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工作彙報

覲棗產業發展調查的工作彙報

覲棗產業發展調查的工作彙報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我縣覲棗發展緊緊圍繞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這個中心,以基地化、規模化、品味化為發展重點,大力推廣矮冠密植和設施栽培,種植面積穩步擴大,效益迅速提高,促進了農民增收。為了進一步發揮我縣覲棗資源優勢,做大做強紅棗產業,自己近期進行了調研,現就全縣覲棗產業的發展談一些認識和設想。

一、我縣覲棗產業的發展現狀與前景

(一)發展現狀

1、覲棗的歷史淵源。棗在我縣栽培歷史悠久,分佈廣泛,品種繁多,獨具特色。素有“八個一尺,十個一斤”之譽的覲棗,以其果大、味甜、營養豐富而馳名全國。棗樹在我縣的栽培,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西周時期。《詩經豳風》中就有“八月剝棗”的詩句,說明棗樹在周朝初年就已成為一個栽培品種和觀賞樹種。相傳在春秋時,晉獻公把女兒許配給秦穆公,結婚時她把棗樹作為陪嫁帶到了秦國,從此晉棗樹便在秦國境內的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從《直隸州志》中明朝張金度的一首詩中可以看出,遠在明朝,縣覲棗已成為朝庭貢品。

(二)發展前景

其一、從市場需求上看,需求量穩中有增。近幾年,我縣覲棗發展很快,產量迅速增長。我們透過市場調查分析發現,棗果市場供不應求,需求量很大。從長遠看,棗果營養價值高,全身是寶,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棗果的需求,特別是高質量、高檔次覲棗及其加工品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加。

二、覲棗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棗農思想認識不到位。大部分棗農在棗樹的管理上仍然停留在傳統的、粗放的管理模式上,科學、先進的技術還沒有被普遍認識和接受。由於觀念陳舊,缺乏科技興棗意識、市場競爭意識,棗樹生產與高產、優質、高效的發展要求存在較大差距。

二是規模化生產沒有成形。在全縣範圍內規模栽植的區域少,多年來棗樹的管理都是靠棗農傳統的經驗去作務,一些老棗區,品種老化、樹勢衰弱,放任生長,靠天收益,面積有減無增,沒有及時更新老園,不能充分發揮規模效益。設施栽培經濟效益可觀,但還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不能彰顯出規模效益,只是極少部分人收益可觀。

三是品種更新速度緩慢。老棗區因循守舊,新品種培育跟不上,新棗區又由於發展慢、規模小,覲棗品種制干與鮮食品種搭配比例不當,造成棗果品種老化嚴重,在果實大小、形狀、成熟期、品質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鮮食、制幹品種的不均也給棗果產業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

四是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差。春季病蟲為害,夏季落花落果,秋季遇雨開裂黴爛是紅棗生產中存在的普遍問題,也是棗果生產中的致命病害,棗果豐產不豐收、甚至減產絕收的現象時有發生,嚴重挫傷了棗農種棗的積極性。每到果實成熟期,正好進入秋雨季節,使已經成熟的棗果開裂黴爛,把鮮食商品棗變成爛果,直接影響果農的收入。李家川村民胡崇孝去年生產了3000多斤覲棗,因下雨開裂黴爛致收入減少近萬元。另外,棗瘋病、縮果病、裂果病和綠盲椿蟓、食心蟲等重大病蟲害的危害也是制約棗果產業發展的不利因素,覲棗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受到極大挑戰。

五是商品化處理技術落後。目前,棗區80%以上的紅棗採收後以鮮食直接上了市場,20%的棗採收後採用自然晾曬的方法處理,受氣候和環境影響很大,產品外觀和衛生質量不易控制。能突出覲棗特色營養品質和新技術、新工藝的產品太少,棗果產品附加值相當低。

六是週年供應技術不過關。目前,絕大多數棗果品種一般只能達到2-3個月的貨架期保鮮,棗果的保鮮技術還很少有人研究。同時,提前成熟的設施栽培技術還不健全,延期成熟的設施技術尚處於起步階段,這些都無形中對棗果收益形成了很大影響。

七是棗果產業化程度不高。棗果真正具有高科技含量且銷售好的品牌很少,棗果企業帶動作用不明顯,發展後勁嚴重不足。近年來,以自然晾乾為主的個體戶初加工數量仍然較少,規模效益低,年加工能力僅佔棗果總量的20%。培育棗果深加工企業尤為必要。

三、覲棗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近年來,隨著棗果消費群體的逐漸擴大,覲棗產業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覲棗產業化生產應按照“標準化、規模化、外向型”的思路,堅持“優質、高產、生態、安全”的原則,走具有縣地方特色的“一村一品”的棗果產業化路子,實施強村大戶戰略,大力支援條件好的.鄉鎮建設覲棗生產基地。依靠棗果生產強村大戶形成規模化發展、集約化經營,帶動覲棗產業發展由傳統型向科技型轉變,生產管理向生產、市場、流通、加工等各個環節協同推進轉變。在具體工作中,應該重點圍繞標準化、市場化、產業化、品牌化、組織化“五化聯動”,全力抓好覲棗產業發展。

一是推動適度集中,實現品種合理佈局。以本地優良品種為主,推進集中經營,建設優質高產無公害棗園。積極穩妥地引進外地優良品種,採用壯苗,實行科學栽植,確保建一片、成一片、見效一片。

二是加快結構調整,擴大基地規模。按照“強村大戶、輻射帶動,集中連片、規模發展”的思路,擴大覲棗面積。露地栽培以小冠密植晚熟品種為宜,擴大設施栽培面積,提高覲棗週年供應貨架保鮮期,使覲棗生產技術能有防有控,避免秋季因連陰雨天氣造成爛果病發生的現象,有效抵禦自然災害。

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實施無公害生產。把基地建設與產品開發結合起來,實施從基地建設到栽培管理全過程的標準化生產。把新建園建設與低產老棗園改造結合起來,因地、因樹制宜,採取改土肥田、加密補稀、高接換頭、整形修剪、保花保果、品種改良、平衡施肥、科學防治病蟲害等綜合管理技術措施,不斷提高棗果產量、品質,分期分批抓典型、樹樣板,著力打造州覲棗品牌,以質取勝,贏得市場。

四是培育龍頭企業,全面普及初加工。以工業化的發展思路引領棗果產業發展,將分散運作的棗果種植業、採收處理與儲藏加工、相關的科技服務和營銷體系有機地結合起來,激發覲棗生產潛能,加大市場開發,加強覲棗保鮮、儲藏和包裝技術等工作,使棗果產業實現從傳統向現代化推進的重大轉變,全面提升覲棗的內在品質和生產效益。

五是強化技術培訓,提升市場競爭力。以保障覲棗產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建立多層次的技術培訓體系,健全棗果科技服務網路,全面提高棗農的技術素質和自主創新能力。立足覲棗傳統產業優勢,以科技進步為動力,擴大優質基地規模,強力推進標準生產,全力提升棗果生產中的科技含量,幫助棗農樹立正確的市場觀念、質量意識,大幅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六是注重產業保護,申報地理標誌產品。州覲棗作為傳統特色產業,也是我縣一張名片,具有一定的品牌效應。2008年2月,州梨已首批入圍“地理標誌農產品名單”。為此,對縣覲棗這一傳統特色產業也要積極實施保護,向國家農業部申報“地理標誌農產品”原產地域保護標誌,並註冊“州覲棗”商標,打造名牌產品,促進縣域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