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桌子有多長》教學案例設計及反思

《桌子有多長》教學案例設計及反思範本

【教材內容及分析】

教科書14--15頁,《桌子有多長》估一估,說一說,量一量,練一練。

《桌子有多長》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觀察與測量》的第二課時。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實際測量活動,初步體會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體會“釐米”際長度。教材安排了三個活動:一是估計活動,讓學生估計一下身邊的物體長度。二是說一說,討論交流,感悟統一測量工具的必要性。三是量一量,學習用尺子等工具實際測量。

【學情分析】

學生普遍對長度單位的認識還比較模糊,本節課是長度單位的起始課,對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比較關注單位的換算,而對長度單位的實際意義重視不夠,致使學生缺乏對單位實際意義的理解。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發展對測量單位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釐米,並透過學生自主的測量活動,逐漸建立釐米的概念。學生估測物體的長度時,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如:與物體實際的長度差距較大。教師可在學生認識1釐米的基礎上,先估計物體的長度夠不夠1釐米,再在認識幾釐米之後,估計物體的長度。

【教學目標】

1、經歷用不同工具測量同一物體長度的過程,瞭解實際生活中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初步體會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釐米,體會釐米的實際意義,初步學會估測較小物體的長度。

3、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4、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的有趣,培養合作意識,鍛鍊觀察、操作、空間想象及推理能力,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師:看,我們班的課桌擺得真整齊。桌子天天陪著我們學習,小朋友瞭解桌子嗎?知道桌子哪些特點?

生:桌子是長方形的。桌子的面平平的。桌子是木頭做的。每個小朋友的桌子都是一樣的……

2、師:桌子的面有多長 ?你知道嗎?(板書揭題)

【反思:從小朋友身邊的事物談起,引出問題,培養一年級學生從用數學的眼光觀察、認識聲國的意識。從中感悟數學與生活密切關聯,增加學生對數學價值的認識,激發學習數學的熱情。】

二、感悟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1、師:誰來說說桌子有多長?

生:有的說1米,有的用手比劃說這麼長,有的說我不知道,有的說三釐米長 ,有的說量一量……

2、師:量一量的注意好。看看身邊的書本呀鉛筆呀,你想到可以用什麼來量?

生:用鉛筆來量一量,用手來量一量,用尺子來量一量……

3、師:請小朋友選擇一種方法量一量。(巡視收集學生測量的資訊,注意不同方法測量得到的不同資料)

生:各自量,並交流:

生1:我用鉛筆量,有4枝鉛筆那麼長。

生2:我用這枝短的鉛筆量,有5枝鉛筆長。

生3:我是用尺子量,有3把多長。

生4:我是用手量的,有6次那麼長。

生5:我用尺子量,應該是60釐米左右。

……

4、師:(板書4枝鉛筆長、5枝鉛筆長、3把尺子長、6次長、60釐米)看著這些答案小朋友們有什麼疑惑?為什麼他們說的數不一樣?

生:我們用不同的東西來量,當然數字不一樣。

5、師:資料不一樣。木匠師傅做這桌子時該聽誰的資料呢?

生:大多數學生說聽尺子的,有的說尺子就是用來量長度的,有的說一把一把量不對,該是幾釐米……

6、師:雖然是同樣的課桌椅,因為測量的長度標準不一樣,得出的資料也就不一樣,要想他們測出的資料一樣應該怎麼辦啊?

生:用同樣的長度單位,得到一樣的結果。

【反思:基於學生已有比長短的經驗及相關的知識,班上一部分學生學習知識超前,在這個環節中先讓學生用元知進行操作測量時,很自然地引出由不同測量工具得到的多種資料,引起學生的質疑、辯論,在認知矛盾中充分體驗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激起學習新知的興趣。】

三、認識釐米,體會1釐米的.意義

活動(一)叫一叫

1、師:“釐米”,你知道它是什麼嗎?

生:釐米是一個名字

2、師:有個長度單位叫釐米,請小朋友叫叫他的名字(齊讀2遍),他還有一個英文名字叫cm,和cm打個 招呼。

生:叫一叫釐米、cm

活動(二)說一說

1、師:釐米在哪呢,請觀察尺子、三角板上有些什麼?

生:有字母cm ,有數字0、1、2、3、4……有一條一條的線,有長的短的。(隨學生的回答閃動尺子的各部分)

2、師:一條條的線和對應的數字叫做刻度(顯示刻度)。你們能在尺子上指出“1釐米”的長度嗎?

