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總結範文

高效課堂的思考總結

高效課堂的思考總結範文

將近一年以來,學校堅定不移地推行高效課堂建設,努力打造幸福教育,成就顯著,效果卓越,有目共睹,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形勢喜人,形勢逼人。但很多不如人意的事,引人深思。本人略舉一二,與同仁共分享。

高效課堂的關鍵是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的轉變。不只是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也不只是學生學習觀念的轉變,更重要的是管理者管理觀念的轉變。像我們學校,一方面提倡“堂堂清、日日清、週週清”的423高效課堂模式,一方面又規定各學科必達作業次數,你叫師生何去何從?這是一個最令人困惑而又引人思考的問題。

教師的作用就是給學生學習煽風點火,挑起學生學習的慾望,啟動學生學習的行為,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完善學生的學習品德。不應該讓一些花拳繡腿、毫無效果的俗務捆住手腳而裹足不前。我經常和老師們一起閒話,對於我們這樣的學校,這樣的生源,能夠讓每節課有效就相當不錯了,優質高效不敢奢望!

我們也開展了同課異構活動。在同課異構活動中,同樣上一節課,有的提前讓學生用了3-4課時預習,並與學生進行反覆演練,等到上課時讓學生展示表演,聽課人都為之驚歎,但這種課沒有效率可言。而有的僅僅是課前與學生交流10分鐘就開始上課,雖然課堂不熱鬧,但學生學得很紮實。這就如同賽跑,發令槍響之時,運動員都應該站在零點起跑線上,而有的卻提前站到了60米處,已沒有可比性。因此,公開課或同課異構活動應該是當堂完成教學任務,教師不能提前與學生見面或佈置預習作業,只有這樣才能看出一堂課效率高低。

“學習的機會無處不在,只要你願意去把握”。我經常對學生們說。學生不是知識的容器,這話正確。那學生是什麼呢?沒有哪個說,似乎應該很明確,學生是吸收知識、加工知識、創造新知識的學習主體。為了引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於是便有了導學案。導學案的最初目的應該就是引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法、有效果的學習。所以導學案要立足於文字,服務於學生,服務於課堂,服務於教育教學。而我們現有的很多導學案卻只是教案的翻版,教案的填空,或者課後練習與課本註釋的集合,別說創新是一句空話,就是用於課堂也沒有多少意義。導學案,按字面理解應體現在三個字上:導、學、案。“導”就是指導,導學案就像旅遊時候的導遊圖,它帶領學生從入口進入,隨著我們的指導的標誌牌,經過自己的努力和同學的幫助,可以自己找到最後的出口,完成課程的預習,這就是“導”的作用。它一方面可以對課本知識制定出明確的要求,哪些知識是我們應該記住的,哪些知識是我們難以理解的。要記住的知識直接指出來,難以理解的給學生指示方法,理解它與以前哪個地方內容相似,這就是指導。“學”就是指導學案為了方便學生學習而設計的,為什麼方便學習呢?因為我們在制定導學案的時候,給學生設定了一些梯子,本來坡度非常大,我們把坡度變小。大的問題化成小的問題來做。“案”就是一種方案,就是學生學習的時候的一個方案。一份好的導學案能體現四個特點:

(1)問題探究是導學案的關鍵。能起到“以問拓思,因問造勢”的功效,並能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從理論闡述中掌握問題的關鍵。

(2)知識整理是導學案的重點。初步目標就是讓學生學會獨立地將課本上的知識進行分析綜合、整理歸納,形成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

(3)閱讀思考是導學案的特色。

(4)鞏固練習是導學案的著力點。在探索整理的基礎上,讓學生獨立進行一些針對性強的鞏固練習。

我聽過很多競賽課,也聽過很多重點中學骨幹教師的課,還聽過一些普通高中優秀老師的走秀課,看過各種各樣的導學案,一個共同的、教學中必須解決而又是幾乎全體教師都尚未解決的關鍵問題,就是課堂生成。導學案上都有預設,課堂教學都無落實,不得不引人深思。既然不能落實,又預設它做什麼?既然要追求,就應該弄清楚什麼是課堂生成,怎樣促進課堂生成。

