮百躍文章《中原文化與開封盤鼓舞》中的介紹,開封盤鼓舞的鼓譜記載其功能“一類是慶典遊行儀仗的整曲型鼓譜……第二類是和軍隊有關的”[2],由此可見,開封盤鼓舞的表演目的就是為了體現陣勢宏大的特徵,以此來凸顯地位的象徵。流行於許昌地區的銅器舞,雖然規模比不上盤鼓舞,但表演起來熱鬧非凡,動作複雜多變,早已與世俗和普通大眾的生活習慣融為一體,但是從鑼的歷史作用來說,其歷史的沿承中,自然少不了宮廷因素的存在。

(3)豫東地區———祭祀式民間舞(包括商丘、周口等市)

代表性舞種:商丘大劉寨獅子舞、蘭考麒麟舞、商丘河鳳橋花籃戲、商丘夏邑二鬼摔跤、周口鑼舞“官會響鑼”、項城回民秧歌。豫東地區是河南民間舞最為集中的地區,也是舞蹈種類最為繁多的地區。豫東地區的面積不大,主要包括商丘、周口兩個地區。商丘是河南省又一歷史文化名城,是夏商周朝代的所在地,也是中華文明最為燦爛的地區之一,是黃河文化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商丘地區流行的民間舞蹈,大多以舞獅這種民間表演藝術為主,由於地域的不同,還會衍生出舞龍、舞麒麟、老虎舞等大同小異的舞蹈種類。結合社會歷史因素以及地理環境分析,商丘地區地處黃河流域,從商丘各地方縣誌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這個地方歷史上多次受到澇災和旱災的影響,是河南省受災頻率最大的地方,因此在蘭考地區,人們在逢年過節舞麒麟,以此來表達對上天的敬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在豫東地區的歷史上,曾發生了多次重大的瘟疫災難,而獅子在我國古代傳說中具有鎮邪驅病的作用,因此,舞獅的用意就在於期望不要再有疾病瘟疫的出現。周口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官會響鑼”,其實也是一種別樣的“舞龍”民間舞蹈,龍的威武形象,結合銅鑼的聲音,正是應了古代人們“驅除災病”的願望。這些民間舞蹈都與古代特殊的封建迷信活動,以及民間祭祀儀式有著密切的.聯絡,這些民間舞蹈表演形式的存在,也更多的是依據特殊的歷史環境和人文環境而存在的。

(4)豫西地區———民俗儀式民間舞(包括焦作、洛陽、三門峽等市)

代表性舞種:洛陽大理王獅子舞、新密獅子舞、博愛縣蘇家村燈舞、焦作耍和尚、孟州火龍舞、鞏義小相村豫西獅子舞。豫西地區目前儲存著河南省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民間民俗集會表演。與豫北地區的民間廟會類似,民俗集會表演同樣是集商品買賣、民俗表演於一體,但是民俗表演更傾向於傳統民間節日期間舉辦,或是依託重大的儀式活動而舉行:比如婚喪嫁娶和特殊的民間拜祭活動等,而廟會的主要用途還是在於商賈買賣基礎之上的。某種程度上說,豫西與豫北的民間舞蹈教學藝術很多都是建立在傳統民俗活動和廟會基礎之上的,只是豫西的民間舞蹈因為地域的限制,現如今的豫西民間舞蹈如舞獅、舞龍等都比較傾向於節假日期間的民俗表演,相比較廟會表演來說,這種方式更具有“當代性”。三門峽市的陝縣比較傳統的地坑院民俗活動、新鄭市的上巳節民俗活動,欒川縣的老君山廟會(其實是一種拜祭老子的大型活動,後衍生而成廟會)等重大的民俗儀式活動中,都保留著比較傳統的民間舞蹈表演。洛陽大理王獅子舞、鞏義小相村獅子舞目前的表演主要舞臺就是集中在重大傳統節假日的民俗活動和特殊的慶祝活動上。流行於焦作地區的“耍和尚”表演,在過去則是民間法事和佛教儀式上表演的舞蹈作品,經過長時間的挖掘和演變,目前已經成為焦作地區民俗文化表演的重要代表。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博愛縣蘇家村燈舞表演,就是河南傳統民俗活動中具有代表的民間舞蹈。蘇家村燈舞表演時間集中在每年春節和蘇家村火神廟會期間(農曆二月十九日,原本為民間拜祭火神的民俗活動),表演起來人數最多可達1000人,從其浩大聲勢和表演風格來看,可以看出當時民間拜祭活動的規模。進入新時期,蘇家村燈舞大量出現在焦作地區組織的民間傳統文化節、太極拳年會等重大文化活動中,原有的民間拜祭活動功能逐漸向民俗表演的趨勢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