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風箏的教學案例-參考

風箏的教學案例-參考

教材分析:

這篇散文中,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遊戲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學習目標 :

① 知識與能力目標: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體會感情色彩複雜的句子的含義,進行探究性學習。

② 過程與方法目標: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悟親情的含義;瞭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學重、難點 :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學情分析:由於這篇課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後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整體感知課文時,不要求學生一下子理解透徹,而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探究一個個區域性性問題,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導學生探究時,引導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激發了學生獨特的感受。儘管兩節課下來,學生還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①佈置預習:反覆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可從網上查閱魯迅的資料,準備交流。②預習課後練習二,準備與同學們交流。

教師

①教師應多準備一些資料,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②把課後練習融於教學的過程中。③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激情匯入

親情是人世間真摯而美好的感情。溫馨和美的親情動人心絃,感人至深,在誤解和衝突中的親情也是真摯而令人難忘的。今天學習的《風箏》,就是魯迅(周樹人)回憶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時候圍繞風箏發生的一件事。無論是當年管錯了,還是醒悟後的自責及無法補救的沉重,都洋溢著濃濃的手足之情。《風箏》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讚歌,讓人沉醉在自然、和諧、水乳,交融的詩情畫意裡。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這篇文章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板書課題並出示目標。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教師範讀或讓學生聽配樂錄音,讓學生熟悉課文,藉助工具書理解字音字義,積累優美詞語、精彩片段。

注音:蜈蚣( ) 瑟( )縮

解釋:伶仃 憔悴 肅殺 訣別 嫌惡 苦心孤詣

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

大螢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這篇課文回憶的是什麼事情?請你概述一下。

b.聽讀課文以後,你有哪些感受?

(教師可針對學生不同的感受啟發提問)為什麼“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事隔幾十年為什麼要討小兄弟的寬恕?為什麼說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對於精神的.虐殺”?魯迅對待自己的錯誤態度與一般人有什麼不同?小兄弟為什麼全然忘卻,毫無怨恨?

c.課文中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大家一起研討。

學生聽讀課文後,討論回答,學生間相互評論、補充.教師再帶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幫助學生多角度地理解課文。

[教師小結]

這篇課文的意蘊很豐富。有手足情;遊戲對於兒童的意義;“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無怨恨的思想內容。又集中表達了“我”的驚異、悔恨、補過、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經歷這條主線,為感悟課文思想內容做準備。因初步感知,教師要及時引導,尊重學生獨特理解。

四、精讀(選讀)課文,深入感悟,鑑賞創新。

學生四人小組設疑,可小組內互問互答,教師巡視引導、點撥、補充,不同意見全班討論。教師做好充分準備,回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引導學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別。

[問題探究]

①為什麼“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聯絡下文)

②畫出描寫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說說作者為什麼把往事的回憶放在這樣的畫面中展開?(多角度討論探究)

③為什麼說“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近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北京天空中盪漾了”?

師生討論後,教師加以評述。

[教師小結]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風箏所引發的驚異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畫面裡展開了對往事的回憶,使現實中嚴冬的“寒威”與回想中春日的“溫和”互相映襯,既增添了回憶往事哀婉動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帶上幾分明麗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嚮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五、課堂總結。

六、佈置作業

①精讀課文,再提問題,繼續研討。

②課後“讀一讀,寫一寫”。

③閱讀《滿天的風箏》,說說文章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七、板書設計

八、課後反思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

投影出示字、詞及文學常識。

二、自主質疑,合作探究

上節課我們整體感知了課文中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情,明白了遊戲於兒童的意義,感

悟到魯迅嚴於解剖自己、知錯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驚異、悲哀到後悔自責及心情沉

重的感情經歷,初步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麼,我們從中還能感悟些什麼?本節課

繼續研讀課文。 1、教師朗讀指導(聲音、語調、速度、感情)。

2、指名朗讀課文(3—12段),對課文主體內容再交流探究。朗讀時,可分讀、齊讀或重點讀。

再次整體感知,同時佈置思考問題準備

在預習與思考前提下,小組內交流,選共性和有代表性問題合作探究。小組之間相

互派代表問答,教師引導深化,不同意見全班討論。(教師應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解決好如下問題)

3、學生可邊讀邊思考或讀完整體思考。

大螢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第一組:

(1)從語段中找出描寫小兄弟觀望他人放風箏的語句,分析一下作者從哪幾方面寫的?他

為我們勾畫了一個什麼樣的兒童形象?對小兄弟流露出什麼感情?(結合書中插圖體會)

(2)文中所說的“對於精神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麼?請你用自己話概括。說說作者在文中是什麼樣的形象?對“我”的描寫,流露出了怎樣的感情?這時的小兄弟是怎樣的處境?

(3)這部分一些動詞和形容詞用得很貼切傳神,找出來,說說為什麼用得好。

(4)透過3、4段的學習,你進一步感悟到了什麼?

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點撥,全班交流、補充。

[教師小結]

這部分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天真、活潑、聰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個野蠻粗暴的“虐殺者”,文中隱含著對小兄弟的可憐、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隱含著深深的自責。(第4題可放開讓學生說,教師不一定給評價)

第二組:

快速默讀,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討論。

大螢幕投影出示問題

(1)看到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行為的書,為什麼說是“不幸”?

(2)從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關文章主旨句子,說說反映了什麼主題?

(3)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麼“我不覺得寬鬆反而覺得沉重”?

從中你又感悟到了什麼?

教師小結:

作者一接觸科學思想,就認識錯誤,設法補過,並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麼沉重,可見他是多麼嚴厲地解剖自己,他的為人是多麼嚴肅認真,他的精神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第三組:(教師要重點指導第三組的問題,可由淺入深引導)

大螢幕投影出示問題

(1)為什麼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

(2)為什麼說“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點撥。

(教師小結)

作者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因無法補過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一種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既意想不到, “無可把握”,想擺脫也不可能了。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麼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後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課文一再強調“我”的沉重和悲哀,不僅表現個人的悔恨,而是對這種普遍的精神麻木狀態的憂慮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中得到極大的教育意義。

三、拓展延伸,以讀帶寫

請學生根據練習三準備的作業在全班交流。

文中說“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你小時候也做過許多遊戲,玩過不少玩具吧?請你選一個最難忘的說給同學們聽聽。

(以上練習如課堂時間不夠,可放到課後練筆中寫)

小結

《風箏》不僅是表現了人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題,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穫。透過學習課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麼呢?反覆思索以後並用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讓自己的感情更真摯、美好,思想更豐富、深刻。

四、課堂總結

由於這篇課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後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整體感知課文時,不要求學生一下子理解透徹,而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探究一個個區域性性問題,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導學生探究時,引導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激發了學生獨特的感受。儘管兩節課下來,學生還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

五、佈置作業:

六、板書設計:

看風箏 嫌厭 風 喜歡

我{憶風箏{毀壞 偷做}小兄弟

懺悔 箏 忘卻

七、課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