先說什麼是課堂生成。課堂生成應該有兩類:一類是預設中的生成,這又分為與預設相吻合的生成和預設框架內的生成。與預設相吻合的生成,是指預設是實在的、合理的,施教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的反饋資訊與教師預設的思路合拍。課堂生成基於預設,預設的目標、內容、重點、策略、流程基本沒變,而且,課堂上的亮點源於預設。很多人認為與預設完全吻合就不會有生成,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如果能真正達到以上的教學水準,也未嘗不是一種好的教學。實際上,成功的課堂大多都是預設而成的。預設框架內的生成,是指教師課前並未預計到課堂上的生成細節,但課堂上的學情變化沒有超越教師課前的預設框架,教師雖未預料到具體的結果,但已估計到了這種可能性,教學仍能在預設的框架內開放地進行。另一類是預設外的生成。它是指在師生互動中,出現教師預設之外的課程資源,教師及時作出價值判斷和取捨,隨機應變地對課前預設的教學方案進行調整,在學生的配合下,讓課堂收穫精彩。但不論是哪一種生成,只要有生成,課堂就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

再說怎樣引發課堂生成。課堂生成的發起應該有三種形式:教師引發的生成、學生引發的生成和師生共同引發的生成。教師引發的生成,是指由教師經過課前的精心預設,在課堂上有目的、有計劃地自覺調控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達成教學目標。這就要求教師進行充分的課前預設,充分估計各種可能,根據課程目標,靈活調控課堂走向。學生引發的生成,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習狀態、學習行為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審視,並自覺地做出相應的自我調節,實現知識的自主建構和自我發展。這就要求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師生共同引發的生成,是指在課堂上,師生雙方在積極互動的過程中,根據教學現場的狀況及時、主動地進行自我調整,以互相適應,高效地實現教學目標。這裡所說的“自我調整”既包括教師根據學生的學情進行有效的調整,也包括學生根據教師的正確設計調整自己的`學習。一味地強調教師的教要依據學生的學是有失偏頗的,如果學生的學習存在問題,為什麼一定要由老師做出調整去迎合學生,而不是讓學生做出調整呢?如果這樣,強調學生自主學習還有什麼意義?

課堂生成,每節課都要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穫,同時也要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課堂教學應該關注學生在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對智慧沒有挑戰性的課堂教學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沒有生命氣息的課堂教學也不具有生成性。從生命的高度來看,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複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過程。從心理學角度看,課堂生成往往表現為“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悠然心會”、“深得吾心”;表現為“怦然心動”、“浮想聯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現為心靈的共鳴和思維的共振;表現為內心的澄明與視界的敞亮。從生成的內容來看,課堂生成既有顯性生成,又有隱性生成,顯性生成是直接的、表層的,隱性生成是間接的、深層的。從生成的本義來說,生成主要指隱性生成,隱性生成最具有發展的功能。從生成主體來看,課堂生成有學生生成,也有教師生成,即課堂教學不僅要成全學生,也要成全教師,課堂教學要成為教師自我提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自我欣賞的一種創造性的勞動,這是教學相長的真實寫照,也是師生人生幸福的共同源泉。

衡量一堂課效率的高低,不但要看學生是否當堂掌握了,還要看學生怎樣掌握的,是教師灌輸還是自學掌握,這有著本質不同!要做到“堂堂清、人人清”,首先做到“步步清”。如古文教學,第一步要求每個學生都能熟讀,包括字音字義、斷句、熟練程度等。不是隻檢查幾個學優生,而是分組讓每人都要讀,同學相互檢查、相互幫助,向全班彙報,大家都過關就是“步步清”了。然後翻譯課文,要求每人在理解的基礎上合上書、不看註釋、不看資料、不相互討論,能夠獨立翻譯,這才是真會了。只有把課教得每一步都夯實,每個學生都檢查到,才能做到堂堂清。這樣做看似耽誤時間,其實節省了重複勞動時間和課後大量作業時間。不然僅靠下課前幾分鐘搞達標測試,不會的沒有時間清,只能放到課後,又加重了學生課後的學習負擔。

“堂堂清”方法很多。如當堂練習,逐一批改。這樣工作量較大,也不能全部看完;另一做法就是透過合作學習,2人小組、6人大組,先由小組兩個人相互檢查,大組長複查,教師巡迴檢查。這樣一個少不了,能夠覆蓋到全體學生,班額大點也不怕。2人組不能解決的大組解決,大組不能解決的由教師來解決。個別不會的由本組同學幫助補課並向教師彙報。只有充分發揮學生作用,教師才能省心省力,也才能培養和鍛鍊學生能力。魏書生說的“只有懶老師才能培養出勤學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此時,教師在下課前能自豪地說:“這節課所學基本知識我班內的每個學生都掌握了”,這就是一堂好課,一堂高效率的課。

於是,我又傻呆呆地想,學校的一切工作,都只有服從於教學才有意義,而不能,也不應該一切服務於學校工作。