生1:0——1刻

度間的長是1釐米。

生2:我認為4——5之間也是1釐米。

生3:那麼19——18之間也是1釐米。

生4:我發現了兩個數之間的長就是1釐米。

【反思:1釐米是學生認識的第一個長度單位,這裡需要以多種形式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安排了以上的活動,教學效果佳。】

活動(三)指一指

1、師:在你的尺子上指出1釐米,用食指和母指比劃一下,用眼睛認真觀察實際的1釐米有多長。

生:比劃,觀看記憶。

2、師:找找看,在小朋友的身邊哪些東西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

生:寫字格的長,寫話本上的正方形的長。

3、師:還有大拇指的寬度呢。

【反思:“指一指”活動,是學生將抽象的1釐米轉化為具體、形象的、易於理解的實物,也就是關注了1釐米實際意義的理解和體驗,這樣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的表象,為下面進行長度估測的活動奠定了基礎。】

活動(四)小遊戲

1、師:做個小遊戲吧,先在尺子上比劃出一釐米,把他放在腦子裡,閉眼想一想,再在腦子中把它拿出來。(教師動作示範)

生1:老師,放不進。

生2:記住1釐米有多少長,就放進去了。我還會拿出來呢。

生3:哦,我會了。

生“放”、“拿1釐米。

2、師:1釐米,小朋友都認識了嗎?做做課間操。

生:隨音樂拍手。

【反思:認識1釐米,設計了叫一叫,說一說,指一指,做小遊戲的環節。學生在活動中興趣盎然,學習積極性高,學習效果好,這樣有利地發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數感估計能力得到較好發展。】

四、感悟幾釐米的長度

1、師:接下來請小朋友和小組裡的同學一起指一指、找一找、比劃比劃2釐米,5釐米,10釐米。開始活動。

生:自主地在尺子、三角板上用手指頭去比劃2釐米,5釐米,10釐米,學生之間互相比劃,交流,饒有興趣地把5釐米、10釐米“放”進腦袋瓜。

2、師:一起來比劃5釐米的長,找到身邊的5釐米了嗎?

生:小指頭的長大約是5釐米。

3、師:一起來比劃10釐米的長,發現小朋友的大拇指和食指叉開的長大約是10釐米。

生:我發現我的尺子有二個10釐米那麼長。

4、師:說得真好。

【反思:針對一年級的學生我採用“先扶後放”的策略。具體指導學習1釐米,並透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1釐米”的表象。讓小朋友自主地去認識其他的較小的釐米數。注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去探索,透過類比方法學習更多的知識。採用小組學習的方式增進了學生與他人的合作、交流。】

五、學習刻度尺正確測量

1、師:有隻小熊說認識了釐米尺應該怎麼測量呢?小熊請你來當評委,評一評怎樣的測量才是正確的,請小朋友獨立觀察練一練第三題,獨立判斷後再與小組裡的小朋友說一說為什麼對為什麼錯。

生:自主判斷,並小聲地在組內交流。

2、師:誰來當裁判評一評?

生1:第一幅是錯的,沒有對齊0刻度。

生2:第四幅也是錯的,沒有對準測量物體的起點,也可以說數錯釐米數,

生3:我認為第二幅是對的,5到10就是5釐米。

生4:第三幅也是對的,0到5表示5釐米。

生5:第二幅測量的方法既快又對,因為小熊笑得最開心。

3、師:你明白了應該怎麼樣測量?

生:先對準0刻度線,再看後面的數字。

4、師:看螞蟻搬豆圖。先在腦中拿出“1釐米”,估計一下會是幾釐米,並用尺子測量驗證。(師巡視檢查測量情況)

5、師:現在你能量出課桌的長度嗎?

生:能,但是用尺子量的話要量好幾次。

生:用釐米數很多的捲尺測量較方便,量出是60釐米。

【反思:如果直觀地告訴測量方法,雖然快捷實用,但學生得到的除知識之外,學習過程、探索過程被抹去了,思維訓練受到扼制。設計“觀察--比較--辨析--發現--實踐”的學習過程,培養小朋友的看圖理解能力,促其思維的深層發展。測量桌子的長度解決課始問題,並從中感悟測量較長物體用捲尺較方便。】

六、課堂小結

1、師:這節課你解決了什麼問題?懂得了什麼?學到了什麼?

生:各自說給小組的同學聽。

2、師:看作業紙上作業,先是小組裡的同學大家估計,再分工測量。

【反思:引導小結本課的知識,做作業,不僅加深知識的理解,還注重瞭解決數學問題的策略的總結,初步經歷簡單的數學知識的產生髮展的過程,同時讓學生透過作業對知識進行拓展,為下一節課的100釐米的感悟做鋪墊。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注重

了讓學生在多次不同的操作中親身感悟長度單位,課堂上師生間、生生間充分展開互動交流,實際教學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