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觀潮教學案例與反思

觀潮教學案例與反思

【教學背景】

所謂語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的感受,是主體對言語物件的形式和意義所產生的敏銳而直覺的感受和領悟。那似乎是一種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東西。然而無論在人的言語活動還是在人的整體素質中,語感都具有決定性和標誌性的作用。老一輩教育家葉聖陶和呂淑湘都十分重視語感的培養。葉老曾說過:“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因此,在小學階段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語言呢?下面的幾個片段也許能給人以啟迪。

【教學例項】

片段一

師:自己讀讀3、4自然段,你覺得那些描寫潮水的語句你特別喜歡的,就努力地把它讀得精彩些,待會兒讀給大家聽。

生:(自由讀。)

生:我特別喜歡這個句子。“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師:喜歡這句的舉手。

(學生全體舉手。)

師:(舉手)再加上我一個,我也特別喜歡。多精彩的語句呀!不過,要把它讀好還真不容易。你們在下邊也再準備一遍,待會兒我們來比賽,看誰把這種雄偉的氣勢給讀出來了。

師:你們讀得真不錯,能讓我試試嗎?

(學生高興地點頭叫好。教師朗讀這一句。學生熱烈的掌聲響起。)

師:謝謝鼓勵,該你們了,讓我為你們喝彩,行嗎?

(學生有感情地齊讀。)

師:棒極了!

生:我特別喜歡這句。“午後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

師:悶雷滾動的聲音是什麼樣兒的誰來學學看。

生:轟隆隆隆……

師:還學得真像,雷的聲音比較的沉悶,我們一起學學看。

生:(一齊模擬)轟隆隆……

師:這聲音作者用哪個詞來形容。

生:悶雷滾動。

師:課文中用這個詞語來形容潮水的聲音,用得多形象啊!我們一塊兒來讀讀這個句子。

(學生齊讀。)

師:讀得真好,再來一遍,閉上眼睛,想象一下。

(學生閉眼齊背。)

生:我特別喜歡這一句:“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

師:人群又沸騰起來。看到那條白線,人們怎麼沸騰的咱們來演演看,好嗎?

生:好!

師:準備,開始!

生:(跳著,叫著,揮舞著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來啦!”)

師:沸騰了!剛才這場面還可以用一個詞形容,就在這個自然段裡。

生:(齊答)人聲鼎沸。

師:剛才,同學們都把自己喜歡的語句讀得十分精彩,我們把它背下來好嗎?

(學生自由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

〖片段二

師:看得出,同學們在閱讀課文的時候,還挺注意詞語的積累,不過,會不會用了呢?咱們來自我檢驗一下,我這兒有一段話,可是不完整,你們能不能在括號中用上今天學到的詞語,使這段話表達得清楚通順呢?師出示一段話:

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 )。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聲猶如( ),海堤上儘管( ),但竟聽不出他們在說些什麼。漸漸的,潮過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學生分四人一小組討論,然後選派一代表發言。)

生: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風平浪靜)。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像兩丈多高的白色城牆),一浪一浪(像千萬匹白色戰馬)。潮水聲猶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儘管(人山人海),但竟聽不出他們在說些什麼。漸漸的,潮過去了,消失在(很遠)的地方。

(師生共同評價。)

師:這個詞語用得真有水平。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蕩蕩),一浪一浪(齊頭並進)。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一浪一浪(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湧來)。

師: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語句也能用了!

師:“人山人海”這個詞的運用有問題嗎?

生:(思索)應該用“人聲鼎沸”,因為後邊寫的是“竟聽不出他們在說些什麼”,所以應該和聲音有關。

師:每個人再練習說這段話。

(學生自由說這段話,進行鞏固。)

【教學反思】

一、在聽中養

就像練字要先臨帖,繪畫要先素描一樣,語感的培養要先聽。尤其是教師的語言更應該精彩,更要注意用詞的精練和言語的色彩,學生才能從老師那裡受益。在上述兩個片段中,教師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語,給學生一個鮮活的語言範例,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聽覺環境,讓學生在聽中養語感。不僅如此,教師還十分重視引導學生辨別同學的語言。同學的語言有的比較優美,有的會出現語病,能聽出別人語句中的毛病,那是培養語感的更高境界,自我評價的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二、在讀中蓄

新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表現為各人在朗讀中,重音、停頓、語氣等都會有差異。在片段一中,教師不強求每個人的讀書方法一致,而是要求:“你覺得那些描寫潮水的語句你特別喜歡的,就努力地把它讀得精彩些,待會兒讀給大家聽。”這樣就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悟讀出感情就行,其實能悟出感情並透過朗讀表達出來就是語感生成的過程。值得一提的是,教師採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不同的感悟,如:想象、創設情境等。語感同想象是緊密相連的,而想象必須有特定的語言環境。因此在片段一中,教師創設情境,運用形象思維,啟發學生想象,讓學生邊讀邊在腦海中浮現出潮來之時的情景,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在感情上達到與作者共鳴。然後,將重新感悟到的東西透過朗讀表達出來,以讀為主,讓學生在讀中悟情,在讀中悟理,在讀中悟法,透過比較朗讀,學生很容易揣摩出課文中語言文字運用的精當,從而培養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

《觀潮》語言優美雋永,讀來朗朗上口。在這兩個片段中,教師有意識地透過朗讀、背誦、複述等方法,培養學生的語感。朗讀課文,讓學生在品味妙詞佳句、反覆吟詠中逐漸領悟語言的規律性和連續性,提高發音吐字的準確性和說話技巧;背誦課文讓學生感受語言的韻律美,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將精美的詞語、句式儲備在自己的語言寶庫中;而複述則讓學生運用已有詞彙進行的整理再創造。

三、在說練中成

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認為:語文學習質量的高低並不在於知識量的多和少,關鍵在於實際語言材料的積累和語感的沉澱。

在閱讀教學中創造說的機會,在說的過程中讓學生練語言,幫學生改語言,教學生選語言,以此培養語感。

1、讓學生練語言:

片段二中,教師引導說:“可以填一浪一浪……”學生紛紛說:一浪一浪(浩浩蕩蕩),一浪一浪(齊頭並進),一浪一浪(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一浪一浪(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湧來)。讓學生重複說,模仿說,這樣可以強化正確的語言,使學生得到訓練。語言是一種習慣,多訓練很有必要。

2、幫學生改語言:

如片段二中教師說:“人山人海”這個詞的運用有問題嗎?學生思索後說:“應該用‘人聲鼎沸’,因為後邊寫的是‘竟聽不出他們在說些什麼。’所以應該和聲音有關。”教師及時指出學生的語病,對培養語感、純潔祖國語言文字,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一個語文老師應當有較強的語感,應當是一個語言醫生。

3、教學生選語言:

在片段一中,教師讓學生演一演人群是怎麼沸騰的,學生們跳著,叫著,揮舞著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來啦!”教師緊跟著說:“沸騰了!剛才這場面還可以用一個詞形容,就在這個自然段裡。”學生齊答:“人聲鼎沸。”教師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讓學生透過演一演,從諸多近義詞中優選出最恰切的,是一種切實、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

總之,語從言,感從心,言語中有感,感後會言語,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語感,有利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