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高效課堂思考

高效課堂思考

最近聽了兩節課,第一節是英語。老師至少用了5分鐘,逐字逐句地教一個學生完整讀出對話。期間,其他同學開始躁動,小聲嘀咕:“教了這麼久都不會,真笨。”聽課的老師也驚訝看著,低聲議論:“為一個學生浪費了這麼長時間,要是我十個學生的對話都練習完了,這樣的效率怎麼跟得上進度?”果真,因為這個小插曲,下課時老師預設的內容還差一個小環節沒有完成。

第二節是數學課,講菱形。在計算面積時老師先板書公式,然後出兩道題讓學生套用和化用公式來完成。有一個學生問這個公式是怎麼得來的,老師說這是已經證明了的定理,你只要記牢、會用就可以,推導過程課後自己去揣摩,為了節省時間不在課堂上講。下課鈴響,這堂課的內容滿滿當當正好講完。

評課時,老師們爭論的焦點集中在“效率”和“效果”上:“為一個人耽誤了全班劃不划算”?“省略推導過程以增加練習時間可不可以”?兩位執教老師也都有自己的解釋,“每一個人都學會了才有效果,差一個人,效果就大打折扣”,“課堂只有45分鐘,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式的推導過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會熟練運用。不重要的內容可以讓學生課後再去完成。”孰是孰非?大家的.爭論引起了我的思考。

衡量“有效”“高效”的標準到底該是什麼?我想應該是學生思維的發展、身心的成長,而不單單是具體知識的獲得。思維與知識就像根莖和枝葉,一個優秀的教師要能夠透過枝葉的表層看到根莖生長的路徑。而我們現在很多所謂的有效教學、高效教學,只是著眼於如何快速地讓學生把握具體的知識,恨不得老師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能在學生中產生共鳴,恨不得課堂上每一分鐘都直指教學目標的達成。於是學生記住了許多知識,掌握了許多技巧,卻不能明白這些知識之間的聯絡和意義、不能理解這些知識背後的原因和道理。每個學生手裡都握著豐碩的枝葉,粗看鬱鬱蔥蔥,甚是繁榮,效果很不錯。可細觀卻發現根莖瘦弱貧困,不堪負重,虛有外表而無實績,效果岌岌可危。

新課程改革也在這些“有效教學”“高效教學”的追逐中異化成新課堂改革,各種課堂教學模式層出不窮,你方唱罷我登場,熱鬧非凡。幾乎都多在教學形式上下工夫,少在教育內涵上有突破;多在課堂效益上花力氣,少在課程開拓上有發展;多在學生知識鞏固上增投入,少在學生思維開發上求創新;多在學生智力提高上花時間,少在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上想辦法。所謂的有效、高效,歸根到底,還是為了提高應試效率,只不過是戴著面具跳舞。學生個性不同,消化吸收知識的過程不一樣,身心成長的速度也肯定有快有慢,那些試圖設計出讓每個學生在一堂課上都獲得充分高效發展方案的想法都是教育的烏托邦,以一節課來評價有效、高效與否也是急功近利的表現。這是把學校當工廠,把課堂當車間,把教學當流水線。我們能看到機器在高速運轉,產品在打磨定型拋光,但看不到個性張揚的激情,感受不到生命成長的喜悅。

尊重學生的差異,俯下身來與學生平等交流對話,不拋棄不放棄,為一個學生多花了五分鐘,從整體來看,或許效果並不理想,但從這個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來看,無疑是高效的,因為教師積極的教育、認真的引導、耐心的等待,可以鼓起他的勇氣,調動他的興趣、改變他的心理,甚至能夠讓他一生受益,我們又何樂而不為?省略推導過程,增加練習時間,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更熟練地運用知識,從這堂課來看、從短時間來看,效果明顯,但從系統來看、從長遠來看,這樣的效果未必有多大意義。給學生以足夠安靜生長的時間,也給教師以從容施教的廣闊空間,在時間與空間交織的畫布上,色彩會慢慢洇染,藍圖會漸漸明顯,那時再來評價效果,我想遠比侷限於一時、一隅更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